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 Map,UJM) 與 觀點發展(How Might We,HMW)
回顧前幾次序列活動:
-團隊樣貌
-團隊角色
-利害關係人
-人物誌
-同理心地圖
這次延續的引導為: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 Map,UJM) 與 觀點發展(How Might We,HMW)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對於好幾年前的一段旅行或購物體驗,你可以很輕易地說出整段體驗的感受,但卻需要努力回想發生了什麼事才有這樣的感覺。或者,你對很久之前的某個朋友或同事印象很差,卻記不清楚他對你做了什麼事。
正如美國作家瑪雅.安傑洛(Maya Angelo)所說:「人們或許會忘記你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給他們帶來的感受。」
大腦對於情緒記憶,很敏感也很持久,同時也深藏著許多值得探索的寶貴訊息。假如以薩提爾的冰山理論為依據,那麼冰山底下的情緒,隱藏的寶貴資訊是: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回到產品設計上,這跟產品有什麼關係呢?
產品/服務的價值產生,在於滿足了玩家/顧客/使用者的期待或渴望。就以產品功能來說,表面上使用這個產品可能解決了是對方的某些行為痛點,例如使用掃地機器人自動清掃環境,可以多出時間來休息,這就是滿足了對方內心上的期待或渴望。
但是,當產品或服務包含著一段長時間且複雜的體驗時,這時交錯的影響因素就不好判斷要去改善哪裡。這時有著時間軸階段和情緒分析的UJM,將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思考、釐清,使用者到底在這段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不開心而離開產品(延續呼應了上次的同理心地圖引導)。
使用者旅程UJM,大多包含以下要素:
-階段
-目標/需求
-行為
-接觸點
-想法
-情緒
-痛點/機會點
除非嚴重的失敗體驗,否則大多數使用者是在累積一些小挫折、低心情後,才放棄使用產品。因此,了解前後脈絡的體驗歷程更能夠分析、釐清和發現情緒的轉折處。這些情緒的低點或者轉折處,通常指向使用者的痛點,或者是改善產品和服務、創造更多價值的機會點。
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找到正確的問題比找到答案更困難。」
痛點/機會點有時會太顯而易見,會讓我們不小心就忘了深藏情緒底下的期待和渴望,見獵心喜地直接寫下解法,所以會在這邊以HMW刻意讓團隊停頓反芻反思後,再來想可能的解決方案。
當然,這些思考框架不僅適用於產品設計,也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在求學過程中有個情緒低點,這時候就可以畫出整個學習歷程,找出可以施力改善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情緒低點不一定需要被解決,也不一定能解決。以下方式能在必要之惡的痛苦後,為原本負面的旅程轉變成精采回憶:
-刻意在痛苦來臨前,先補充能量以應對
-在苦後,尋找正面反饋感來平衡情緒
-不要以負面感受做為旅程結束點
-過程中製造一段巔峰好感受(峰終定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