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團隊體質
繼上次引導團隊展示出「團隊樣貌」之後,再好的引導,如果沒有後續的"陪伴",依照經驗,也只是做個樣子,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這也不是團隊的錯,不是團隊不想變,大多是不知道怎麼著手改變。
所謂的「陪伴」這時就很重要,有三層意義:
一、團隊會知道是玩真的,而不是一次性的魯啦啦活動
二、賦能,不是一次全丟出自行消化,而是要慢慢給予內化
三、我們是共同的成長夥伴,而非高高在上的監督者
團隊樣貌只是外顯表象,重要的還是樣貌的內在本質,就是「團隊體質」。
這次介紹連續兩個星期陪伴引導重點:
⭐️Part 1. 角色性格
如果能讓成員們意識到自己在討論會議上,大多展現出怎樣的「個性」樣貌,就能讓自己刻意轉換。如同六頂思考帽一樣,刻意換個顏色戴上,刻意轉化思維。
「個性」很難一時間改變,但短暫刻意化成該角色的觀點,就像演員般,還是可以做到。如果想要團隊討論氛圍熱絡一些,可以安排這四種角色的存在:反對者、推動者、追隨者、旁觀者。
一個團隊中,如果沒有推動者或反對者,通常就會呈現相對保守的團隊狀態,這時就可以安排輪流當某種角色的值日生。
⭐️Part 2. 利害關係人
如果團隊成員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即使團隊擁有四種角色的存在,也只是在自嗨。當我們擁有越充足的資訊,往往做出的決策風險也越低,四種角色要產出良好的討論品質,全面的資訊為必要,其中之一就是利害關係人。
資訊最害怕的就是「不透明」,不過這往往也非當事人刻意隱瞞,而是「知識的詛咒」。我們經常很習慣假設對方擁有跟自己的一樣的背景資訊(詛咒),因此就忽略不說,結果就是認知不一致的衝突。
先讓團隊的每個人認知對齊,站在基礎且必要的資訊上釐清,也是很重要的團隊體質改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