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um第十三步:第二次Planning meeting

【Scrum第二次Planning meeting】
Scrum第一次Planning meeting〉前提摘要:採用Bottom up方式,以理解Scrum元素為主,先寫出Task再補上Story。

先來回憶一下指南說的:
Sprint Planning 回答以下問題:
 ● 這次 Sprint 可以發佈什麼樣的 Increment? 
● 如何做才能夠達成 Increment?

有了上一次經驗,團隊成員應該都稍微熟悉有哪些流程與內容要做,這次SM可以大膽嘗試,只做開場說明,然後交由團隊寫出這次要Sprint任務。

這次大致目的:
。SM以第三人旁觀角色,觀察與紀錄整個過程,並事後回饋修正
。了解User Story為何,
。PO寫出User Story,讓Develop Team有依據寫出Task,
。驗收標準在Planning meeting中先不寫,可以在Review meeting前在找關係人討論寫上,
。順序、估計則視狀況,通常越熟悉整體流程與資訊越完整情況下,寫的意義會比較大,但也表示付出的Plan時間成本會更多。

大原則,比上一次(只寫出Task)再多一些了解(User Story與標準驗收)與進步(由User Story寫出Task)即可。

前置作業:
。先與PO討論、溝通流程(大致會進行的方式)與內容(預計輸入、輸出物),
。請PO準備好這次要執行的User Story。
。印列User Story表格單
。列印Scrum指南中提到Planning meeting的部分資訊、別人的Planning meeting情境參考
。開場前可以花個5分鐘講解
實際過程:
。延續上次story map與系統情境流程圖繼續衝刺
。PO白板列出可能會有哪些關係利害人(提供思考),
。PO白板標示出User Story的描述格式,"身為Role,我希望Goal/Desire,以便於Benefit/Value。"(提供思考),
。PO依據"系統情境流程圖" 寫出User Story提供參考,
。Development Team與PO討論User Story,
。Development Team可以在理解後,另外嘗試寫自己的User Story或者直接依據PO的寫出Task,
。標準驗收(AC)則在Review前,與項目的負責相關人討論補上。


SM有時可以採取一些手段,來讓事情加快進展,不一定要像褓姆一般,一步步照顧引導得很好。做中學,事後馬上回饋,讓團隊可以在下一次修正,可以成長得更快。當然要先建立好安全的空間與範圍,要好好拿捏分寸。

身為SM第三人稱觀點,去仔細觀察、紀錄要好好運用。譬如說,成員有哪些卡卡不順(人員不知如何下手動筆)、有無特別冷場的情況、訊息只有單向而不是雙向溝通、對於User Story較難理解也無法轉換、寫出的TASK不夠具體或太大...等等。

引用「引導學」一文:場域設計的五大要素,目的、目標、規範、流程、成員
可運用這五元素先思考這次活動在腦中模擬的情境,讓大腦有所依據後,面對實際流程的任何狀況,才能從容應對。

整個系統思考原則,"付出的時間成本與可執行衝刺任務的平衡",只要成員知道接下來要做的事能滿足,其他則在過程中慢慢補上,讓團隊不斷的近程勝利感前進,而非挫折感停止。滿足點可以參照指南說的,
在 Sprint Planning 結束之際,Development Team 應該能夠解釋給 Product Owner 以及 Scrum Master,他們要如何自我組織來完成 Sprint 目標以及開發出預定的 Increment。 

有限的時間、資訊的Planning meeting,最常發生的實際情況,
。成員或看板反應出Task常常有缺漏,
。燃盡圖好像沒效益,
。永遠不準,產生不信任感,
。Feature好像哪裡怪怪的(從Map →Task似乎接不起來)

不外乎就是「問題」("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SM不要太害怕這落差,要察覺這落差的主要原因,採取相對應方法解決。

個人覺得如果還在容忍範圍內,不會導致專案無法進行,都可以在後續階段修正。
差別在於,團隊成員共識到專案還需要更多更精確的討論與規劃,到時再付出討論時間成本會更有效益。先用最小的滿足點,慢慢往上堆疊。

結論:
沒有一次到位的完美,只有不斷修正的漂亮。一件有質感的藝術品,也必須透過不斷修飾成形,慢慢雕塑最終成品。持續改善,找出屬於這團隊的方法與節奏。

User Story參考
使用者故事參考

上一步:Scrum第十二步:第一次Retrospective meeting
下一篇:Scrum遊戲化體驗-用戶故事地圖
下一步:Scrum第十四步:第一次Refinement meeting
Scrum過程總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