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2的文章

IAF - 讓線上活動「動」起來

圖片
 【IAF - 讓線上活動「動」起來】 有別以往線上工作坊的主題式引導互動與反思,這次 志強(Jester)老師 專注在不同肢體的「動」。這不熟悉也不習慣的不一樣模式,讓我過程充滿困惑,一直到最後的老師說的故事才豁然開朗。原來我們之間的「動」,不僅僅彼此產生連結,更產生「溫度」,照亮也融化了遠端的他。 當螢幕不只是螢幕,而是大家的伸展舞台;遠端不再是距離,而是在眼前。即使當時獨自在房間對著生硬冰冷的電腦與螢幕,似乎也感受得到遙遠彼端,鏡頭畫面上傳來的熱度。 老師有著舞台劇的背景,僅僅利用鏡頭開關的切換,瞬間就把螢幕變成了舞台;開著鏡頭的你是演員,關著鏡頭的我是觀眾,就在按下鏡頭開關時,自然而然切換了自己該盡的角色與職責。為了再讓我們體驗這個舞台可以有多寬多大,利用每個人的旅行經驗加上視覺偽裝,各自呈現在一個個小小視訊框內,小螢幕瞬間成了大世界。 這次體驗到不同的引導模式,不需要靠著明確表單、思考框架來解決問題,不需要太多人共創共識些什麼;只需要你好好在鏡頭前「表演」,可以是熱情展示表達,也可以是專注傾聽感受,不管是哪一種,你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正當我納悶、反思我的收穫會是什麼?為什麼要在鏡頭前做這麼多肢體動作時,最後的小故事才讓我解惑,有一種陪伴叫做「不得已」。當不得已以這樣的方式陪伴時,我們盡可能透過肢體語言、鏡頭呈現、既視感的互動,克服遙遠物理距離,拉近彼此心理距離。 原來,這些有趣又有意義的線上互「動」,會讓你感受到真實:「我就在你身邊」。 於2022/5/25 - IAF國際引導者協會線上工作坊 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

Book - 零阻力改變

圖片
 《零阻力改變》 「改變」這兩個字在你海腦中,是呈現怎麼樣的一個畫面? 超辛苦、很痛苦、漫漫長路、需要超人般的意志力、挫敗感不斷...等等,光是讓你想像就開始怯步,不敢嘗試不敢妄想? 或許這是大多數人的印象,很大的原因是我們常常接觸、刻意餵食到的資訊都是如此。那些成功人士、奧運獲獎的選手的努力過程,很激勵人心也很吸睛,也就成了曝光訊息的首選。大量洗腦之後,不知不覺心中已種下「要改變很困難」的潛意識。可怕的是,當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後,除了下意識地貶低自我,更認為這樣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乾脆直接放棄,追求的慾望被一則則看似激勵的案例,慢慢消磨掉殆盡。 破除這種錯誤的認知偏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行為科學」驗證給你看。實驗後,大多數一般人行為的數據表現,給了我們超高效率的方法,即使你不是超人也可以擁有零阻力的改變能力。 ▌新起點效應──回到白紙狀態,最容易改變 克服邁向目標時常見的一大阻礙:既然以前曾經失敗,以後仍會失敗的那種感受。 我們經常不自覺放大過去失敗感,以至於不敢踏出改變,這是大腦自然保護機制的結果。你可以想像在原始狩獵時代,人類只要稍稍感到危險,大腦會立刻逃離有生命危險的情境;隨著時代演化,雖然不再有野獸威脅,但大腦依然會直覺逃離危險環境。而我們看待未來或世界的樣貌,都是來自大腦的認知,以及你如何解讀與詮釋過去的經驗,然後大腦做出當下行為的反應。 要讓自己「安心」地做出改變,你得先切斷過去告訴自己,現在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將挫敗留在過去,希望在未來;這是一個新的人生篇章,你有能力重新創造你的新旅程,開啟你精彩的新故事。 ▌誘惑綁定法──把苦差事變好玩,克服先樂後苦的衝動 我們想要改變習慣,卻往往不會去想過程中必須忍受哪些不適,更不會想辦法緩解不適。 沒有人規定「改變」一定是得痛苦過,才能享受到喜悅感和成就感,況且這也違反大腦自然防禦保護原則。不過,「改變」的本質本來就是做你不習慣、不舒服的事,必定會產生些挫敗感。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用「糖」來欺騙大腦,只需要在做改變的同時,加入你原本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大腦的防衛心,也能夠延長改變的動機。改變絕對不是一蹴可及的事,還需要先度過不適應期,才會有進入成習慣的機會。 ▌承諾機制──解決拖延毛病、確實達成目標的祕密 當下偏誤常會導致我們拖延不做有助於長遠目標的苦差事。 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過,只要是自己說出口的事

設計你的熱情(Design Your Passion)_Part 1 - 熱情地圖

圖片
 【設計你的熱情(Design Your Passion)_Part 1】 熱情地圖 熱情常見迷思: 1.只需靠腦袋分析、用問題「想」出來就好 2.熱情需要拋開人生的生活或工作,犧牲很多才有可能達到 3.只有才情特殊的人才擁有,跟我搭不上邊 4.熱情的事,一定是令人覺得好玩、愉快想一直做的事 5.我沒什麼才能,所以無法產生熱情 6.我已經過了擁有熱情的年紀了 7.我的命運就是這樣了 8.下班就快累死了,實在沒多餘的時間和精力找出來 9.我的興趣和休閒就是我所熱情的事 10.熱情僅是一種短暫的情緒,久了就退了 你把「熱情」當作名詞、形容詞還是動詞? 名詞的熱情,會誤以為靠著頭腦抽絲剝繭過去的經驗,就會輕鬆浮現出來。 形容詞的熱情,危險在用"我以為、我感覺...”來定義,答案就會呼之欲出。 動詞的熱情,只能用行動來探索,並在過程中用心體會,釐清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原因。 既然熱情是需要靠堅毅的行動才能挖掘到的寶物,為了避免讓自己在尋找熱情的路上,遇上太多不必要的阻礙和精力,消耗掉探索的意願和有限的生命時間,那麼就該在行動前「設計」你的計劃,畫出你的寶藏地圖,展開你的「冒險」旅程。 你的熱情路上,總是需要點冒險、驚險,才會有"好險":「好險當初有這麼做」。否則,人生遺憾就多了個"早知道...”。 而這段關於熱情的旅程為:資訊、體驗、休閒、興趣、熱情、天賦、夢想。 當然,出發前要先認識自己、盤點資源。 請記得,這條路絕對不會是短程路線,而是長途旅行。如果你剛出發沒多久就"找到熱情"的話,很有可能只是"形容詞的熱情"而已,這種感覺通常是短暫的激情,而非持久的熱情。驗證方法是,長期觀察看看自己是否會持續投入。 先替自己暖個身一下: 1. “早知道/不甘心...”的遺憾是什麼? 2. “好懷念..."想再經歷一次的是什麼? 3. "如果我也能像他/她一樣..."的情境是什麼? 4. 還記得你 廢寢忘食/樂在其中 正在做的事嗎? 你的熱情或許比你想像的還精采!!! 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

Book - 發掘你的微細領導力 THIS IS DAY ONE

圖片
 《發掘你的微細領導力 THIS IS DAY ONE》 書中四個精華:第一天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是領導人、定義你的關鍵價值、做人處事五步驟。 ▎第一天模式 相較於「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過」這種比較違反自然人性和認知的模式,我更喜歡「把每一天當作第一天」的生活哲學與模式。 想想你上班第一天的模樣,是不是大多在全力以赴、戰戰兢兢、勇往直前,對任何事情抱持著好奇與熱情。第二天以後,慢慢熟悉所有事務,身體靠著直覺反應,處理掉所有工作,進入熟練的無能狀態。大腦開始對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慣性思維,再也提不起勁,直到消耗掉所有的第一天熱情,這才發現,自己已經不小心變成了「那個討厭的自己」。 第一天代表重頭來過、全力以赴、盡釋前嫌。 沒做到,不該就此認定,這次的失敗代表永遠不會成功。相反,應把隔日當作另一個重新開始的"第一天",再披戰袍、全力以赴。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 每個人都可以是領導人 大家普遍認為,你是不是領導人有沒有領導力,取決於有沒有足夠的財富、響亮的頭銜以及龐大的影響力,只限於一小群菁英所有。文化,把有權有勢的人捧得高高在上,把他們捧得越高,我們就越下意識矮化自己。別忘了,那些所謂的領導人,反而對我們個人生活的影響力幾乎微乎其微,對我們每天的行為、思考、感覺,幾乎無直接影響力。 你不見得說得出近五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但我相信,你一定能馬上說出,那位曾經打開你眼界的老師、影響你重大轉變與成長的長輩、陪著你走過人生低谷的親友的名字,他們都是貨真價實的領導人。 每個人都可以是「領導人」,成就不是衡量領導人資格的唯一標準,職業也不是唯一的識別方式。只要你在對的工作態度上、自己喜歡的價值觀上,對每一件事或任何人都用「第一天」模式來應對、生活,你就是一位貨真價實的領導人。 ▎定義你的關鍵價值 作者刷新了「第一天」和「領導人」的定義後,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成為別人心目中的領導人。以終為始,以「第一天」模式全力以赴過生活,達成你心目「理想中的自己」,「領導人」的樣貌。而在始和終之間,還差了做事的準則,它就是你人生的「關鍵價值」。 在你遇到任何挑戰、困境、抉擇、選擇時,你都拿什麼做為判斷依據、做出什麼行動來呼應你的價值觀? 第一天開始前,你得先回答出以下問題: 1.你每天希望體現的關鍵價值是什麼? 2.明確而具體定義該關鍵價值的內容? 3.每天實際做點什麼,以行動

當你眼中只有重要目標時,其他都是芝麻小事

圖片
 【當你眼中只有重要目標時,其他都是芝麻小事】 最近陪伴「教練」了一位平常給人可靠感與負責任,但最近感到些委屈、不甘心夾雜著焦慮的夥伴。這段期間不斷嘗試,非常想替自己在職場上找到繼續努力的理由和目標,卻卡在掌控感、未知和情緒漩渦之中,無法思考下一步。 老實說,我們經常發生這種時刻。明明就很努力、盡心盡力地在職場上把交辦事項做完,換來的卻是不對等的回報。尤其是當努力付出後還被誤會的委屈,更容易萌生辭意和不甘心。回報中往往藏著深深的期待,希望別人看到我的努力和付出。可惜的是,我們大多用錯力,在不對的地方使勁用力。 聽著夥伴訴說著職場上無法掌控的變因、工作量的異常變化、工作沒有結束感、下班時間的不確定性、被誤會的委屈、不甘心,讓自己不小心陷入了別無選擇的情況,只剩下離開的念頭。我想,這應該也是大多數人面臨到的課題。 首先,你得先認識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個產業、喜不喜歡這個職務內容、能力夠不夠應付、工作型態能不能適應。 其次,你得先釐清現況,到底你的期望與現實發生的狀況落差在哪。這份落差感往往就是我們的焦慮感。 最後,你得擬定行動計畫,並在計畫中包含失敗,讓你能做出小嘗試與擁抱改變。 其實還有第零步,在《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這本書中提到,你需要先接受接納「目前已經夠好」。這句話暗示著希望,代表自己放寬心接受目前處境,放開心接納接下來的變化,同時也是改變觀點、轉念的開始。 夥伴其實最清楚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有最好、最適合自己的答案在心中,只是被情緒遮蔽而已。這時候需要的只是「對的問題」,幫助自己釐清和重新定位。校正“對的問題”比尋找答案還重要,問題對了,眼前的那條路也就看到了。 聽著夥伴自己說著「不甘心也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麼」,這表示自己已經開始正視自己和問題。「所以,你覺得你在擔心什麼讓你無法跨出往前?」就這樣,深藏在對方內心的價值和答案自然出現,而力量也自然湧現。 原來,夥伴內心的不甘心,不是來自於工作量、誤會或委屈,而是不甘心自己沒有替自己做出成績就有辭退的意思。害怕的是前方的未知,而非能力做不到。煩躁的是,自己總是在處理這些意外支線副本,沒有意識且忽略了主線任務帶來的自我價值感正在消失。 因為夥伴覺察能力很強,所以短短教練過程就領略了一年四季的溫度,找到繼續讓自己努力與安心的目標。從情緒的釋放、換個角度欣賞自己、接納現狀、還可以有什麼選擇以及界線/目標在哪裡,重新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