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2/3

 《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

你是不是經常回過神後,才懊惱地發現自己怎麼會敗了這種東西?


這可能不是你的意志力薄弱,而是對方的行為經濟設計得太好了,才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理性的決策:當下開心愉快地付錢,事後卻莫名其妙地碎念。


⭐️單純存在效應:有人在我們身旁,即使不認識也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當賣電池的地方,

沒有其他消費者在場時, 只有33%的人會買最貴的電池;

有另外一名消費者在場的情況下,有42%可能會買最貴的電池;

有另外三名消費者在場的情況下,有63%的人會買最貴的電池。


即使身旁的人只是素昧平生的消費者,而且那些人也沒有盯著自己或是攀談,那些人就只是像背景一樣待在現場。


⭐️促發效應:人會因為外在刺激而大幅改變行為,像是顏色、音樂、位置、氣味等刺激,都會在無意識中影響我們的決策。


在店內播放法國音樂,高達八成的消費者會去買紅酒;在店內播放古典音樂,消費者會傾向購買高價的紅酒。消費者都以為選哪一款紅酒是出自己的意思,實驗結果證明,我們的決策會受到狀況影響。


⭐️助推理論:歸納整理出簡單易懂的資訊提供給對方容易選擇。


例如,主動推薦客人"本日推薦XXX"、"人氣XX"等標語,或者鼓勵客人依照心情做決定,好比用"喝了會心情爽快的啤酒"。

用推薦標語輕輕推客人一把,客人就不必再煩惱要選哪一種啤酒,可以直接選擇預設選項(你推薦的啤酒)。



還有許多常見的行為經濟方式,但如果你想對抗,最好的方式不是去認識會持續推陳出新的行為經濟手法,而是先好好認識自己,理解自己都怎麼思考和面對事情,才能在讓你從系統一直覺反應跳到系統二理性思考,釐清是需要還是想要,做出理性的決策。


⭐️你是「促進焦點」 還是「預防焦點」?


主管把新的專案交給你負責,你會...

A:要努力獲得成功。

B:身為專案負責人,要努力避免失敗。


選擇A的人是「促進焦點型」,從夢想和願景獲得動機,多半是積極正面勇於達成目標。這種人的決策較為樂觀,也不怕承擔風險,充滿創造力。他們關注的是機會和可能性,會努力將利益最大化。


選擇B的人是「預防焦點型」,動機來自責任和義務,不希望情況變糟。最大的特徵是追求安心、穩定。 在決策過程中力求謹慎,有迴避風險的傾向,更關注潛在的威脅和危險,試圖將損失降到最低。


⭐️你是「最大化」還是「滿足化」?


你要安排下次的假期,你會...

A:時間好好調查旅遊資訊。

B:參考十大熱門景點,從中挑幾個地方就好。


選擇A的人是「最大化」,會廣泛收集各種資訊,仔細評估以做出最佳選擇,就算已經下定決心也會猶豫,擔心還有更好的選擇。這類型的人不擅長應對緊急工作,有過於追求完美的傾向,總是擔心自己做錯選擇。


選擇B的人是「滿足化」,做決策時重視效率和簡便,只要收集到能滿足一定需求的選擇,就會依靠直覺或隨性從中作選擇。下定決心後很少反悔,做每一項決策都可以迅速決定。 這種人的特徵是,滿足於實際又簡便的選項,凡事不求完美,只要能滿足基本需求就好。 


⭐️你是「樂觀偏誤」還是「後悔規避」?


假設你喜歡的餐廳旁邊開了一家新的咖啡廳,菜單上的東西看起來很好吃,只是價格不太便宜,你會...

A:認為那家店的食物一定很好吃,決定去嚐鮮。

B:擔心哪家店的食物不好吃,不想浪費錢,還是去平常的餐廳吃飯。


選擇A的人是「樂觀偏誤」,總認為事情會一帆風順,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比其他人更好。這種人的計劃和決策總是過於樂觀,願意承擔風險追求商業上的機會,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很快重新振作。


選擇B的人是「後悔規避偏誤」,就算知道潛在利益大於成本,也會避開。 新的咖啡廳也許比自己喜歡的餐廳更好,但他們不想失望,所以決策時會選擇風險較小的選項。"規避後悔"的重要性大於"成功的可能性",決策時總是過於慎重保守,有時會錯失良機,甚至無法達成目標。


🌞以上沒有誰對誰錯或者哪一個比較好,事先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個性,有助於明白自己的決策和行為傾向。


比方說,你是促進焦點型的人,由於你看任何事情都比較樂觀,商品本身只要沒什麼太大問題你很容易就接受,更可能因為整體氣氛的外在刺激而購買;反之,預防焦點型的人,可能更需要商品的細節資訊,實際操作體驗過後才會決定下手買。


當你意識到你正在這樣的情境時,你就比較能夠使用系統二來思考,避免做出事後令自己傷腦筋的不理性的決策行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