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爸媽這樣教》

 


你都依據什麼樣的經驗來進行親子教育呢?

除了特定職業之外,我想絕大多數父母第一次進行「教育」的行為,是發生在自己的小孩身上。而教育的行為準則來自於過往被教育的經驗、職場上的成人教導、零碎散落的片段親子教養知識、別人或專家的經驗談,以及自己的想像力。其中又以最後一項依照自己的想像來進行教育最可怕,因為我們往往會不自覺拿成人的高標準要求小孩,一旦產生了期待落差,大腦就會困惑努力去解釋這段落差。當大腦無法詮釋時,結果就是情緒的產生、失去掌控的不理智行為,後果則是不良且針鋒相對的親子關係。

父母出發點一定是為了孩子好,只是我們錯誤地使用自以為好的方式,畢竟我們的教養經驗是從零開始。假如有個模範且驗證過的教養參考,用此方式養成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能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善於合作的話,為人父母的會很開心拿來應用。以全世界種族貢獻分析來看,猶太人的教養方式絕對是算得上數一數二。

他們都是猶太人:發明家愛迪生、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戴爾電腦創辦人麥可‧戴爾、奧斯卡影后梅莉‧史翠普、導演史帝芬‧史匹柏、谷歌創辦人賴利.佩吉、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創造「夢的解析」的佛洛依德、寫出「資本論」的馬克斯、好萊塢巨頭華納兄弟;他們僅占世界人口0.2%,卻拿走22%的諾貝爾獎得主名額;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僅為0.3%﹐但卻賺取了世界上30%的財富﹐獲得了世界上17%的諾貝爾獎。

本書作者仔細涉獵了龐大的猶太人教育資料,甚至親自和猶太人見面採訪,寫下了這本以猶太人教育法為核心,分為六個不同層面的教育方式:

▌學習態度

猶太父母在孩子剛接觸學習時,不是急著告訴孩子學習有多少效益,也不會刻意把學習掛上目的,而是先引導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發自內心喜歡學習,知道自己哪裡有了成長。我們大人們因為已經歷過社會現實洗禮,常常不小心在孩子學習過程中,默默安排了"你應該要這樣成長"的捷徑,結果孩子活成了父母自我超越的期待,而不是孩子獨立個體想要的人生。

猶太爸媽這樣教:

-引導、感受學習樂趣

-培養閱讀習慣

-朗讀會讓大腦更享受

-寫作是邏輯、推理、統合等綜合思考能力的表現

-平等辯論,尋求不同觀點而非正確答案

▌創造力

我們父母似乎經常用解決問題的理性大腦,制止、抹煞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的感性。"不可以那樣做"、"這樣做才對"、"我幫你做比較快"、"我不是告訴過你那樣不行了",這些話既快速又有效,卻剝奪了孩子嘗試練習的機會,限制大腦多元發展的可能性。創造力來自於不同經驗的相互連結,也就是說,要先有足夠多的經驗以及把經驗串連起來的能力。我們要做的是用守護取代保護,讓孩子有機會「動手」,才會有創造力的可能。

猶太爸媽這樣教:

-七歲以前 盡情玩耍與體驗

-教導他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到最好

-只有一個人能夠成為BEST,但是每個人能夠成為UNIQUE

-旅行能夠讓孩子以新的角度看見原本熟悉的事物

-問問"你怎麼想?"

-創造一個能讓孩子盡情發問的氛圍

-讓孩子刻畫自己的未來

▌品性教育

品性的養成很抽象也不容易,而我們總是用最容易的方式來教,"你看看那個誰、學學那個誰、要是你像誰那樣",這些自以為給了孩子明確參考的對象,反而感受到的是批評、摧毀自尊心和低落感。這種不健康的比較帶來的是,永遠把對方當作敵人來競爭,而輸贏中不存在品性。我們父母要先搞懂比較的本質,是在於如何讓自己更好,所以要比較、競爭的對象是自己而非他人。

猶太爸媽這樣教:

-不要跟別人比較,只跟昨天的自己比較

-培養關懷他人的習慣

-練習回顧及反省

-以身作則

-成為讓人想一起工作.讀書的人

▌溝通教育

孩子學到溝通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從父母言行中模仿,另一種是從團體合作中磨合。建立模範很重要,早期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語氣和用字,而孩子學到大多糟糕的用語和溝通方式,都是從父母負面情緒狀態下模仿得來。而團體中的溝通,往往存在許多誤會和衝突,來自於雙方溝通有了落差,這時就需要父母站以中立角色,耐心引導釐清落差是什麼,怎麼樣才不會有溝通落差。

猶太爸媽這樣教:

-對話三二一法則,三分傾聽、兩分附和、一分發言

-教導孩子如何明辨是非

-讓孩子了解合作的價值

-建立做人處事的原則、規範與責任感

-不能帶有情緒的體罰

▌逆境教育

蝴蝶是透過破繭過程來訓練翅膀飛翔所需要的力量,你的好心幫忙弄破繭,反而會讓蝴蝶無法飛翔而餓死。父母要學會慢慢放手,刻意地保留些挫折、匱乏讓孩子練習承受,從中獲得守護自己的力量。人生最糟糕的事情,不是遇到逆境、失敗、困難,而是你還沒學會如何彈性面對。

猶太爸媽這樣教:

-練習失敗

-允許犯錯

-透過"匱乏"讓孩子體會何謂迫切

-遇到困難時要學習幽默以對

-感恩,才能抽離自己所處的狀態和客觀看待

▌經濟教育

經濟教育的目標不是要教孩子怎麼變富有,而是要教孩子怎麼在社會上獨立自主。從金錢本質可以延伸出以下議題:自己有哪些能力和價值可以轉變成價格、對於完成目標要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和任務、如何有效分配金錢的使用免於陷入風險之中、分辨自己的需要與想要。另外提醒,當父母開始要進入金錢教育時,請務必先把自己身心準備好,因為接下來會面對大量金錢價值觀落差,父母需要許多耐心來教導。在安全範圍內,讓其承受自然後果,比苦口婆心的解釋來的有用。父母要訂的是花費原則而不是規則,規則永遠訂不完有漏洞,原則是價值觀的建立開始。

猶太爸媽這樣教:

-讓孩子從小透過家事自己賺錢

-養成把零錢放進存錢筒的習慣

-養成數字概念

-把零用錢分成三等份,私人用途、儲蓄、公益

-管理目標和時間

-讓孩子體驗賺錢的經驗

※結論

身為二寶爸的我也經歷過不當的親子教養過程,所幸後來有驚覺到這樣的惡性關係,開始把教養的期待落差轉換成好奇心,透過閱讀親子教養的書籍來改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進而改善親子關係。分享過去閱讀的書單:《安定教養學》、《教養方程式》、《兒子使用說明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心理韌性》、《情緒寶盒》、《阿德勒式親子溝通魔法卡》。閱讀前請謹記在心,所有的書都是用來「改變自己」,不是拿來改變別人。我們只能影響但無法改變他人,能做出改變的只有自己;對於孩子,我們以身作則的效果永遠大於命令指責的後果。

我自己還蠻喜歡孩子在合理範圍內做"討價還價"的動作,是破框還是頂嘴,端看父母以何種角度解讀囉!

以下是個人從多本書和實際運用的一些心得和大原則:溝通、步驟、技巧。

●溝通

-你...:授權、相信,讓孩子自主。"你覺得可以怎麼做..."、"你覺得問題是什麼..."、"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我...:分享資訊。”我有個建議要不要聽聽參考...”、"我觀察到..."、"我之前學到的經驗是..."。

-他...:引導換位思考。"他會怎麼想..."、"他會有什麼感覺..."、"他這麼做的原因會是什麼..."。

-我們...:守護、 支援、同一陣線。"我們一起想想可以怎麼做..."、"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我們可以怎麼改善..."。

-你們...:點出缺失,用"你們"可以喚起自己的好奇心,避免用"你"的針對性,會激起孩子的防禦。"你們同學都是這樣做?"、"你們朋友也有相同情況?"。

-他們...:指引觀察。"他們跟我們有什麼不同..."、"他們會不會是這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千萬記得,主詞是拿來引導、指引、分享,不是拿來比較。

●步驟

-知道:理解孩子的每個發展階段的會出現的特質。例如,3-6歲的孩子這階段大多會說話表達很誇大、高估自己;2歲以自我為中心,不分享玩具屬於正常。

-做到:試試專家給予的方式,哪些適合孩子,即使不適合也不要強硬套用,順著孩子的天性。

-得到:不是得到父母想要的,而是輔助孩子得到他需要的。

●技巧

-視覺化任務、資訊、作息、你腦中的訊息

-情緒圖卡引導

-親子桌遊

-允許失敗,再陪伴一起思考可以怎麼做

接下來你可以先做的是:

-用心傾聽、理解孩子說話背後的想法

-守護而不是保護,「如果是你,會想要怎麼做?」

-練習失敗,然後一起笑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