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2的文章

《正面思考的假象》

圖片
你比較相信你的悲觀會成真?還是樂觀會成真? 你到底是樂觀還是天真?或者是在做白日夢? 你的樂觀是困惱還是動力? 本書作者為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博士,書中以科學的方式和數據來解釋,大腦如何運作產生樂觀想法。書名《正面思考的假象: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如果單看翻譯書名的話,會有點被誤導,好像樂觀是件有害、不可取的事。但以英文書名來看,意思是以客觀角度探究樂觀偏誤形成的因素和過程:我們是如何形成樂觀偏誤、這樣的意識對我們人類發展有什麼好處。知道它才能運用它。 本書是以正常健康大腦說明樂觀成形過程,排除有過重大經驗創傷或大腦損傷的情況。大多數人對於半杯水的形容會是"還有半滿",因為樂觀是大腦天性。大腦如果沒有如此演化,我們可能還處在石器時代,對於眼前未知、逆境、困難的情境,第一時間身體自然反應就是杏仁核的逃或戰,不得已才戰,逃則永遠不會進步。樂觀意識是為了讓我們能稍微低估眼前障礙,才會有勇氣去克服,奮力地往前進。樂觀的形成有以下過程: ▌過去記憶 -你有過相同的經驗,參考應用 -你有過類似的經驗,想像模擬 -你沒有過的經驗,認知偏誤 -視覺帶來的錯誤感知與錯覺經驗 不管哪一種,都是為了讓大腦有模擬想像的資料,減緩大腦做決策時的不安定感,以利做出進一步思考。當然,你的經驗記憶越豐富越正向,你的樂觀程度就越高。 ▌現在逆境 -越艱困,越依賴樂觀心態 -催產素提升,使人信任希望 -小心習得性無助 -低估自己迅速適應新情境的能力 -高估自己未來的情緒反應, -高估逆境對自身的影響 -人們非常不擅長預測自己在面對不幸事件時,可能會產生的感受 -我們會過度注意到的是「什麼事會出現改變」,但忽略關注「什麼事不會改變」 -有時我們會暫時撤退到屬於自己的小世界,把精神全集中在處理痛苦的事件,唯有這樣才能逐漸痊癒 假如眼前明確的就是一條死路,我想每個人都不會有意願繼續前進。稍微低估擋在前方的障礙,我們才能奮力前進。 ▌樂觀心態 -低估自己面對的風險 -心理時間旅行/模擬未來 -「選擇的自由」強化自我承諾 -真正能促進幸福感的並非絕對,而是相對 -自我應驗預言是指起初對情境抱持錯誤判斷,卻因此激發了新行為產生,使原本的錯誤判斷變成真實 -血清素不是改變人的心情,而是改變人們的認知偏誤,較能留意到正面刺激,事後也可清楚地記得這些正面事件 -有時大腦為了讓你繼續

《猶太爸媽這樣教》

圖片
  你都依據什麼樣的經驗來進行親子教育呢? 除了特定職業之外,我想絕大多數父母第一次進行「教育」的行為,是發生在自己的小孩身上。而教育的行為準則來自於過往被教育的經驗、職場上的成人教導、零碎散落的片段親子教養知識、別人或專家的經驗談,以及自己的想像力。其中又以最後一項依照自己的想像來進行教育最可怕,因為我們往往會不自覺拿成人的高標準要求小孩,一旦產生了期待落差,大腦就會困惑努力去解釋這段落差。當大腦無法詮釋時,結果就是情緒的產生、失去掌控的不理智行為,後果則是不良且針鋒相對的親子關係。 父母出發點一定是為了孩子好,只是我們錯誤地使用自以為好的方式,畢竟我們的教養經驗是從零開始。假如有個模範且驗證過的教養參考,用此方式養成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能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善於合作的話,為人父母的會很開心拿來應用。以全世界種族貢獻分析來看,猶太人的教養方式絕對是算得上數一數二。 他們都是猶太人:發明家愛迪生、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戴爾電腦創辦人麥可‧戴爾、奧斯卡影后梅莉‧史翠普、導演史帝芬‧史匹柏、谷歌創辦人賴利.佩吉、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創造「夢的解析」的佛洛依德、寫出「資本論」的馬克斯、好萊塢巨頭華納兄弟;他們僅占世界人口0.2%,卻拿走22%的諾貝爾獎得主名額;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僅為0.3%﹐但卻賺取了世界上30%的財富﹐獲得了世界上17%的諾貝爾獎。 本書作者仔細涉獵了龐大的猶太人教育資料,甚至親自和猶太人見面採訪,寫下了這本以猶太人教育法為核心,分為六個不同層面的教育方式: ▌學習態度 猶太父母在孩子剛接觸學習時,不是急著告訴孩子學習有多少效益,也不會刻意把學習掛上目的,而是先引導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發自內心喜歡學習,知道自己哪裡有了成長。我們大人們因為已經歷過社會現實洗禮,常常不小心在孩子學習過程中,默默安排了"你應該要這樣成長"的捷徑,結果孩子活成了父母自我超越的期待,而不是孩子獨立個體想要的人生。 猶太爸媽這樣教: -引導、感受學習樂趣 -培養閱讀習慣 -朗讀會讓大腦更享受 -寫作是邏輯、推理、統合等綜合思考能力的表現 -平等辯論,尋求不同觀點而非正確答案 ▌創造力 我們父母似乎經常用解決問題的理性大腦,制止、抹煞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的感性。"不可以那樣做"、"這樣做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