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2的文章

IAF-團體引導中的多層次交互

圖片
 【IAF-團體引導中的多層次交互】 心理學中有幾個有趣現象:旁觀者效應、從眾效應、確認偏誤。 旁觀者效應:人越多的時候,我們越會相信「即便我不做什麼,也會有別人去做」。 從眾效應:人會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动影響,而跟從大眾之思想或行為。 確認偏誤:人會習慣尋找與注意能夠證實自己既有信念的證據,忽視其他挑戰或抵觸自己觀點的資訊。 我發現,引導師除了像魔術師般,設計出可以發揮能力、潛力的實體場域,也像心理師般,創造出專注、開放的心理場域。 這次Dolly老師利用MeWeUs引導結構,不僅巧妙地避開了人們慣性思維的效應和偏誤,更順勢且自然地產生1+1>2的價值。 MeWeUs三個重要的價值: 一、獨立思考(ME-think) 《為自己出征》書中,梅林對武士說:「人不能邊跑邊學,一定要在一個地方停留一會兒。」 老師在每階段的向外表達前,會替每個人按下暫停鍵,停在原地思考,做好準備後再出發。這在網路的線上世界效果特別好,因為此時此刻只有自己獨自一人在電腦面前「獨立思考」。 二、配對交流(WE-pair) 不管你思考得有多充足、準備得有多精彩,也避免不了個人慣性思維下所產生的盲點和確認偏誤。 這時可以做兩件事,一是放一陣子沉澱後再回頭看,二是找個伴來幫忙看。我們不期而遇、最自然盡興的話題總是在茶水間發生,相同的效果也可以套用在線上。因為,世界兩端的距離,有著不一樣的經驗,不同的生活型態,在眼前有了交集、分享和學習。 三、相互分享(US-share) 摒除了確認偏誤和從眾效應的干擾後,最害怕的還是淪於豐富的空想。每個人都以為,總是會個人跳出來主導收斂這一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在ME和WE階段已經埋下「負責」的種子,都想替自己的點子開個美麗的花。每個停頓和互動都有著投入的「付出」,自然不會想讓自己的心血白流,避開了旁觀者效應。 體驗到最後結束時,自己還在納悶,頭腦風暴前的「開心」和「開放」的引導,怎麼都沒有出現也可以讓參與者這麼投入? 開放:把大腦打開 開心:把心胸打開 原來,老師已經把它們悄悄融入於場域之中。 雖然是線上工作坊,但這次老師不使用簡報,而是像實體工作坊一樣,在鏡頭前做出完整肢體語言,並用一大面牆貼出訊息的位置和結構。有別於簡報有限範圍的展示,老師生動「開放」的作法,已經悄悄打開了我們的大腦。而每一位主動報名參與工作坊的夥伴,早已經是抱著「開心」而來

Book - 為自己出征

圖片
 《為自己出征》 最近閱讀到了經典寓言故事《為自己出征》,故事描敘得很生動有畫面感,用字雖精簡,寓意卻深遠。還在思考要怎麼做這本書的閱讀筆記時,突然連結到心理學中的「達克效應」曲線,武士的故事過程剛好完美解釋曲線形狀。 以往雖然知道達克效應的現象,但不是很清楚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有意識地脫離達克效應的認知偏誤。借鏡故事,或許我們可以避免掉自己掉入達克效應漩渦之中。 達克效應(D-K effect):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反之,非常能幹的人會低估自己的能力,錯誤地假定他們自己能夠很容易完成的任務,別人也能夠很容易地完成。 達克效應如果要用簡單的白話形容,大概就是「自我感覺良好」、「無知的自信」。 ▌生活上,當你聽到或看到或自己有以下現象時,請記得自我警惕: ●炫耀自己有的才是最好的 ●藐視一切,覺得沒有任何困難、知道所有事情,這麼簡單也不會 ●以我為中心,沒有我不行、都是別人害我的 ●不是最好的不接受,我最討厭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你要知道感謝我 ●自以為知的,就跟你說了吧、聽我的準沒錯 ●經常幫人貼標籤,他怎樣....我沒辦法... 以上往往給人不舒服的感覺,隨時覺察提醒自己,不要輕易脫口而出。 ▌職場上,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趣: 「給多少錢,做多少事!!!」 大概分兩種假設: 假設一、能力貨真價實,價值少給了! 發生這種現象比較有可能的原因是「環境」和「曝光」。 環境指的是,市場營運狀況和公司組織的體制設計; 曝光指的是,你所做的事情並沒有被正確傳達到上層。 環境可以變換、曝光可以積極去做,就看你的意願! 假設二、能力高估,心裡委屈了! 發生這種現象比較有可能的原因是「限制」和「誤解」。 限制指的是,自我縮減能力,只在框框內做已知且熟練的事,屬於封閉的穩定循環。如果這件事還是很容易被取代的話,想必就是一個死結。 誤解指的是,"誤以為自己還有很大的能力,不想發揮出來被占便宜"。很大能力和被占便宜這兩件事本身就是衝突邏輯,通常只能擇一出現,是彼此克制的關係。 但,即使心裡都委屈了,卻也離不開這環境,於是開始替自己裝上厚重盔甲保護自己。雖然這跟武士豐功偉業的盔甲性質不同,可同樣都出於"害怕失去",因而把自己拉到居高臨下之處,降低被別人傷害的機會。 ※結論: 其實自己位在達克曲線

設計你的團隊引導流程

圖片
 【設計你的團隊引導流程】 在接觸了不少團隊和案例後,幾乎沒有同樣一個引導流程可以萬用在不同團隊上。每次團隊組成和狀況都不太一樣,所以每次也都必須重新花時間思考與設計流程。最近剛好有想法,利用這次的案例,整理了一下如何設計一場團隊引導流程。 照慣例過完年前後,團隊不免都會有些人事的波動或者是產品校正。這些不僅影響士氣也降低效率,也很有可能年初就決定了產品年終的慘敗。如果團隊主管沒意識到,或者置之不理"房間裡的這頭大象"的話,想必將來會付出更大成本來挽救團隊和產品。 假如不幸發生這種事,最好回血的方式就是團隊一起來"正視"發生的原因,過去的經驗中,哪些經驗可取、哪些不可取、還有哪些資源可以善加運用,利用"新起點效應"和"初衷"讓大家重新凝聚後再出發。 以下是與團隊主管的訪談紀錄與期望,最後用問句的方式重新詮釋團隊目前的狀態。這樣做有個好處,就是可以避免自己太主觀的想法,造成只設計出引導師自己想要的討論流程,而不是符合團隊需要的討論共識過程。 以下分享大致設計的步驟: 步驟零、與主管訪談 ●文字紀錄訊息 ●團隊組成與狀態 ●事件脈絡 ●期待產出 步驟一、從訪談的過程記錄轉譯成問句 以下是這次案例的訪談記錄重新以問句的方式呈現 ●如果這產品未來有個風險,你覺得會是什麼? ●我會如何定義我在這產品最大的努力、付出? ●如果你是這產品的老闆,你會怎樣對你的合作夥伴說明產品的願景? ●你覺得我們所在的團隊像漫威英雄裡的哪個角色? ●過去哪些是讓你感覺到震驚、遺憾?如果可以多做些什麼就可以避免? ●對於過去的事件中,哪些讓你感到出乎意料、超乎預期的好?我們可以取其好的地方,在未來裡做些什麼事? ●如果我們成為了最賺錢的產品,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這個產品的發展過程,能帶給目前的我什麼不一樣的成長學習? ●五年後,回顧產品經驗在我職涯上,不論失敗或成功,我會怎樣回頭定義這段歷練? ●我能替自己在這產品上,貼上什麼樣厲害的標籤,當作未來的精采故事? ●學習失敗經驗後,拋開過去,從現在開始你會如何為新的旅程下個標題? ●如果你現在是這產品的第一大主管,你會想做出怎樣的改變? 步驟二、從以上問句再次收斂方向和主題 以下為這次引導活動的收斂 ●哪些地方是影響圈,哪些是關注圈? ●如何讓自己獲得回饋感?(目標)

談錢說愛

圖片
【談錢說愛】 跟親友談錢會傷害情感,跟自己談錢是管理情感,跟小小孩談錢則是建立情感 前一陣子父母在對孩子零用錢的教育理念上有了衝突,而引爆的導火線來自於,孩子總是對於媽媽覺得很貴的東西說:「這很便宜啊!」,接下來可想而知的畫面就是,媽媽氣呼呼地指著爸爸說:「你看,都是你給太多零用錢了吧,才會讓他們這樣覺得!」 對於金錢的價值觀確實是個不好處理的親子議題,千萬不要期待小孩幾次就能完美理解每樣東西的價值,通常必須扮演不同角色《 教養方程式 》,來回個上百千次,有耐心地跟小孩說明生活上的每樣物品的金錢觀,以及不容易理解金錢背後的連結-付出。 當父母準備要給零用錢時,請確定父母雙方是否已經準備好長期且共同成長的心態,善用每個"交易"機會,與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如果還沒準備好的話,建議先以"卷"或"指定獎勵"的方式,以免造成孩子錯誤的解讀。 金錢,是很常也很好開啟親子對話的起點。 回到開頭衝突點,小一大班孩子關於很便宜這件事,再補充些具體情境:孩子指著一顆蘋果說好便宜。大人們經過多年的生活經驗,早已經建立好每一樣物質的「相對價值感」,會直覺地反駁小孩的金錢觀。那小孩對於金錢是以什麼判斷依據說出"好便宜"這句話的呢? 依觀察到的經驗來看,小孩會很直覺地拿"自己目前存到的零用錢多寡"來跟蘋果做比較,而不是與其他物質的相對比較。這個比較點明顯跟大人判斷基準不一樣,衝突點也就是這樣來的。當然還有另一個隱藏在媽媽內心的期待,就是希望小孩會很珍惜每一樣得來不易的幸福。 對小孩的每件事感到好奇,而不是懷疑。 分享經營與磨合小孩零用錢一年多的心得: ●從執著吵鬧要玩具到冷靜思考手上有多少錢可以買玩具。 ●兄弟倆學會商量合資買遊戲。 ●花錢的原則,哪些是自己的想要必須花自己的零用錢,哪些是需要則花父母的。 ●學會忍耐與耐心存錢。 ●從花錢中學做選擇。 ▌發零用錢的流程: ●每個星期日睡前,每次基本零用錢 ●發零用錢前,請小孩先回想這星期發生了哪些事,有哪些地方做的好、不好的地方? -好的地方,父母要幫小孩再次具體描述與肯定,行為中值得表揚的是什麼? -不好的地方,請小孩思考可以怎麼改,或者父母引導具體改善行為。以"要做什麼"取代"不要做什麼"。 -父母補

設計你的熱情(Design Your Passion)_Part 0

圖片
【設計你的熱情(Design Your Passion)_Part 0】 近幾年,累積了不少團隊引導工作坊的歷練、讀了上百本書、寫了近50本書的心得、帶幾場桌遊讀書會的經驗、設計了幾十場不同情境的團體對話後,腦中時不時就在反芻之前閱讀過的書籍。雖然在發想設計工作坊流程時,會再次回頭翻閱應用,但總覺得書單本單本地看,有些不過癮且惋惜,對於人生大局上似乎少了些全局脈絡。 不過有些事情就是這樣,你不知道的,你也永遠不會知道"你不知道";你感覺好像有些不知道到,也不會清楚知道"你的不知道"。只能慢慢從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學習累積概念與經驗,釐清你的不知道。 就在漫漫閱讀累積的過程中,似乎找到了那遺缺的板塊,開始把模糊的不知道變成知道。這全來自於公司讀書會,有別於一般生硬讓人畏怯的讀書會,我試著把桌遊和書籍內容融合一起,透過遊戲來體驗閱書的樂趣。也因為有機會面對到不同上課人員的需求,透過每次讀書會的回饋,更加確定常見的迷茫、盲點和需要應對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接下來將嘗試整合過去的閱讀,讓「探索」更加有效率和意義,試著把下列書籍取其精華變成體驗工作坊,開啟設計你的熱情之路: 《 讓天賦自由 》 從忘我的事當中,探索你喜歡的事,發現你擅長的事 《 內在原力 》 Be想要成為怎樣的人、Do需要做哪些事、Have將會擁有哪些東西 《 找到你的為什麼 》 Why找到你的初心和信念 《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 設計你的人生規劃 《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 》 發展你的工作計畫 《 人生有限你要玩出無限 》 玩出你的千變萬化 《 設計你的小習慣 》 執行小習慣、累積小改變、創造大成功 《 財務自由 》 不能只有內在價值,還需要有外在價格的支持,人生才能持續無限 常常聽見的大哉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 「探索」本身就是一種意義,你會對"探索過程"賦予意義。我們在意的"意義"答案,反而只是過程標籤而已。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愉。 魚,絕不是人生意義。 與其告訴你答案是什麼(給你魚),還不如告訴你怎麼探索的方法(怎釣魚); 與其告訴你探索的方法,還不如告訴你探索過程會有多好玩,由你來創造屬於你自己的愉(熱情)。 或許這幾本書的結合,有機會產出有趣的探索、設計框架,設計你的熱情,讓你知道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