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9的文章

Scrum過程總結 - The Great ScrumMaster

圖片
【Scrum過程總結 - The Great ScrumMaster】 ScrumMaster帶過2~3個團隊敏捷經驗後,也許會滿足現狀或迷惘下一步該如何走時,此時該怎麼辦呢? 另一角度,當SM停滯的同時,可能也代表著團隊成長跟著停止。團隊平常忙碌於把產品價值最大化,總是要有一個人知道外面世界有多漂亮、山有多高,原來我們還可以更好。持續學習,才會慢慢由自組織再進化成學習型組織。 ScrumMaster不知該如何往下走時,來看看 [  The Great ScrumMaster中文版: #ScrumMasterWay  ] 這本書找靈感囉! 最好在有一定經驗後,再來閱讀此書才會有共鳴。順便自省過去經驗,怎樣做可以更好。書中較多是"心法"概念,跳脫平常執行層面狀態,試著站在比現在更高一步位置自我檢視。 喔~原來是這樣阿! 會更加深你的WHY~ 書中提到「守」、「破」、「離」描述SM修煉過程 「守」不斷練習、修煉與實踐,直到自然反應後 「破」可以不再執著於特定應用,融會貫通經驗與知識,同時也深入了解使用目的 「離」發展出自己的觀念、精神與實作方式,能脫離形式並應用在其他領域 要小心「抄捷徑永遠不會成為大師,只是一群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在假裝自己是大師。」 要是不知道自己為何能過去能成功帶領敏捷,來看看書中提到的 "成功變革八步驟",更能明白過去的WHY,再次內化經驗轉成功力。 現在來試試用八步驟對應我過去導入團隊的每一步驟 ~團隊專案過程~ ●引導團隊● Scrum觀念:便利貼 Scrum第零步:團隊發展階段模型 Scrum起手式第一步: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 Scrum起手式第一步: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 - 番外篇 Scrum第二步:角色定位圖 Scrum第三步:敏捷中角色定位 ●建立迫切感● Scrum第四步:任務階段索引圖 Scrum第五步:目標探索-資訊同步 Scrum第六步:故事地圖 Scrum第七步:第零次回顧會議 ●變革願景● Scrum第八步:團隊目標共識 ●理解與買帳● Scrum第九步:第一次Planning meeting Scrum第十步:第一次Daily Scrums Scrum敏捷小遊戲

生活修煉 - 想法轉個彎~

圖片
【 生活修煉 - 想法轉個彎~】 「她想要什麼?」 平常生活有很多機會可以練習教練、溝通技巧,甚至發揮敏捷精神,突然遇到變化,我們該如何做出反應呢? 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相處,或者是假日出遊安排計劃,都有機會練習,不一定要到團隊才可以發揮,只要留心,處處都可以磨刀。 前幾天家裡發生一個有趣的事件。 早上十一點,預計中午要出發去親子餐廳吃飯。此時家中爸爸(我)、媽媽正在與阿姨通話講正事,而身旁兒子(4歲)正在敲鑼打鼓玩耍,雖然有躲去另一個小房間講電話,但還是會被影響。在媽媽多次勸阻無效,電話結束後,生氣的烙了一句狠話,叫爸爸一定要拿棍子修理,否則就不要出門吃飯。爸爸我當下是覺得平靜,小孩這樣吵鬧還在我理所當然的容忍值內,所以我沒太多情緒反應。 「對於未來的想像,來自於過去自身的經驗。」 聽到時雖然心想,又來了....,但也習慣養成面對變化球的心態,腦中不免還是在快速運轉思考解決方案。沒有那麼多經驗的話,就靠平常閱讀思考,讓書中的每個情境想像轉換成自身經驗,也是個很好的方法,真要遇到的話,也有個依據,當下不慌亂才能讓大腦好好發揮! 先不管前面的誰對誰錯大道理,眼前的狀況才是即時要解決的。如果你是被命令的爸爸角色,此時此刻,該如何達到目的(開開心心的出門去親子餐廳吃飯)呢? 親身經驗不見得適用每個人,也沒有對、錯、完美,只要能達成目的,都是好方法,大家互相參考。 「 思考的推論階梯 」! 「觀察」、「過濾資訊」 她想要的是修理小孩? - 但要是由我這不覺得需要修理的人,間接幫媽媽修理,可能也無法完全消除心中的怒火。 「賦予意義」 機會教育,跟小孩先說明為何媽媽生氣,也明確說明哪個行為、動作做錯,下次哪樣做會更好。 「假設」 重新詮釋前面的資訊,也許由小孩親自道歉哪裡做錯,並自我要求懲罰,由媽媽親自動手會更好。 「作出結論」、「調整看法」 所以做了以下動作,蹲著身好好跟小孩說明,剛剛大人在講電話,你太吵鬧讓爸爸媽媽沒法好好跟阿姨講話,又提醒好幾次都沒停止。現在媽媽生氣了,不讓我們去親子餐廳吃飯了 ,你覺得我們該怎麼辦? 「作出行動」 後來直接給小孩建議,請他手拿棍子親自到媽媽面前道歉,並說請懲罰我。 當然,媽媽最後只是小小力的打手一下,氣也消一半了,最終目的達成!! 職場上其實也很多類似的狀況,

看板方法導入 PART 12 - WIP(披薩工廠)

圖片
【看板方法導入 PART 12 - WIP(披薩工廠)】 WIP(work in procsee),看板核心設計就是限制半成品數量:透過限制來取得「盈餘時間」,是平衡多工浪費的最佳解法,與其做一大堆半成品不能用,還不如好好把心力放在有價值功能上,上線驗證持續改進。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 知識本身沒有價值,被運用後的結果,才是知識的價值。 」-杜書伍 同理,做的再多沒上線的功能或產品,沒有產生出價值,就算功能多強大、好用,也是"無用",沒有意義。關於WIP也有很多大神闡述,谷歌資料就會有大量的資訊,就不詳述WIP的好處囉! 大家一定會有疑問,既然WIP是看板核心,那怎麼到PART12(四個月後)才開始引入? 這也沒有一定的對錯,每個團隊有各自的體質,有些人體質好,可以直接吃下特效藥,馬上全癒;有些人體質需要先調養一下,才能對抗藥的副作用。身體能不能消化是個關鍵,仰賴教練判斷何時導入哪些觀念、工具、方法,才不會被副作用吞噬,得不償失。 再來說說大部份公司需要引入看板做變革的情境,都發生了些什麼事情才需要看板? 這就是"體質"判斷的依據。大多數(除了製造業),可能真的需要先進行WIP,否則目前經驗看來,似乎都不是主要因素。 ( 教練技術協助敏捷更敏捷 ) 其中" 溝通協調 "是最常需要先被解決的事情。所以,PART12之前都是利用各種會議來加強互動,彌補認知落差。初期先把Daily做對做好,有助於團隊信任建立,對於往後要引入任何觀念、技巧,大家參與度會提高,也更容易推行變革。 那何時是引入WIP的好時機呢? 可藉由Daily事件觀察,進入WIP的時機點。譬如說,好幾天都有人提到任務過多、浪費、做不完、有人等很久、外單位能否消化、時程調整、資源調度....等等。這反應兩件事, 一是團隊已經有把溝通協調做好,且開始有心力注意到其他事件。 二讓問題推送WIP進行改善。 做的好不如做的巧,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就等待時間或主動製造機會囉! 開始進入正題,WIP怎進行,主要有二個方式來漸進引入, 一、Daily觀察到後,在Daily會後十分鐘慢慢導入 WIP的觀念 ,為WIP工作坊鋪梗 二、玩WIP工作坊(披薩工廠),感受一下限制帶來的價值 WIP工作坊大概流程

看板方法導入 PART 11 - 第二次回顧會議(ORID焦點討論法)

圖片
【看板方法導入 PART 11 - 第二次回顧會議(ORID焦點討論法)】 先來簡述一下第一次回顧會議內容,主要有三個大議題, 問題蒐集 、 問題共識 、 規則明確 ,還沒到如何思考解決問題方法階段,還在對齊看板核心精神與每一個人做深度連結。就像大樹的樹根,扎的越深,提供的養份越可以繁枝茂盛,扎出每個人深度,才會慢慢有高度應付每件問題。 先讓團隊每個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也知道為何要這麼做,每個動作都必須設計的有意義,接下來才會心甘情願自己主動,即使教練離開了,也會自主做好每件事。教練當進入團隊的第一天,其實就要開始做好離開的準備。心態養成容易被忽略,也最花時間的,常常是先把工具、方法直接套入後就離開,導致教練不在就崩潰。 進入正題,等到三大議題處理的差不多後,就可以開始進入第二次回顧會議,如果有時間的話,建議是不急著進入。越是面對人數較多的團隊,越是要花點時間讓大家消化、內化一下,不然會噎到吐出來,反效果,那就可惜囉! 回顧會議如同之前團隊遇到問題後,常常獨立招開的會議,形式一樣但內函更紮實。同樣是要避免「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效」,以往開的通常是比較獨立事件,也大多仰賴特定人士主持會議(如老闆、主管、組長等等)。較上位者主持,基本上參與意願就先減半,話語權更是低到不想發言。 以較系統性來看待回顧會議,它是整個看板一環,為的是讓會議結果能整合進看板系統裡,讓每一次都能進步更好,而非獨立事件開完就好。所以,我們也採用比較能系統性思考,且能讓集體智慧發揮作用的方式: ORID焦點討論法 。 用ORID來養成如何拆解、分析、重訂、解決問題的習慣,讓每個人往後遇到每一件事情,都能很容易的去"重新思考"問題本質後,再安排解決方案,而非以往開會方式,容易看到片面問題就貿然行動,浪費成本。 ORID易懂好用,但要用的深入核心價值,其實要花很多時間,O、R、I、D每一個都是思考的轉折,全然不同的思考邏輯。所以,第一步我們先練習" 傾聽 "就好,著重在O與R,至於I與D則等到前面熟練後,再來進行ID思考。 方式: ●會議是屬於大家的,主管、教練不用刻意主持,建議用引導提問 ●會議前,請每個人自己認領看板的上線完成項目Task單 ●會議中,每個人輪流描述自己這張單執行過程(關於此任務的

看板方法導入 PART 10 - Daily 迭代(觀念、行為、習慣、態度...等非認知能力提升)

圖片
【看板方法導入 PART 10 - Daily 迭代(觀念、行為、習慣、態度...等非認知能力提升)】 第一次回顧會議結束後,已經把八成的流程都加入了,接下來較多的是讓時間發酵,慢慢的體會熟練,然後由團隊自行體悟出屬於自己的規則、流程、欄位。 這時身為教練的你,要記得再跟相關利害人(主管),再次討論與確定"下一步"。既然工具和流程比較"硬"的技巧都已經運用,"軟"技能要接著上場囉。 什麼叫"軟技能"? 我把它定義成「非認知能力」:即學科知識以外的能力,例如情緒、動機、自律、熱情、自信等等)與性格特質。 這些加強或改善後,更能加強行為的正確性與驅動力。再進一步白話一點說明,就是「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大多數的矯正多從「行為」開始做導正,就會有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感覺。而行為的背後其實是「態度」在左右。態度這二字實在是又大又模糊,這樣也很難聚焦該如何改善,更不要說現在面對的是整個團隊。所以再來探究一下態度的背後,其實就是「價值觀」,也是源頭。 每個人的價值觀會決定他如何做選擇,如何行動,體現出來的就是行為了。價值觀又是從過往經驗與觀念慢慢建立,也就是說,當沒接觸過的事情發生後,趕緊補上正確觀念,這樣在未來發生時,就會有所依據做出行動。 《 行為←態度←價值觀 》 這也是與利害關係人(主管)討論後,接下來要在每日立會執行的重點。 觀察事件,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後,給予正確的觀念進行修正。 例如,當天Daily剛好有個事件反應時間掌控不好時,就會在隔天或當下補上關於"時間管理"的觀念。 準備好相關資訊,最好一張A4紙能讓你在Daily後的五分鐘清楚表達完畢,然後貼在看板周圍,加強印象、時時刻刻提醒。 如果要激勵效果的話,在對的事件後面喊話一下也很有效。譬如說,某個事件團隊做的不錯,就用每天進步一點看見改變後的自己。 也可以放在出入口,讓每個人都感受到這小小變化,潛移默化的改變正向價值觀。 話說的好不如說的巧,說對時機效果加分,當然這來自己教練平常的累積。 以下提供此團隊看板經驗補充過的小技巧與觀念囉!(當然,不是通用,視團隊發生的狀況而定) 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