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犯錯》

 什麼?犯錯就犯錯,竟然還區分正確不正確?是在找藉口是嗎?


先來看看書中三個故事。


📰1968年,席佛試圖開發一種強度足以用於飛機製造的黏著劑。有一天,席佛在實驗中使用了超量的化學反應劑,結果驚訝創造出一種薄薄、鬆散的物質,可以輕鬆黏附和移除到物體表面。但這種奇怪的物質強度不足以把破損的玩具黏合起來,更不用說承受飛機飛行中的極端條件,他顯然沒有完成被指派的研究任務。這實驗室的「失敗」後來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商業成功故事開端,也就是便利貼的故事。


📰1888年,李錦裳是中國廣東一家供應熟牡蠣的小餐館的廚師,無意中改變了烹調的準備過程。他誤將一鍋牡蠣煮得太久,結果變成了黏稠的棕色蠔汁。品嚐過後,他發現味道很美味!沒過多久,他就決定特意製作「蠔油」,並以李錦記品牌罐裝出售。最終,這個「聰明的錯誤」將使他的後代家族身價超過170億美元。巧的是,許多當今最受歡迎的食物,包括洋芋片和巧克力餅乾,都是偶然發現。


📰愛迪生在開發新型蓄電池的過程中,經歷了似乎無休無止的失敗,一位前實驗室助理因此表示同情和沮喪。在某個版本的故事中,愛迪生面帶笑容,轉向他的前助手解釋說,不,事實上他有數千個「結果」,每一個結果都是對行不通的方法的寶貴發現。


以上故事有個共通點,犯錯的當下,如果就此停住沒有繼續,它就真的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一個壞的失敗結果。反之,如果將錯誤經驗延伸加以應用,遲早變成好的失敗成果。


但不管是失敗還是錯誤,都會帶來人類本能的抗拒或恐懼,結果就是停止。想要克服,你得先讓你自己感受到"心理安全感"。


這本書從書名《正確犯錯》就開始給予了我們心理安全感,因為一旦你認定它就是個錯,大多數的人都會本能反應戰(抗拒、反駁)或逃(恐懼),小則失去學習成長機會,大則可能將原本基本型的小失敗累加演進成複雜型的大災難。


除了心理安全感之外,"正確"兩個字還暗中引導著我們,把注意力拉回到如何變成"正",而不是被認知負面偏誤鎖定在"負",因為錯誤已造成,再怎麼挫折怨念也無法改變錯誤的事實。



📰你的想法影響你的感受決定你的失敗

六十多年前,年輕保險業務員威爾遜感到非常痛苦。每當他被潛在客戶拒絕時,他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失敗者,也是一個不願再打下一通電話的焦慮輸家。你可以說他有固定的心態:如果他只會再次失敗,又何必費心打電話呢?他已經準備辭職。但後來他的老闆教了他一個簡單的技巧:他可以改變自己對那些被拒絕的想法。


新手業務員要打20通電話才能成交一筆交易,而且一筆交易平均佣金為500美元,這意味著平均一通電話價值25美元。現在,每當威爾遜被拒絕時,他都會強迫自己開心地想:「謝謝你的25美元。」這個簡單的改變不僅讓他感覺好了很多,還讓他能夠把工作做得更好,因為他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客戶身上,而不是自己的痛苦上。


很快,他平均每完成一筆佣金為1000美元的交易就需要打10通電話,每當他被拒絕時,他都會想,「謝謝你的100美元。」從本質上講,他重新架構對失敗的看法。威爾遜成為了一位非常成功的人壽保險代理人,在29歲就成為當時業界百萬圓桌協會最年輕的成員。



⭐️那要如何做到"正確犯錯"呢?


🍀檢視和定義你的失敗:基本型、複雜型、智慧型。


🍀停下來:先暫停,打斷大腦系統一本能的運作

深呼吸緩和穩定情緒,接著問自己,開啟系統二的運作:

-現在發生了什麼事?

-從大局來看是怎麼一回事?

-在這件事發生之前我有什麼感覺?


🍀挑戰:評估你的想法對實現目標的品質和效用

對於情況,找出客觀事實並重新架構這種情況

-我相信什麼讓我產生了這種感覺?

-哪些客觀資料支持或否定我的解釋?

-對這種情況還有什麼其他可能的解釋?

-根據我掌握的所有資訊,我的解釋是否符合我的長期最佳利益?


🍀選擇:去說或去做能讓你更接近實現目標的事

按照你重新架構的思維建議做出反應和前進

-我真正想要什麼?

-什麼最能幫助我實現目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