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養》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感覺到痛苦,那麼你的方法一定是錯的!!

我們常常會用對大人期待的標準眼光,同樣地對待自己的小孩。你痛苦,小孩也痛苦,結過造成過度的期望,嚴重的失望。

而這失落的情緒,往往也反映在父母的行為和言語上:「你怎都講不聽..」、「怎麼都聽不懂我說的話..」、「不是說過好幾次了嗎..」。

如果是已經有行為能力的小孩,則雙方隨時都是在戰爭第一線,只剩下「輸」「贏」的選擇。通常會花掉絕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去對抗,或者乾脆建立起護城河,彼此不相往來,放棄對話也放棄了親子關係。

如果是還沒有行為能力反抗的小孩,就是單向地默默承受壓力,累積到日後某個時機點到來,起「義」革命反抗。這個「義」往往代表著他們被消磨殆盡的人生「意義」。想透過對抗的方式,取回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

幸運的是,現在有了以阿德勒為基礎的「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在發生災難化前,我們還是可以有積極作為與挽回,免去一觸即發的戰爭。

一本書最有價值的就是,清楚地告訴你事件背後的原理,以及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模式來對應。

先從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才能開始認識你自己的小孩。每個行為失當的背後,有著小孩的渴望,同時也有著大人的期望,而渴望與期望雙方的落差,就會以矛盾行為來表示。

比方說,小孩時不時就製造些「意外」來喚起父母的關注,一直處在不信任與不安全的絕緣環境中,生怕失去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透過這行為可以瞭解到小孩為何有這樣的反應,同時也意識到大人是不是也疏忽這層「關係」的存在。

知道不見得能馬上做到。有趣的是,當我知道可以透過「經常擁抱」來改善這個失當行為後,也花了不少時間來適應自己,替自己鼓起勇氣去擁抱。原來,我們不習慣的不是小孩的個性,而是不習慣自己還沒長大的個性。

「孩子感知能力特別強,解讀能力特別差。」

小孩在理智未成熟前,大多是靠直覺、感覺來行事,也因為尚未學會掌握大腦的思考方式,對於行為的解讀或詮釋相對不全面,因而做出錯誤的行動。小孩大多數是無知的故意,而非刻意。理解這一點後,相信我們身為父母的,都可以做出「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如果你習慣於做一個贏家,那麼孩子就會習慣做一個輸家。

FB: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