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3的文章

《團隊活化結構》1-2-4-All

圖片
 《團隊活化結構》1-2-4-All 這本書可說是引導師的魔法箱,裡面裝有33個不同「微結構」的咒語,施展之後瞬間就會獲得群體的智慧和力量。簡單的引導方法,卻有著不簡單的魔法。 一本有威力的書,如果沒有機會被實際運用上,大概就沒法體會到它的力量。 但是呢,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引導團體的機會,所以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寫這本書的心得。 想著想著,有了一個大膽想法,要不就試試把書中33個「團隊」活化結構方法,轉換成「個人」活化結構方法,讓大家也能體驗到魔法的力量。 當然,如果你有引導團隊的需求,這本絕對是你要蒐藏的魔法書。 接下來就盡可能地轉換成「獨自個人」也能自我引導的方法,間接傳達出本書的價值。 有點可惜的是,為避免混淆書中內容,就不把這本有質感的書本圖片附上了。 以連結替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3403 ▌1-2-4-All 同時讓所有人參與產出問題、想法和建議 ★個人版 - 自己的某個議題/問題/困擾/挑戰/障礙 - [我的]寫下你自己的想法和行動 - [你的]腦中挑選一位擅長解決這類問題的朋友,從他的角度假想,寫下他會說的話 - [他的]腦中假想你敬仰的人物,寫下他的想法 - [小孩]問問你的內在小孩,沒有任何的顧慮下,寫下他會怎麼做 - [火花]這四個對話中,最突出的想法是什麼?有什麼新發現?

出一張嘴

圖片
 今天在訪談中聽到的關鍵字「出一張嘴」,這似乎是每位從技術職準備上升到管理職前,內心都有的共同抗拒和擔心。 是不是「嘴」,我想其中的差異在於,嘴後的行動是出於對方自己的內心和欲望,還是屈於主管的內心與權威;你的語言是真命令、假建議,還是開放引導。 例如, 任務引導的結構: -說一遍給他聽 -請對方說一遍 -詢問/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 -有沒有可能會發什麼意外?有的話打算怎麼做? -如果你是我,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想去做? 出一張嘴的結構: -交代一次給他聽 -有沒有問題?沒有的話,哪時可以給我。 「不會做」但「很會說」,出一張嘴。 「很會做」但「不會說」,心容易委屈。 「很會做」也「很會說」,專業的展現。 「說」的技巧與「做」的技術,同樣都需要刻意練習。

《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

圖片
《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 在自我探索的工作坊或者在人生迷茫失去方向時,很常會出現這樣一個問句:"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我們期望透過這樣的問句反思,讓自己重新看見希望。 然而,這問句的答案,並不是在安穩、理智的狀態下,由理性大腦皮質層思考得來。因為樂觀偏誤的關係,這種情況下想像產生的答案會被高估,也往往不會有強烈的動機和慾望,因為那是「他人的」,不是「自己的」,因此多半會拖延不做。 人們在設想逆境時,往往會覺得自己能置身事外。 「如果一年後」這問句話,正確是由「體悟」而非用想的。在親身遭遇劇烈變化、失控事件,大腦中的腦幹、杏仁核、小腦等一連串刺激,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最後接受事實的階段。體悟到死亡的存在,意識到時間不再無限,才會開始真正思考「現在開始,什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這句話背後蘊含的意義,可以在《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這本書中找到真正的答案。作者為心理腫瘤醫師,從3500位患者的生命對話中,讓讀者能真實體悟到這段歷程後,或許會對"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有不一樣的新想法。 精華摘要: ☘️「悲傷」這個情緒可以治癒痛苦 面對失落最重要的就是要徹底悲傷、徹底沮喪 ☘️培養人面對煩惱的力量(恢復力) 充分了解對方心理抱著怎樣的煩惱,擁有怎樣的人生、最珍惜什麼事情、對他的人生造成怎樣的影響、現在對什麼感到最困擾。當有人理解自己的煩惱時,就能稍微緩解痛苦。 ☘️我們在健康時,完全沒想過自己生病的樣子 平安度過今天一天並非理所當然,穩定,也是一種力量。 ☘️越是嚴謹依著目標生活的人,在知道可能失去"描繪的未來"時,越是迷惘 剛性讓你脆弱,彈性使你堅韌。 ☘️創傷後成長的想法變化 精神層面的變化、身為人類的堅強、與他者間關係的改變、全新觀點(可能性)、感謝人生。 ☘️只要錯覺時間無限,就容易浪費每一天 當發現時間是有限時,「平凡生活的連續」就是幸福。 ☘️與珍視之人共度的時光為最優先 會重新感受到"自己是在他人支持下才能活到今天的"。 ☘️「想要幫上誰」的心情會轉變為希望 我的活著,會成為罹患相同疾病的人的力量。 ☘️有種堅強是在想著「已經不行了」後出現 很意外,自己比想像中還堅強耶! ☘️「另外一個自己」將自己逼入絕境 只有「must」的自己活著,撞牆時就會感

別讓簡單、直白,掩飾了你的專業和價值

圖片
 【別讓簡單、直白,掩飾了你的專業和價值】 最近,收到了一個引導需求。主管請我協助組長們填寫組員晉升的描述,以提交給HR做進一步的核薪依據。 儘管主管提供了範例,但回收的描述內容,實在是填寫得太過簡略,完全無法做為核薪的參考資訊。因此,需要引導他們寫出,晉升人員應該有的晉升價值感描述。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就是「話術」包裝,很虛偽不想做,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實際上,如果你以開放的心態去仔細觀察那些銷售員講的話,你會發現他們就跟播報員或老師一樣,背後有著共同的意涵,那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這也是「專業」的一部分。 ★設計引導流程的思考模式: - 先反思問問自己WHY情境:既然有範例了,為什麼他們還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 再去思考HOW方法:如何針對根本解而非症狀解去設計引導流程? - 最後模擬WHAT產出:能不能達到需求的期待? - 事後追蹤回饋與修正 ★以下為針對這個案例的設計結構: - 商品努力打造完成後,還需搭配商品亮點描述才能提升價值感 你認為它價值多少錢?你認為.....這樣之後,它價值多少錢? - 我們的責任不只有 打造/培育他 而已,更要 銷售/提升它的價值感 說明晉升運作機制、以HR的角度解讀資訊 - 以容易記住的結構式操作方法和步驟(重複曝光關鍵字),示範和改寫原先的描述,讓人可以想像感到價值感 用什麼專業→做什麼事→產生什麼結果;專業性、流程與步驟、目標或成果;動詞表 - 回頭檢視引導的主軸線,是否有偏離 「你的描述層度,決定成員的調薪幅度!!!」 ※結論 認知偏誤中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做「知識的詛咒」:指人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下意識地假設對方擁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識。這通常是造成我們"懶得解釋"的原因。 下次當我們大腦產生這懶想法時,停下來思考一下,會不會因為少解釋而折損了自己的價值?會的話,不妨拿出你的「專業」好好解釋一下囉。

《兒子使用說明書》

圖片
 《兒子使用說明書》 「兒子」很有可能是最可憐的生物之一,因為稍微懂兒子特性的爸爸,通常都不是主要照顧與教育者,而是由媽媽依照自身女性的成長經驗來教育兒子。結果是媽媽和兒子互相不能理解、認同彼此的想法,也常常鬧得兩敗俱傷。 本書的作者為女性,同時也是腦科學專家,以這樣的觀點解析男性的大腦運作方式、點出男孩們常常理所當然的行為,使身為父母的角色容易理解、包容、接納「兒子」的行為後,才能進一步教育與陪伴。 摘要以下重點: -男孩的大腦是狩獵型 目標在哪,心思就在那,對於近處的細節會視而不見。 -賦予神聖的任務當作目標 如果是隻獅子,就不要當作貓養,否則怎麼看都不順眼。 -累積失敗的經驗和勇氣 失敗經驗用過的大腦關聯迴路的臨界值會提高,訊號不容易傳遞到,結果就把頭腦打造成不容易失敗的模式。所謂的勇氣,大概是指"失敗的迴路"被繞過去了吧! -發呆其實是變聰明的時刻 腦神經迅速發展和資訊的整理,需要依靠睡眠時間和發呆時間。 -在腦科學上,朗讀是極為重要的課程 閱讀就是"帶給頭腦不同的體驗"、朗讀則能強烈刺激腦神經纖維網路的劇烈增加。 -變得難以管教是因為大腦記憶方式正在轉變 12歲前的記憶方式是,體驗與五感的感性資訊一起記憶,之後轉變成大人腦,只記憶新舊體驗間的差異。這時期的頭腦會變脆弱及做出錯誤動作,也就是為什麼青春期的頭腦會如此不安定。 -叛逆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實驗 叛逆並不是針對人,而是針對事情,是大腦的實驗期。沒有叛逆過,可能也很難形成自己的見解。 -不全是性格問題,有時是營養問題 腦內賀爾蒙的分泌不充足、營養不均衡都會造成情緒和個性上的不穩定。 -不需要收拾的自我空間 一旦有"別人不能碰、可以一直保有的地方",除了情緒安定、集中力更好,也會培養創意能力。 ※結論 先有情緒穩定的大人,才會有行為穩定的小孩。情緒的焦慮大多來自於對於未知的失控;反之,情緒的穩定則是對於事物有一定的認知和掌握感。也就是說,「認識」就能進行「預測」並帶來「穩定」,我們大人的行為舉止因此顯得從容優雅些。 ★接下來可以先做的是 -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 -對自己說"他正在狩獵腦中的目標,不是我" -練習心的對話

服從的背後隱含著什麼?

圖片
 「假如管理階層的人的職責是管理下屬,那麼,下屬可以依據什麼原因來告訴自己,有什麼理由需要服從管理階層的人呢?」 這可真是個有趣的議題!!!不管是在職場上或是生活上,都可能出現類似的疑惑。 如果自己已經把自己「框」在“上下”關係中,那就沒什麼好說的,就好好遵守尊重職場倫理和規則就好。畢竟要是出事,第一個扛責的是上司,不會是下屬。 如果是「框」在經驗深淺的關係中,要嘛拿出理由/證據/數據來說服對方,要嘛就聽從資深的經驗! 如果是「框」在對等關係中,那就沒有上下之分,請據理力爭地討論。 以上還有分是不是在同一個部門、同一個職能: 如果不是同一部門,那就往上報,讓上層主管去協調溝通處理。 如果是同一部門,就以哪個方式對產品或專案產生最大價值為主。 不過呢,通常用到「說服」字眼,內心早就已經有了批判評價,本身就立在"不認同對方'"的基礎上,才會需要強迫自己違反自己的價值觀去服從對方的命令。 這在種情境下,任何理由都是無法自己說服自己 !!! 或許可以先反問自己, -倒底自己是不認同對方的哪一方面? -對方給的命令或建議或方案,跟不認同對方的點有沒有相關性? -撇除關聯後,是否能接受對方的建議? -或者需要對方再補充些什麼背景資訊,才能讓自己理解接受? 也許自己內心要的不是"說服的理由",而是"內心的渴望/需要": -對方能更尊重我一些? -能看到我的努力和付出或想法? -我們能擁有良好的關係? -能明確告訴我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 -能把我當個人或同事看待? 你若屈就,任誰都能委屈你~  

《40歲,精采人生才開始》

圖片
 《40歲,精采人生才開始》 邁入40前,如果開始感到徬徨不安,大多是對未來漸漸失去掌控感,也看不太清楚未來的生活樣貌。此時不妨試試書中提供的五個面向,分析並預測自己未來的發展性: ●公司所處業界 成長期、成熟期、黃昏期 ●公司自評 業內排名、分析經營狀況、是否有明顯的強項、自己在公司能否做想做的工作、未來發展是否樂觀 ●所屬部門 主流、支流;業績如何、未來發展性 ●直屬上司 值不值得信賴、他在公司內的發展性 ●自我評價 根據以上進行自我評價,秤秤自己的技能有多少斤兩重,走出這間公司後是否堪用,還是連在這間公司裡都缺乏競爭力。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有些人不安的根源是: - 繼續在這個業界,沒有未來可言 - 一直待在現在這間公司,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 只能在這個部門,似乎看不到往上的契機 - 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失去了學習成長的機會 - 個人能力好像不夠強,感覺隨時會被取代 - 身旁的好友同事們,個個事業都比自己好太多 - 步入中年了,要是萬一...那該怎麼辦? 了解茫然不安的真面目後,試試書中從一萬多人「早知道」經驗中萃取出的七個方向:生涯、公司、管理、個人生活、時間管理、學習、人脈,一一解決你的不安。 ※結論 人生中的「早知道」很貴,通常遇到了,多是以可惜、後悔、遺憾替這段過程作為註解。拆解「早知道」的話,可以用「知不知道」和「有沒有去做」四象限來表示: - 知道後卻不去做,早知道就的後悔 - 知道後刻意去做,活在當下的意義 - 不知道但已經在做,事後的恍然大悟 - 不知道的無法做,持續的茫然不安 假如攤開自身過往歷練,哪一個象限會比較多呢? 或許所謂的「精采人生」指的,不是人生有沒有成就、事業,而是人生中「早知道」的數量。 ★接下來可以先做的是: - 明確自己要爬到的職位 - 趕緊解決"要是當初有學什麼就好了"的後悔 - 留「第三時間」做想做的事

提案簡報

圖片
 職場上有個超有趣的任務,如果通過了帶來的是難忘的成就感,那就是「提案」。 會做提案,大多是過往沒有可參考的經驗或新嘗試,內容必須從無到有、各種面向的考量,以及最後表達說服的藝術。整個過程就像是在孵育個人創業,推銷販售自己的得意商品。 不過呢,創意可以從無到有,但提案架構如果每次都重新思考、從無到有,那就太折磨人了,即使是享受的事,也會變成痛苦的壓力。 順手整理了提案簡報的結構,不外乎就這些: -目的/目標/問題 -預期效益/ROI分析 -參考資料/市場分析 -受眾.關係人 -產品/服務/解決方案 -挑戰/障礙 -內容規劃 -流程設計 -費用預算 -反饋改進 -資源盤點 -項目時間表 -第一步 以上不一定每項都要有,針對提案主題進行連結,留下需要的項目即可,至於要怎麼呈現內容又是一門藝術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