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3的文章

《心理安全感溝通用語55》

圖片
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順序「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當安全感被滿足後,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勇氣向外探索、發聲。 這也說明了我們在和別人溝通時,多少都會害怕提出不同的意見或衝突。尤其是,當我們缺乏心理安全感匱乏時,這種擔憂更加強烈,只會想要封閉保護好自己就好。 為什麼缺乏心理安全感會害怕意見衝突? 在沒安全感且不信任的基礎下,每個意見不同的聲音,聽起來都像是一根指向對方的茅,我們可能擔心這會影響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我們可能會誤以為對方在攻擊,把對方的意見、價值觀、本人混為一談,進而產生負面情緒"跟那個人說不通"、"那傢伙就是不懂"、"他真討厭"等等,容易就這樣對意見的看法轉成對於對方的評價和衝突。 什麼是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指的是我們在團隊或人際關係中,能夠感到安心和自在。它讓我們不怕被批評或被拒絕,而能夠放心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何建立心理安全感的溝通技巧呢? ●分開立場和個人: -理解每個人的意見只代表他們的觀點,並非對個人的評價。 -不把一個人的想法或提案當成"屬於對方的課題或任務",而是讓它成為"大家的課題"、"團隊的課題" ●聆聽和觀察的重要性: -注意對方的表情、動作和努力,了解他們的努力和想法。 -確認對方蘊藏在言語中的意思 ●清晰表達與理解: -提出問題時,使用開放式問句,讓對方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 -確保溝通清晰,避免誤解和曖昧。 ●激勵和支持他人: -傳達出"想要了解"的意思,這樣對方才容易說出自己所想的意見。 -所謂的"激勵",並不是要把還做不到的事情,說成好像"辦得到"並傳達給對方。而是在先接受"辦不到的現實"之後,提供對方能朝著"辦得到的未來"前進的支援。 ●衝突轉化為成長機會: -衝突不一定是壞事,它也是我們個人和團隊成長的機會。 -通過建設性衝突,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多元的觀點,促進共識和發展。 ※總結: 我們經常使用的慣用語,其實都在不自覺地情況下摧毀雙方的心理安全感。 例如「現在有什麼問題嗎?」,當對方被問到「問題」時,會感覺好像不找出「正確的問題」來是不行的。同時,「問題」兩字有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圖片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這句話充滿力量,讓我們突然不再害怕挑戰,相信成功就在眼前。 那麼,這句話到底是在相信什麼?而後又看見了什麼呢? 原來,在我們對自己喊話後,相信的是「自己十分渴望的願景」,看見的是「自己無限潛能的機會」。 這次沙龍的體驗,五毛老師透過<10分願景>教練工具對探索者的引導對話過程,讓我對這技項巧又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想法。 原以為只是單純的量尺問句應用,用來了解對方目前事件的狀態。但沒想到,它還還能更深層地強化對方的渴望。讓對方打從內心深處相信自己、看見自己的價值。 體驗後的反思,讓我想到心理學中的「隧道效應」: 人在壓力和困難之下,往往只能看見很立即、短淺的事物上,難有中長期考量。面對緊急情況,我們的認知被壓迫,就會產生所謂的「隧道視野」,讓人在做決策時沒辦法想得全面,最後做出不利的決定。 簡單來說,當我們處在匱乏狀態時,容易把心力都集中在眼前問題,忽略了長遠來看更重要的事,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 而教練的角色就是照亮隧道,讓對方再次看見希望,喚醒對方潛力。教練不僅僅是幫助對方脫離隧道困境,更是引導他們邁向更美好境界。 ※後記 當沒有教練可以幫你釐清時,自己可以怎麼操作這工具呢? 十分願景,等於你對於未來自己的理想樣貌。樣貌越清晰具體,渴望越強力量越大。 例如,這個樣貌是成為講師,那麼可能在你內心看到自己的畫面是:站在舞台上風光明媚、游刃有餘的你,正在侃侃而談你的經驗、理念。這就會是你的十分願景。 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所說:「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把這個理想樣貌畫下或找符合的照情境片列印出來,貼在你視野隨時可見的地方,讓<十分願景>就在你眼前。

未來就是現在所做一切的回報

圖片
 未來就是現在所做一切的回報 我們的教育方式和社會模式讓我們大多數人擅長解決當下的問題,但卻限制我們對未來預測的能力。 這次由教學場域上具有豐富經驗的 菲莉校長 引領,有系統性的引導結構,帶來勇氣去破框想像,已定型且侷限的思考似乎也變得彈性。 每個人對於未來的想像有各自的樣貌。首先,如果要讓群體能具體、聚焦地討論未來,那就要先替「未來」分類、定義一下,以便讓大家置身於同一個時代。 如果沒說,還真不曉得未來可以這樣區分:可欲的未來、疏離的未來、二手的未來、另類的未來。 當我們感受到世界未來之風所吹出的相同時代大浪後,就能夠共同想像並思考未來的情境,進而激起個人浪花,開始分析、掌握我們現在的行動。 在引導結束後的反思,突然想到一句話: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Peter Drucker)。 原來,我們的目標不是在預測未來的變化,而是創造我們現在能夠掌握的機會,讓我們想像的未來成為現實。 ※後記 在職場上,未來思考的引導似乎比較難以有應用機會,大多以營運管理高層的策略會議取代。 假如要轉換到 產品/團隊/個人 引導思考,或許可以這樣做: - 對於 產品或團隊 的理想樣貌有哪些?(未來) - 這些樣貌 可能/已經 產生的影響是什麼?(大浪) [可以開始做、正在做、做得不錯、未來風險、需要釐清] - 這些影響,各自可以做的行動應對?(現在) 假如是純產品面向的話,也許可以加入在設計思考的發想階段或近原型階段前,可以先對產品進行未來思考的驗證。 by Agile Hsinchu 2023.6 - 未來思考之浮現議題

《換個語氣這樣做》

圖片
身為父母的我們,總是希望教養出堅強的孩子。對於堅強能力,我們通常期望他們具備以下特質: -很快就能重新振作 -願意嘗試及挑戰新的事物 -思維靈活、柔軟 -能夠理解自己的心情 -能夠掌制自己的情緒 -高溝通能力 -輕鬆應對新環境和人際關係 -重視自己的價值觀 -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些能力的共同特點代表著「心理彈性」。 那麼,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呢? ★言語 從日常親子間的「言語」開始。這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困難的事。之所以容易,是因為我們只需要動嘴說出口;而之所以困難,則是因為我們經常無意識地以「上下關係」的方式溝通,說出口的是「指令」而非「對話」。不妨以好奇的提問語言,打破這不對等的關係。 ★最佳時機 最佳培養心理彈性時機,是在孩子每個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透過「對等關係」以語言給予支持和力量,幫助他們克服每 一個困境和低潮。傾聽孩子說話,就代表著接納他們真實的樣貌。因為「接納」所以「對等」。 ★日常生活 平時就要傾聽孩子的聲音,無論他們的想法或行為如何,不要批評或否定,而是直接完整的接收並給予正面回應。這樣才能建立一個讓孩子內心感到安心的關係。 ★情緒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負面情緒往往是守護重要事物的心理作用。不要急於消滅或改變情緒,而是先探索理解情緒背後的需求。或許,你會有不同的發現。 ★過程 關注從失敗中學到了什麼,而不是只注重結果達成了沒有。與孩子一起思考:從失敗中學到了什麼?今後要怎麼做比較好?這樣的思考有助於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優勢 與其稱讚孩子做的好事,不如告訴他們”做這件事發揮他哪些性格優勢"。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優勢會隨時代改變,而性格上的優勢是獨一無二的自我價值。 回顧一下,似乎孩子從不缺父母給的挑戰任務,卻未曾被教導如何面對?父母盡可能地資源孩子的成長,卻不知如何支援孩子的成熟? 《換個語氣這樣做》這本書其實並不是要教父母如何改變孩子,反而是先調整自己,先換個角度那樣想,再《換個語氣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