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地圖

 回顧前幾次序列活動:

-團隊樣貌

-團隊角色

-利害關係人

-人物誌


這次延續的引導為:同理心地圖。


在進行產品企劃或需求設計時,我們很常聽到或被要求突然一句要去"換位思考",然後就期望你馬上能夠站在對方立場去反思同理,理解對方為什麼提出看似"不合理"的需求。


然而,我們大腦對於自己未曾有過的經歷,要真正感同身受同理對方並不容易,大多是靠大腦皮質層理智的思考去嘗試理解。對於我們難以想像的事物,即使再努力,也會受限於我們過去的經驗。


先來定義一下"同理心":「能想像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藉此瞭解對方的感受與看法,然後再思考自己要怎麼做」。


如果想要突破自己過去經驗的思維框架,我們可以將同理心拆解成一個清晰的結構,以幫助大腦更容易進行思考和想像。這樣也將更有效地幫助我們集中思考想像,並間接地理解對方。


同理心地圖的思考結構:

-想法和感覺

-聽到

-看到

-說或做

-痛苦

-獲得


使用地圖的前提是,人物誌要有相對明確的資訊,才讓夠讓團隊成員有立體視覺化的共識討論,挖掘需求背後的需要,同時也代表著產品的價值。


在產品企劃中,地圖裡能發現商機。

在衝突談判中,地圖裡能指引轉機。

在溝通協調中,地圖裡能創造契機。


PS:

這裡有個有趣的現象可以參考注意,一開始先開放直覺寫便利貼,如果成員直接先貼出的是"獲得"或是"痛苦",要嘛是很熟悉產品的屬性,要嘛就是感覺的"我以為、我認為",這大多不是同理對方而是自己的觀點。另一個則是,哪區的便利貼最少,通常也是我們較少這樣思考的地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