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3的文章

《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之〈狐狸與白鶴〉

圖片
狐狸開心、用心準備了豐盛的餐點,用上自己最喜愛的淺盤子來盛裝食物。白鶴的長嘴無法享受美食,內心一邊暗自批評狐狸的故意(憤怒),一邊委婉說不餓不吃。或許狐狸只好假裝不在意,獨自(落寞)吃掉了白鶴的份。 ⭐️故事中的精華摘要: - 錯誤共識效應:認為自身的想法具有普遍性,誤以為他人也會做出和自己相同的行為。 - 自我中心主義:人類在理解他人或情況時,傾向以自身作為基準。 - 透明度錯覺:誤以為對方很了解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以上三點,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描述會是:我以為你清楚我的明白。 對我們越是熟悉越親近的人,我們總是會理所當然認為對方知道我所有的一切。 而這理所當然隱含著自己內心的期待,當期待與現實產生落差時,就是失落委屈或憤怒衝突的開始。 例如,會議上大家開心熱絡討論著行動方案,會議後卻消極被動執行;我的努力貢獻明年應該會得到晉升回報;我是為你好,你怎麼都不懂我的苦心。 要如何避免這種誤會產生呢? ⭐️書中提供了三個方法: -抱著"應該有什麼理由吧!"的從容心態 -事前坦率表明自己的要求 -明確傳達自己的心意 我自己常用的方式是:允許、承認、說出你的「假設」,然後再核對、驗證、確定你的「假設」。 當你與對方的認知有疑惑、矛盾或衝突時,對話的一開始就習慣先說:「我的假設是...」。 彼此自然會注意自己沒說出口的在意。

《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之〈螞蟻與紡織娘〉

圖片
此篇故事精華摘要: - 延遲滿足:為了將來的滿足而推遲眼下的享受 - 把生活重心放在未來、推遲眼下的幸福,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 - 「人生來就是為了生活,而不是為生活做準備」 - 對未來的過分準備,可能會成為眼下的浪費 - 享受當下:專注於眼前的事物 - 人生沒有所謂的正確解答 特別喜歡這篇的故事改寫: 紡織娘覺得自己生命已到盡頭,於是用盡全力彈吉他唱歌,最後筋疲力竭暈了過去。 螞蟻看到唱出生命最後旋律的紡織娘,觸動螞蟻的心弦。 急忙把對方搬進屋內說: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家!多虧有你的歌聲,森林裡的昆蟲們才能在夏日裡打起精神工作,這樣特別的角色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的。在這寒冷的冬季,可以請你待在我們家,繼續為我們演唱美妙的樂曲嗎? 螞蟻又說:現在想想,夏天好像因為有歌聲,所以才感覺沒那麼累了。 所以,到底是要延遲滿足好呢?還是要活在當下多些呢? 其實可以不衝突。先來看看書中給出"活在當下"的方式: 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慢慢地去感受自己正在做的事。 例如,刷牙時仔細注意牙膏散發的味道、刷毛觸及齒間的感覺、移動牙刷時發出的聲音等。有助於把意識的流動拉回當下 二、從事一些能夠把注意力導回當下的活動。如冥想、料理、畫畫、走新路線、陪伴小狗、把今日代辦事項寫下來...等 三、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心懷感謝。試著重新感受一下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 再問問自己: 你的”延遲滿足”是為了什麼? 你會如何把這段"延遲期間"過好呢? 當時時刻刻都有其意義,點點滴滴都會是知足幸福。

調整團隊體質

圖片
繼上次引導團隊展示出「團隊樣貌」之後,再好的引導,如果沒有後續的"陪伴",依照經驗,也只是做個樣子,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這也不是團隊的錯,不是團隊不想變,大多是不知道怎麼著手改變。 所謂的「陪伴」這時就很重要,有三層意義: 一、團隊會知道是玩真的,而不是一次性的魯啦啦活動 二、賦能,不是一次全丟出自行消化,而是要慢慢給予內化 三、我們是共同的成長夥伴,而非高高在上的監督者 團隊樣貌只是外顯表象,重要的還是樣貌的內在本質,就是「團隊體質」。 這次介紹連續兩個星期陪伴引導重點: ⭐️ Part 1. 角色性格 如果能讓成員們意識到自己在討論會議上,大多展現出怎樣的「個性」樣貌,就能讓自己刻意轉換。如同六頂思考帽一樣,刻意換個顏色戴上,刻意轉化思維。 「個性」很難一時間改變,但短暫刻意化成該角色的觀點,就像演員般,還是可以做到。如果想要團隊討論氛圍熱絡一些,可以安排這四種角色的存在:反對者、推動者、追隨者、旁觀者。 一個團隊中,如果沒有推動者或反對者,通常就會呈現相對保守的團隊狀態,這時就可以安排輪流當某種角色的值日生。 ⭐️ Part 2. 利害關係人 如果團隊成員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即使團隊擁有四種角色的存在,也只是在自嗨。當我們擁有越充足的資訊,往往做出的決策風險也越低,四種角色要產出良好的討論品質,全面的資訊為必要,其中之一就是利害關係人。 資訊最害怕的就是「不透明」,不過這往往也非當事人刻意隱瞞,而是「知識的詛咒」。我們經常很習慣假設對方擁有跟自己的一樣的背景資訊(詛咒),因此就忽略不說,結果就是認知不一致的衝突。 先讓團隊的每個人認知對齊,站在基礎且必要的資訊上釐清,也是很重要的團隊體質改善。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圖片
這本書從「工作」的角度來探討「讀書」的意義,再從工作的視角來展望夢想,最後從夢想往回呼應到自己真正喜歡擅長做的事。 這次就從個人經驗角度,試著詮釋書中的觀點。書中提到「人生沒有正確解答,不妨多方嘗試」,所以我也將嘗試從不同面向思考「讀書」與「工作」的連結: 「讀書」就是在為未來的工作做預習: ⭐️ 讀書是理解書本中的文字意思;工作是釐清專案中的文件意義。兩者都需要理解能力。 ⭐️ 讀書是知識管理,掌握每條資訊都能清楚理解記憶;工作是專案管理,掌控每個進展都能如期如質完成。兩者的背後都是時間和事物的分配與安排。 ⭐️ 讀書閱讀越多越困難,然後知道自己擅長和討厭在哪一科目;工作越做越深越挑戰,然後知道自己優勢和劣勢在哪一項。兩者都會告訴你天賦所在。 ⭐️ 讀書的挫折困難在於不懂不會記不住,要想辦法弄懂;工作的挫折困難則是未知模糊不確定,要找辦法弄通。兩者都能使你韌性而強大。 ⭐️ 讀書是在不同科目間切換,找到自己的閱讀節奏;工作是在許多雜事和正事間轉換,建立自己的做事節奏。兩者都在建立自己的處事模式。 ⭐️ 讀書透過考試成績設定,知道自己哪裡可以再加強;工作藉由績效指標設定,了解自己哪裡可以更好。兩者都在目標的設定與追求。 ⭐️ 讀書的弱項或強項,帶來自我認識;工作的失敗或成功,帶來寶貴經驗。兩者的結果都是邁向下一步的指針。 ⭐️ 讀書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進而擁有更多的選擇;工作獲得的經驗和歷練,從而累積更多的資源。兩者都能拓展無限機會。 ⭐️ 讀書有助於探索工作理想樣貌;工作則能實踐夢想生活樣貌。兩者都在追求無限可能、更好的自己。 「讀書」其實就是工作與社會的縮影: ⭐️ 對於難以解讀的知識,你怎麼理解?對於不明確複雜的需求,你怎麼分析? ⭐️ 對於讀書考試,你怎麼安排時間?對於工作任務,你怎麼分配資源? ⭐️ 遇到不擅長的科目,你怎麼面對?遇到不喜歡的任務,你怎麼應對? ⭐️ 成績不如意時,你用什麼方式提升?績效不滿意時,你用什麼辦法優化? ⭐️ 讀書沒興趣時,你會培養什麼專業來替代?工作不喜歡時,你會發展什麼副業來取代? ☘️ 學習,不是為了獲得別人口中唯一的答案,而是為了要發現自己還有各種不同的答案。而讀書和工作的本質都是學習,在體驗探索各種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獨特又精彩的答案。

發現團隊樣貌

圖片
  在帶領團隊時,有時我們總希望團隊能展現出更積極的樣貌。那麼,所謂的「團隊樣貌」到底是什麼呢?又該如何展現讓團隊看見自覺呢? 這次利用敏捷中的回顧會議,引導團隊自己呈現出自己團隊的樣貌,並互相回饋與反思我們可以有怎樣的行動,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操作概念: ⭐美術木偶A,讓夥伴客觀雕塑自己的工作狀態姿態 我們經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對於事情也有其盲點,如果讓自己雕塑自己的樣貌,往往主觀且美好,畢竟沒有人會想對別人展現出不好的一面。 這時藉由夥伴的共同討論與雕塑,並讓當事人站在金魚缸外的第三者角色,去聽去記錄夥伴對自己的看法,說不定會有新發現。 ⭐所有美術木偶A擺放在一起,呈現團隊樣貌 ⭐美術木偶B,自己雕塑自己的最理想工作狀態姿態 ⭐所有美術木偶B擺放在一起,展現理想團隊樣貌 ⭐個人美術木偶A和B的姿態落差,有助於自己以感性反思覺察,帶出理性的新行動。 🍀個人生活反思也可這樣應用。我們經常會「動腦思考」以理性分析現狀或困境,假如已經停滯卡住且出現迷茫焦慮時,不妨改換成「動手思考」,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新想法。

《給40歲的嶄新開始》

圖片
過去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發現一個極度渴望的目標或挑戰時,總是會對自己和他人宣告:「從現在開始我要....」。 此時,意味著讓自己一切歸零,重新建立新生活風格以因應目標,此刻,就是人生嶄新的開始。 作者在40歲時,替自己設定了耀眼70歲的理想生活目標,這個決心讓作者再次嘗到到閃閃發亮的一年級新生的雀躍心情。 回想了一下,似乎也是這樣。在我們剛步入校園時期的一年級、剛入社會時的一年級的心境,這時候的我們,總是對於所有事物感到新鮮好奇而持續學習,對於所有挫折視為必要需要而樂觀接受,對於目標感到積極興奮而專注投入。 一年級新生同時代表著以下狀態: ⭐️一切歸零 20到40歲之間,大多會經過學習期、嘗試期、衝刺期。 這段期間經常還沒搞清楚發生什麼事情,就不知不覺就來到了40歲。這種不知不覺時常帶來極大不安全感,似乎自己這些年來空白一片而徬徨迷茫。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或許可以嘗試製作一份個人年表,審視回顧與列出過去的自己都做了些什麼,不管大事、小事還是微不足道的事,然後找出每項事情帶來的意義。這將幫助你不再質疑自己,並為你帶來安全感。 個人年表: .此刻的自己擁有些什麼? .其中「要的東西」與「不要的東西」 .列出過去「做得到的事」與「還做不到的事」 .坦然以「謝謝」與「對不起」的心態反思事件帶來的意義 .從以上所有物當中找出「重要的事物」 ⭐️一身輕裝 40歲後,穩定期/巔峰期/轉換期、維持期/衰退期/蛻變期。 輕裝的意思是,我們只帶必要東西前往已知的目的地。重新審視過往的經驗包袱帶來輕鬆輕快,從中找到重要的事物則帶來方向,而在難忘經驗和重要事物當中,往往隱藏著我們的初衷。 時常保有初衷,有助於我們隨時成為一位初學者,時時刻刻保有一顆柔軟且彈性的心。 如果你總是感到沉重,不妨試試放下勝負和比較: .不要執著於勝負,這會讓你再次失去初衷 .不要和他人比較,這會讓你再次感到負擔 .不管是勝負還是比較,對象都是自己而非他人 .每次的勝負,不該是輸贏的結果,而是學習的重新開始 .每次的比較,不該是你我的差異,而是目標的重新校正 ⭐️重新出發 70歲後,退休期。 過去的年表讓我們從經驗中挖掘出許多寶物,未來年表則是從想像中思考,對自己而言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寶物。從過去與未來的重要事物中,互相核對確認退休後的理想生活樣貌。 「我也想變成那樣的人!」,當出現讓自己打從心底這麼

26歲的你,正在忙什麼呢?

圖片
沒意外的話,大多忙著「長大」。有的是在忙碌中成長,有的則是在挫折中成熟。 一位陽光男孩同仁突然發了訊息敲我,想聊聊。原以為是最近的職涯問題來做第二次的進一步確認,沒想到男孩情緒來的跟下午大雨一樣,又快又猛。關上會議室門坐定位後,隔著口罩微微顫抖說著:我快不知道怎麼繼續下去了...。說完後便趴著大哭了起來。 我想,趴著是為了降低哭聲太大影響到其他會議室,趴著是為了不再讓自己醜態被發現,趴著是為了讓持續堅強挺直的腰桿得以放鬆。一個在工作表現上情緒穩定甚至樂於挑戰的人,看來這幾天的經歷足以讓他蛻變。 就這樣,靜靜地在身旁陪著他接納完自己的情緒。等到平復心情後,我們換了個環境好好聊聊,好好消化這段挫敗的養分,好好破繭而出。 談話過程中,慢慢一起消化這段經歷: 接下來有什麼想法打算呢? 還有沒有其他選項? 再逼自己一個選項,有沒有更不一樣的選項? 優先序會是什麼? 如果把1.2.3選項融合在一起,會是什麼選項? 這事做與不做會有什麼差別? 從這事件中,有學到什麼經驗? 如果再來一次,你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行動? 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沒有整理到的? ... 其實,每次的問句,並不是真的要對方給出答案,更多的是,陪伴對方從未知中重新找回掌控感。 最後一起整理了五件事: -自己對於失敗的定義是什麼,成功又是什麼 -重新整理、消化自己這段時間的經歷與成長 -更深入去了解與分析第一選項,目前的自己還欠缺哪些能力 -刻意 等於 自主掌控,多做些刻意的行為讓自己多些掌控感 -多些自主掌控感後,你的直覺就會等於真誠 繭,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回去路上,雨停了,也再次看到同仁熟悉的笑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