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

不同事物中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


那麼,當我們思考是、非、對、錯時,我們的大腦運作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本書用四個面向來解釋,我們是怎麼判斷出自己的是非對錯結論:社會、觀點、智慧、思考。


假如你有一個很渴望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到底能不能做?要不要去做?值不值得去挑戰?有沒有那個價值?你會如何判斷呢?


這種二元思維,非這個就那個的二擇一答案,我們可能下意識以社會、觀點、智慧、思考這四種不同面向判斷得到結論。


⭐️社會

人性、法律、道德。


回想小時候,

父母常常告訴我們,「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要去做」,以及「如果做了你就會...」,

學校老師則教導說,「什麼可以去做」、「什麼不可以去做」,以及「如果做了會有什麼好處或後果」。

小時候的這些學習經驗成了我們判斷是非對錯的基礎。


其中,

「想做」反映了人性,我們內心渴望想去動手的事,而不感興趣的事,我們即便被逼著做,做不好也隨時在找機會放棄做。

會特別強調的「這件事」就是道德,也就是社會約定成俗的規範,所以要特別提出來叮嚀可不可以做。

如果真的去做得到了「負面懲罰」,只發生在個人上叫做教訓,進而影響到他人的權益則是法律。


符不符合自己的本性、有沒有在道德規範和最低限度的法律限制內,成了能不能、要不要的判斷。


⭐️觀點

法學家、經濟學家、商人。


以法學家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夢想過去有沒有人做過?產生了怎樣的結果?

以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衡量,做了對自己整體的影響是什麼?對家人、對朋友、對工作、對生活會帶來哪些衝擊?

以商人的角度來判斷,對自己的人生起了什麼作用?發生了什麼變化?可能帶來的風險或好處?


目標對自己產生的利害關係,成了值不值得去做挑戰、有沒有那個價值的判斷。


⭐️智慧

博弈、定力、選擇。


博弈的智慧:在心態上是,你好我也好的共贏?還是你對我好,我加倍回報的感激?在策略上,是否能持續與世界博弈累積經驗演進自己?

定力的智慧:是建立在一時興起或物質誘惑的短期價值?還是圍繞在人生目標而展開的長期價值?

選擇的智慧:是唯一的選擇?不得不的選擇?不一樣的選擇?還是在放棄後才發現更多選擇?


如何博弈,如何保持定力,如何做出選擇,決定了目標正不正確、方向有沒有錯的判斷。


⭐️思考

公理、推理。


如果過去有人曾經完成過類似的夢想,證明了自己的夢想有機會實現。

如果夢想能被反推回可執行的路徑和方法,證明了自己的夢想有跡可循能完成。

對於無法想像要如何實現的夢想,那叫做幻想,還談不上是非對錯的判斷,只是個一閃而過的念頭而已。


目標有沒有前例可證、是否有辦法被拆解一步一步執行,影響了是不是、要不要的信心和決心。



☘️每個觀點都是一種正確

無論我們是以社會、觀點、智慧還是思考的面向來判斷是非對錯,對自己而言,這都是「絕對正確」且有意義的,否則我們根本就不會付出行動。

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為了某個目標付出行動時,這意味著對方經過了是非對錯底層邏輯判斷,得出了屬於「自己對」的結論,然後才做出行為。


如果我們對於他人的目標和行動感到好奇、質疑或不認同,甚至覺得錯誤,那很可能只是我們各自站在不同面向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的相對錯誤罷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