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2的文章

IAF - 回顧個人故事的旅程

圖片
 【IAF - 回顧個人故事的旅程】 對於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你可以選擇它僅僅成為你的「記憶」或者是值得回味的「故事」。 同樣地,一段歷練的解讀,可以是讓人痛苦放棄的考驗,也可以是使人成長的經驗,端看你用什麼觀點來詮釋。 這次老師用故事觀點,透過故事板的圖像分鏡,讓我們的大腦保持彈性,而非用文字語意,限縮了我們的想像。等待喚起了過去記憶後,再引導我們用五個階段反思歷程裡,還有哪些從未被發掘的寶藏,最後串聯形成故事: 一、夢想 二、歷程 三、衝突 夢想是還未發生的期待,歷程是已經發生的現實,當期待和現實產生了落差,往往就是衝突的顯現。如果要用個指標來衡量衝突的大或小,那就是"心情指數",用來表達夢想與歷程間的落差幅度。而心情起伏裡隱含著你的價值觀、能力的訊息,更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重要資訊。 四、歸屬 如果要為夢想定個方向,那一定是非「歸屬」不可。它能讓你內在穩定而築夢踏實,一步一步解決路上障礙與挑戰,邁向目標。還記得你過去在哪個情境下,感到內心寧靜或者內外一致,那很有可能就是你夢想路上的方向。 五、當下 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無常的抗拒。因為我們總是對於不可控的未來,有過多的想像和期待,卻無法實際掌握。我們唯一能做出行動來掌控的,就是此時此刻的「當下」。 一路下來才發現,原來,我們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卻經常活成了配角,演著他人的腳本、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有著許多「衝突」卻沒有任何「歸屬」,也忘記我們「當下」還有改變的機會。可別忘了記,一段令人值得一再回味的故事公式:目標→阻礙→努力→結果→意外→轉彎→結局,每個箭頭都代表當下的行動付出,才有往下一步的可能。 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 於 2022/2/21 - IAF國際引導者協會線上工作坊 心得

Book -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圖片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同樣每天24小時,別人高效能而你卻不能?時間是公平的,但結果卻是不公平? 或許這本書有機會幫助你成為高效能人士,讓你無所不能。 先釐清效能的定義,引用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由此可知,高效能的意思是,你人生大多的時間都投入、用在對的地方。所謂的成功人士模式,其實就是高效能加高效率,不僅做了正確的事,還使用正確的方法來加快結果產出。而成功的地方在於,與原先預期的目標成果落差不大。 本書作者提供七個習慣形成的做人處事原則,讓你輕鬆複製成為高效能的成熟人士。成熟模式的三個階段: ▌依賴期 圍繞著"你、他"的觀點。認定我自己現在就是需要被照顧,你們大家都要為我負責,任何事出錯了,一定都是你們的事,絕對不會是我要去負責的事。這階段待久了之後,你會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感,開始焦慮、空虛、迷茫。如果要擺脫並成長到下一個階段-獨立期,則先需要替自己做些改變,才能邁向獨立自主: -轉換「積極主動」的思維 -尋找「以終為始」的目標 -列出「要事第一」的行動 ▌獨立期 著眼於"我"的觀點。成功改變自我後,即脫離了依賴期,而這時期的我,思維和行為有了不一樣的變化。我可以獨立,我可以照顧自己,我可以對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如何行動。這階段長期下來,你會感受不到歸屬感,開始失去熱情與樂趣。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關係轉變到下一個階段-互賴期,我的目光要開始望向他人: -發展「雙贏思維」的價值 -建立「知彼解己」的關係 -創造「統合綜效」的合作 ▌互賴期 從"我們"出發。贏得公眾的關係和成功後,我們開始可以合作、共享、共創,一起邁向更好的未來。隨著時代與科技的演進,如果我們沒有刻意地堅持與維持學習,相對的就是在退步中。為了維持成熟狀態,我們需要對圍繞在以上習慣的四層面:生理、心靈、心智、社會情感,持續自我提升: -持續「不斷更新」的成長 知道要難於做到,而做到後還要形成習慣,難上加難。一個習慣養成的需要有三個元素:意願、知識、技巧。你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意義、你知道目標在哪要且要做哪些範圍、你知道用哪些方式做會更有效率。有意義的堅持才會成習慣,而無所謂的重覆動作叫癮癖,為的就只是填空時間假裝感到有價值而已。 ※結論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與假設都不

Book - 幸福的陷阱

圖片
 《幸福的陷阱》 你的幸福是一種「狀態」還是一種「模式」?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會一樣,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卻可能有著相同的誤解: 認為,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認為,我不幸福一定是我不夠好、心理有問題; 認為,只要解決掉負面情緒,就只剩正面情緒,會因此而快樂; 認為,我應該可以控制好情緒和想法,讓自己積極正面起來。 本書作者用"接納與承諾療法(ACT)"六個原則,帶我們跳出幸福的陷阱: ●接納 ●解離 ●連結 ●觀察性自我 ●價值 ●承諾行動 如果你把幸福只當作一種狀態,那代表著,你只能被動地等待幸福發生,然後享受短暫的幸福快樂感。但如果你把幸福當作一種模式(ACT),表示你隨時可以主動創造出幸福的時候來享受,沉浸其中。 ▌開放 當你產生負面情緒時,首先要做的,不是逃避或對抗它,而是接納接受情感的存在。任何一種情緒感受,都是來自於身體的示警或提醒。如果忽略掉此訊號的話,大概就如同開車不看紅綠燈,讓人感到不安。 再來是要區分想法和事實。有時候事件本身不是太大的問題,而是我們對事件本身過度的反應、想像,替自己帶來了大量的煩惱與壓力,做出了錯誤且過度的決策行動,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問題。 ▌專注 大腦容易將我們拉入未來和過去,花大量時間來擔心、計劃或夢想未來,還花了大量時間重演過去。因此我們必須將注意力拉回到現實的此時此刻中。 我們可以透過與周遭環境的接觸,例如用手感受一下水杯、聽聽周圍有什麼聲音、身體哪個部位發冷或發熱等,都有助於拉回現實。等待大腦恢復冷靜後,就能客觀觀察自己與事件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從中找出問題根源的蛛絲馬跡。 ▌投入 我們常常錯把目標當成價值觀,以為獲得成功、金錢、權力等外在物質,例如,我要年薪千萬、環遊世界、當上老闆等,就以為是幸福快樂的象徵。目標是一個想要的結果,完成、獲得了就結束;價值觀是我們想要前進的方向,永遠不會結束的持續過程。 方向對了,你的目標就有意義了。把當下發生的事件與自己的價值觀做個聯繫,並拆分階段目標和擬出具體行動計劃,只有當你在做你自己覺得重要也符合你價值觀的事情時,你才會感受到意義和幸福。 ※結論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與接收的資訊都是"振作起來"、"你一定可以做到"、"克服困難"、"哭沒有用"、"繼續

Book -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圖片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明明已經幫對方設想幾個很棒的建議,對方卻不太領情或半推半就才去做? ●別人給的建議聽起來不像指點,反而像是指指點點? ●現在的我很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卻總是覺得心理缺少了些什麼? 以上情境是不是似曾相似? ▌關於給對方的建議 重點在於 「選擇」 ,看似給了很多選擇讓對方選,其實決定權還是在你手上。因為這些選擇,是基於你個人主觀意識、經驗和框架產生的選項,是你遇到類似事件會做出的反應而已,並非經過對方自主思考,在對方自在的內心空間中,探索出來的自主「選擇」。 ▌關於別人給的建議 重點在於 「情緒」 ,在不穩定的情緒狀態中,對於任何語言或事物都會特別地敏感放大看待。大腦只有在穩定狀態下,才能看清楚事件的全貌、好好思考事件的脈絡。先嘗試深呼吸,移動到自己舒適的空間裡,接納現在的自己,控制情緒並等待恢復平靜。冷靜、淡定的情緒,會帶來重新思考的機會。 ▌關於自由卻感到空虛 重點在於 「聯結」 ,我們過度專注在慾望和物質上,被社會價值觀過度地自我捲入,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外在目標上,迷失了自我,不小心"無我"了。你以為你在做主,其實是那些外在慾望在控制你。你以為你自由,其實只是活在豐衣足食的透明魚缸裡。 ▌關於外在動機,控制與疏離 索瑪拼圖是能夠拼出一些小狗、小兔子的形狀的益智遊戲,有一定難度和趣味性。 A組:拼出一個圖形,獎勵一美元 B組:只要拼就好,沒有獎勵,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歡這個拼圖 等他們拼了一段時間後,研究者讓他們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裡邊放著雜誌、書、索瑪拼圖。在休息室的8分鐘裡,既可以選擇去看雜誌、看書,也可以選擇繼續玩索瑪拼圖。結果非常明顯, 給一美元獎勵的那組,在休息時間更多人不會去碰拼圖。原因是他們把拼圖當作了任務工作,是外部的激勵。 另外那些沒有給錢的,他們更願意在休息時間繼續玩那個拼圖。 這實驗揭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果,金錢會帶來 「疏離」 。如果把錢換成威脅或競爭,則會讓參與者把專注力放在"贏"的疏離感,而非"玩"的沉浸感。同樣道理,如果你定義了你的工作,需要外在物質的 「控制」 ,給錢才做,那麼一旦可以不做時,你就立刻停止不做。 ▌關於內在動機,選擇 書中提到,許多老年病患不喜歡按照醫囑吃藥,有位醫生讓病患有吃藥的彈性空間,給出了幾項吃藥時間,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