Scrum第十二步:第一次Retrospective meeting

【Scrum第一次Retrospective meeting】
先來看看指南如何說
框架是這樣,但身為SM更要理解背後精神與意義。

我們先來回想一下以往專案經驗,是不是大多是在功能、產品上線後,才會"特別"空出時間回頭檢視專案。而且大多還不是聚焦在"如何改善",大多是"究責"狀態或是查Bug等等。

專案中情緒起伏較高處,"怎麼又來了、又這樣、哀、好煩......",反應出有問題,但卻總是壓抑過了就過了,沒有正式去面對,也就一直惡性循環囉。
SM要特別觀察團隊的情緒反應,那是最真實的,也許他們不會開口說。

Scrum提供這個溝通頻道與空間,讓每個衝刺結束前,成員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回顧熱呼呼的記憶,最重要的是,記錄下來追蹤、改善。

初期不熟情況下,每次先聚焦一個點來改善,對於SM會得到不錯的信任回饋。讓每個人都知道,任何反應與問題,都是放在心上要去解決,是玩真的,自然而然團隊向心力也會慢慢出現。所以這會議強調的是我們變好的決心

1的n次方再怎樣也                          沒任何改變
1.00001的n次方會慢慢趨近          無窮大~
0.99999的n次方則會慢慢趨近於  ~
Infinity


每次做好一點點,團隊會越來越好;千萬不要讓團隊變成小於1的狀態。

來看看指南上要改的焦點可以放在哪些事情上,
總之呢,就是有反應就改,即使是情緒發言也要探討、解讀思考背後原因,再用張紅色便利貼好好記下來,貼在最顯眼的地方,最好是每天Daily可以看的到,試著去改善,然後再次回顧檢驗,移除或畫紅色XX,放在回顧區。這也是團隊成就感來源之一,不一定要等到產品做完才能感受。

SM對於每個問題反應都要當責,即便知道做了也不會有任何改變,還是要去做一次。成員初期在意的不是真的能不能改,願意去做,失敗了也是"一個好反應",再與團隊一起共識調整出別的方法,持續改善。持續付出,才能感受到決心。

上面提到精神與方法都具備了,感覺很容易應用,那麼實際運作下會是怎樣的情境呢?

第一次回顧會議,要嘛是反應很多問題,要嘛就是沒問題,這要完全取決於SM事前準備功夫了。

很多問題很好,但是分析、歸類源頭是否同一個起因,要找出最核心問題去解決,才會得出成效。
沒問題就是有問題,可能是初次跑Scrum不知啥問題,無從說起,不然就是絕望懶得反應。或者是引導方法有錯誤沒共鳴、不知怎思考問題、沒發現....等等。

初期在跑Scrum時,SM千萬別指望Team真的會反應"好問題"這件事,一定要身在其中好好觀察每個情緒與事件。必要的話可以用"事件誌"紀錄,幫助SM自己回憶,解析真正問題點,然後想個好方法,會議上來引導發問。

有很多輔助回顧會議的方式,除非整個團隊溝通能力都很好,否則光只有在腦中進行這些作業,便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意見彙整圖」是一種把討論內容視覺化的技術。像是
  • Happy、Unhappy、Do more、Do less
  • Good、Could have been better、Improvement
  • 帆船視覺圖
  • SKS(Stop、Keep、Start)
  • ORID
  • 故事骰、說故事
一定會有個方式最適合團隊,要先找的出問題,才有後續變好的可能。而SM最大責任就是用適合的方法,引導讓團隊發現問題。千萬別挫折沒人反應問題或滿足於沒問題。


不怕失敗、持續嘗試

假如你真的有個優秀的團隊,一時間也真找不出問題,指南中提到的"關係"也是個不錯的方向(當然指南中的關係偏向的是與外部合作的關係),如何增進好內部關係,好好具體稱讚別人也不錯,讓下一次的Sprint是愉快有效能的


實際狀況:
  • 第一次可能不知怎反應問題
  • SM用錯引導輔助工具,不適合此團隊個性
  • 身在問題卻不知問題,必須由SM的觀察
  • 大多是反應情緒,無法聚焦成問題,須由SM、輔助工具引導
  • 不好意思說問題
  • 重點不在於"改",而在於"找",找出方法,找出精確核心問題
  • "改"的方式很多,解決或達到平衡都可以
SM可多嘗試找出最適合此團隊的回顧方式,找到後可以一直記錄著沿用,讓每次的改善都被看見。

結論:
「引導學」書中寫道,所謂的"問題"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差距要如何找呢?
觀察問題、場域設計、溝通建立、聚焦彙整、改善追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