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Your Life - 2_旅程

 【A⁺ Your Life - 2_旅程】

一段旅程的精采度,不在於沿途美好景物,而是在於你將如何賦予它意義?

沒有人強迫規定你只能過一種黑暗痛苦慘淡的生活,只有你自己可以定義你的人生要活成什麼樣子。責怪別人的背後代表著"別無選擇",我們只能透過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變成他人的壓力,藉此獲得短暫的平衡與安全感。但過沒多久,換來的是罪惡感與說不出口的愧疚感。不自覺地一直處在負能量身心狀態下,即使良藥再好,身心也會排斥而降低了治療效果,這不會是我們想要樂見的結果。

「別無選擇」另一層意思是,我們知道的、瞭解的、想像的、認知的都有其侷限,被困在特定的框架中,限縮了自己的世界。更慘的是,再加上對於未來「未知」的焦躁、不確定性,就好比每分每秒生活在懸崖上,只有小小棲身之處,無法動彈,有一種隨時會掉下深淵的感覺。

這時候,放大你的視野,抽離自己原先的認知,以更寬廣的角度重新認識逆境,你會發現逆境不是人生的全部,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如同你手上重新握有指引地圖,你會知道你接下來的路只是比較難走而已,通過後,會有不一樣風景樣貌。

以下這張圖是在抗癌期間的自我探索歷程,
一、透過自我同理與接納,恢復到正常健康的心態,更深層的去探索瞭解自己。
二、探索前方的黑暗與障礙,可以用哪些方式來應對未知與降低風險。
三、定義人生新方向,界定哪些是自己需要承擔的課題,哪些是他人的課題。
四、發展人生新旅程,小目標小試驗小回饋小改善,持續不斷的教練自己。
捨棄「線性人生」,迎接「微型人生」
所謂的線性人生就是你預期,你可以完全掌控你的生命長度,於是做了人生階段目標,念書、工作奮鬥、結婚生子、家庭、退休。自己預設了非得要等到退休老了以後,有錢有閒才值得過上好日子,才來安排過你想要的人生。

而微型人生則是「把一天當作一生來用」。每一天都分配了線性人生的所有元素,像是家庭時間、學習成長時間、放鬆休息時間,依照比例和情境來分配自己想做的事,不必等到退休才能做。

大多數人是以線性方式來安排人生,所以在面臨突如其來的意外時,預期的線性人生突然被擦掉,看不見未來而慌亂焦慮。就好比你原本已經精心安排好的國外旅行行程,中間突如其來得下大雨、沒搭到車、迷路...等,打亂了你完美的規劃,反而讓焦躁不愉快的情緒,佔據與錯失了一段美好的旅程。

即使面對這樣的無常,你還是可以有其他「選擇」來過人生。首先,讓自己的人生先片刻暫停,安頓安靜好自己的心,接納現況接受現在的自己,再來選擇每一天、每一週、每一月的微型人生。

你的痛苦是短暫的,不是永久的
抗癌歷程應當以微型人生來過。把負面情緒和痛苦當作今天的一小部分、短暫的逆境,而不是大腦焦慮假設下的人生全部。否則會讓我們錯失焦點,過於專注在即將失去且無法掌握的事、物和未來上,遺忘了自己原有的優勢與能力,最後就忘記自己其實還可以有選擇、能行動。

逆商》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抗癌過程的大致輪廓,我們該用什麼心態、認知與技巧,去有效面對逆境。雖然這本書可以快速瞭解整個逆境樣貌、過程、應對方式,但更詳細的操作模式,則需要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理論/實踐來相輔相成,促進自我覺察與成長。

每個領域都可透過不同團體的學習和交流,幫助自我探索和發現。畢竟在低潮狀態下的我們,是不太可能客觀的覺察到,目前自己遇到了什麼逆境、擁有哪些資源、以及該如何面對自我與未來。

透過這些學習點,我把這段癌症逆境和相關領域知識做了個整合歸納,分出了幾個階段和應對方式,使自己能夠在相對穩定的身心狀態下,好好跟癌症共處,好好跟生活共好。

階段一、自我同理與接納
罹癌得知當下就是我們的旅程開始,我們大多無法掌控是否痊癒或復發,但我們百分百肯定能掌握的是「自己可以如何活得精采」。能對自己做出行動的人也就只有自己,別無他人。即使是最親最好的親朋好友,在你意志力、情緒最低潮的時候,也無法喚起你做任何事。

當醫生宣布時,雖然可預見的是,即將迎接低潮的悲傷五階段,但我們可以用《U型理論》歷程讓這段痛苦消化的有意義,浮現未來。從U型路程,
一、「下載」過去的模式、慣性想法、認知
二、「懸掛」這些經驗、回憶與批判
三、以全新的視角重新「觀察」
四、「轉向」深層式的自我覺察與對話
五、「放下」心中的執我
六、「自然流現」內心的回應,漸進地開放了自己的思維、心靈與意志
七、開始願意「接納」當下
八、「結晶」成新的希望與未來

U型理論中的「自然流現」通常是一種內在的領悟/頓悟/潛能,可能很神奇,更有可能很抽象。而我的解讀會把這自然流現連結到內心的「渴望」與「自我」,這與《薩提爾》中的冰山理論有了相呼應。藉由薩提爾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行為背後的深層意圖,去瞭解與包容目前低潮的自己,進而發現到真實的自我。譬如說,癌友面對副作用不自覺的發脾氣、砸東西、遷怒別人、傷害自己等,內心很可能只是想找回"對人生的掌握感",而這些自己可以容易控制的負面行為,恰好可以得到低潮下的滿足感與別人的焦點。透過《薩提爾》的探尋方式,
一、行為
二、應對方式
三、情緒
四、觀點
五、期待
六、渴望
七、自我
親友或自己有機會可以釐清癌友的「渴望」和「自我」,進一步去慢慢建立掌握感。

薩提爾提到的內心「渴望」通常來自於深層的「需要」。《非暴力溝通》則是進一步釐清了這個「需要」並做出會硬需要的行動。透過四個步驟
一、觀察
二、感受
三、需要
四、請求
做回應與確定,為內心的「需要」訂出一個具體的行動。「需要」如果一直被深藏在內心不被回應,就會變成焦慮、無助和無望。

階段二、探索
當身、心、靈的迷霧散去,生活開始恢復平靜穩定後,這時候的我們,開始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與看法。我們可以有其他更積極的選擇。不只是迷惘且被動式地接受治療而已,還可以積極探索未來。而探索可以有技巧和方法,透過《設計思考》流程,
一、同理
二、定義
三、發想
四、原型
五、測試
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找到我們新旅程,替自己創造一個更有價值、意義的人生。

階段三、定義
《阿德勒》中的幾個觀點,有助於訂出幸福人生的代辦清單。
一、目的論
「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
我們並不是受過去發生的事情而被支配,是要藉由「如何定義」那些事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如果老是想要尋求別人的認同、在意他人的評價,到最後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

二、課題分離
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我們必須站在"這是誰的課題?" 的觀點,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

課題分離並不是要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為了把人際關係中錯綜複雜的結打開。積極正面的斷念,去分辨「可以改變」和「不能改變」。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如何運用它」卻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只須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抱持改變的「勇氣」。「接納自我」就是這麼一回事。

三、人生的任務:工作的關係、交友的關係、愛的關係
人只有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重點是在「關係」,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但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評價,而是自己主觀認知「我對別人有貢獻」。

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這就是幸福的定義。貢獻感就是「我對某人有用處」的感覺,也就是「關係」。在工作、交友、愛的關係中,你的貢獻感是什麼?

階段四、發展新旅程
有了人生代辦任務清單後,就是身體力行的時候。但如果只是跟過去的生活方式一樣,拚命的執行往前衝,不僅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也可能得到差不多的人生。這時借用專案管理的《敏捷》思維,讓自己的每一步都有回饋感與意義感。

執行歷程中,《教練》思維有助於看到盲點、跨越障礙與獲得夥伴。你可以選擇教練自己,也可以找信任的人當你的人生教練。一個人總是走不遠,但當有了陪伴的教練同行後,可以走得更有效率,更長遠。

最後,《正念》這會幫助你重新聚焦,時時刻刻「活在當下」。而你的每一天都應該當成「第一天」而非最後一天來活。還記得你剛上班、剛碰到新環境、剛出國、踏入新的領域的第一天心情和心態嗎?你總是在最熱忱的狀態下迎接你的挑戰與生活。你不需要全力以赴,你只需要全心享受當下。當你享受每一刻,我想,你的人生故事自然精彩。

※結論
這段自我探索的路程,盡可能地找夥伴來共同學習與成長,像是《薩提爾》、《非暴力溝通》、《正念》都很好找到共學團體或者體驗課程,透過別人的視野看到自己從來不知道的盲點,帶來新啟發和新選擇,不再困在"別無選擇"的泥沼,而非只剩下無奈地等待。如果體力和身體暫不可行的情況下,透過閱讀也會讓自己獲得新的想法與認知,進而轉念。我們常常過不去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情緒,情緒也是讓我們無法轉念的重要開關。

查理:「史努比,我們只活一次。」
史努比:「不對!我們只死一次,每一天我們都活著。」

不要擔心看不見的未來,正因為未來的看不見,所以它擁有無限可能。





上一篇:A⁺ Your Life - 1_逆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