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4的文章

先知道怎用錢,自然會思考怎存錢

圖片
 今天去聽《親子理財x正向教養,讓孩子好好長大》的講座 內容對現在的我們有點距離也還在努力,目前還沒有機會做好 只好來夜市實踐、複習一下市井小民的理財教養😆 平常來夜市,跟小孩已經養成生活原則,只能玩一次,每次每個人只有50元,超過自己付擔,自主決定要花在哪裡。現在,小孩懂得逛完一圈後再決定要玩哪一項遊戲。這次都挑了套圈圈100元,回去要付我50元。 想當然爾,兩手空空套了個空氣,小孩怎可能甘心甘願回家(我也當過小孩啊),走回家路上,抱著羨慕渴望的眼神,看著彈珠台偷偷牽起我的手... 反正在等媽媽買東西還有時間,那就來衝撞一下親子理財教養~ 我:你們想玩對不對,但你們剛剛已經玩過了。我們的原則就是不行對吧,要玩可以,但我只接受一個條件,就是 -只能用你們自己的錢,合起來玩一局50元(80粒彈珠) -這樣只能選一個玩具 -誰要玩具、誰要出多少錢、彈珠怎麼分,你們協調好告訴我 -或者,就不要玩 為何說是衝撞的理財教養呢? 書本或專家的理財情境都會以相對單純的狀況說明,這樣比較好理解和教育,可是現實生活中有關理財的情境,總是有著每個人的價值觀互相複雜角力影響著,需要更多的碰撞磨合,才能對僅有的一份財,有共識的去"理"。 再來是金錢觀、價值觀養成過程的衝撞,需要爸媽更多的耐心和教導,還有心理預期十幾二十次以上失敗容忍度。以前等到的都是,哥哥哭弟弟就是要照自己意思,結果兩個吵來吵去互不相讓的兩敗俱傷,都沒得玩回家。 還好,升上中年級後有比較能溝通了!😁 五分鐘溫和互相討論、討價還價、妥協後,最後兄弟倆回答我的決定是: -決定要玩 -哥哥出30元,弟弟出20元 -哥哥要玩具,弟弟讓出玩具 -哥哥不要任何彈珠,弟弟80粒彈珠全拿 哇!!!聽到這答案真是又驚又喜,買了一堆書終於有回本的感覺了~ 小朋友的談判其實很有效,簡單又有力,就是,一開始就先說出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需求),然後互相推、退自己的底線,能接受的條件。🤝 我開心地接受了他們的決定並提個小建議,10粒彈珠給哥哥小玩一下如何。多加了一些大人生活經驗的金錢價值觀,也算是一種間接的教育! 先知道怎用錢,自然會思考怎存錢。 這50元成了我們三人的投資,是吧~😉

《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3/3

圖片
最近讀完《行為經濟學》的經驗發酵與心得分享 假設如書本所說,問卷大多是人在系統二狀態下回饋,不可完全盡信。那麼讓我延伸聯想到,在做團體創意發想時,大家卻都是以第三者身份,且七成以上用超理性的系統二來思考產品創意。 在設計發想過程中,除了民族誌觀察、易用性測試(可能因單純存在效應有誤差)和最後用原型測試驗證之外,是不是在過程中還可以加入什麼元素?能讓設計更可靠更貼合人性行為?甚至放個"癮勾" 😁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疏忽或誤解了什麼,總之就是好奇地去實驗玩玩吧!正在嘗試設計成工作坊流程來玩玩,到時有更具體心得再來分享囉! 概念草圖&企劃發想中...😵‍💫  

站立會議風暴期

圖片
雖然說,新的變革導入會引起塔克曼團隊展階段的風暴期,但這風暴是什麼呢? 以每天的站立會議來說,通常會有三個風暴: 1.抗拒、排斥把自己的資訊透明 如果前面的Kickoff沒有做好建立起團隊心理安全感,也不知道這樣做的理由的話,通常會有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可想而知效果會非常糟。 2.沒做還沒事,做了怎麼感覺越來越糟 昨天我拿出了多多綠茶來隱喻,養樂多通常會沉澱在綠茶的下面,上面是清澈的綠茶。站立會議像是在攪拌,把大家原本不願面對或者視而不見的問題,攪拌浮現。 3.越來越像報告流水帳,沒有什麼效果 工具、技巧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通常使用的是人和方式讓它沒效果。很多時候事情是事後才爆發出來,這時候就要去反思,為何當天的站立會議沒有被事前預防?要怎麼樣做才能讓問題事先提醒? 還有一點比較特別,當運作個半年一年後,事情都被理順了,自己的工作習慣也調整好了,團隊工作默契超級好,每天的站立會議可能會顯得"生活化",像是工作前的開工儀式感,這不見得是壞事。這就像喜歡運動的你,已經養成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運動的"好習慣"。 如果你有疑慮,你可以反過來思考,假如你拿掉每天站立會議的習慣,團隊會不會又造成過去資訊不透明的混亂? 

《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2/3

圖片
 《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 你是不是經常回過神後,才懊惱地發現自己怎麼會敗了這種東西? 這可能不是你的意志力薄弱,而是對方的行為經濟設計得太好了,才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理性的決策:當下開心愉快地付錢,事後卻莫名其妙地碎念。 ⭐️單純存在效應:有人在我們身旁,即使不認識也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當賣電池的地方, 沒有其他消費者在場時, 只有33%的人會買最貴的電池; 有另外一名消費者在場的情況下,有42%可能會買最貴的電池; 有另外三名消費者在場的情況下,有63%的人會買最貴的電池。 即使身旁的人只是素昧平生的消費者,而且那些人也沒有盯著自己或是攀談,那些人就只是像背景一樣待在現場。 ⭐️促發效應:人會因為外在刺激而大幅改變行為,像是顏色、音樂、位置、氣味等刺激,都會在無意識中影響我們的決策。 在店內播放法國音樂,高達八成的消費者會去買紅酒;在店內播放古典音樂,消費者會傾向購買高價的紅酒。消費者都以為選哪一款紅酒是出自己的意思,實驗結果證明,我們的決策會受到狀況影響。 ⭐️助推理論:歸納整理出簡單易懂的資訊提供給對方容易選擇。 例如,主動推薦客人"本日推薦XXX"、"人氣XX"等標語,或者鼓勵客人依照心情做決定,好比用"喝了會心情爽快的啤酒"。 用推薦標語輕輕推客人一把,客人就不必再煩惱要選哪一種啤酒,可以直接選擇預設選項(你推薦的啤酒)。 還有許多常見的行為經濟方式,但如果你想對抗,最好的方式不是去認識會持續推陳出新的行為經濟手法,而是先好好認識自己,理解自己都怎麼思考和面對事情,才能在讓你從系統一直覺反應跳到系統二理性思考,釐清是需要還是想要,做出理性的決策。 ⭐️你是「促進焦點」 還是「預防焦點」? 主管把新的專案交給你負責,你會... A:要努力獲得成功。 B:身為專案負責人,要努力避免失敗。 選擇A的人是「促進焦點型」,從夢想和願景獲得動機,多半是積極正面勇於達成目標。這種人的決策較為樂觀,也不怕承擔風險,充滿創造力。他們關注的是機會和可能性,會努力將利益最大化。 選擇B的人是「預防焦點型」,動機來自責任和義務,不希望情況變糟。最大的特徵是追求安心、穩定。 在決策過程中力求謹慎,有迴避風險的傾向,更關注潛在的威脅和危險,試圖將損失降到最低。 ⭐️你是「最大化」還是「滿足化」? 你要安排下次的

《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1/3

圖片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的本質? 簡單說就是,分析人類『不理性決策機制』的學問。 人類是一種「專門做不理性行為」的動物... 從理性思考,如果不想變胖,就應該吃健康、清淡的食物,偏偏大家都會選擇重口味的食物,就算明知會胖也照吃不誤。我們都知道為了將來著想,應該多存一點錢,卻總是在購物的時候,忍不住添購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傳統的經濟學只計算過去的數據,沒有考慮到人類做出不理性行為的「心理因素」.... 讀到這,忍不住將自己較熟悉的敏捷運作,假設成一種行為經濟活動, 看來也可以是「行為經濟學團隊」~😁 晚些再來將《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心得摘要補上

「專業」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

圖片
所謂的「專業」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 上星期將敏捷導入了NPO社福機構,完成了一次衝刺流程的教練陪伴。有別以往在資訊公司引導的過程,這次的挑戰和收獲在於領域術語轉換表達和最小且合適的專案管理元素。 當然,跟以往相同的是,我又把對方辦公室的玻璃和牆壁貼得到到處都是了。這也是比較意外的點,NPO工作內容遠比想像的複雜豐富,"助人"真不是件簡單的事啊! 團隊階段變革導入任務結束,只剩熟悉和時間發酵,要來覓尋下一個囉! 有誰要讓我來把牆填滿的嘛😁 

《正確犯錯》

圖片
 什麼?犯錯就犯錯,竟然還區分正確不正確?是在找藉口是嗎? 先來看看書中三個故事。 📰1968年,席佛試圖開發一種強度足以用於飛機製造的黏著劑。有一天,席佛在實驗中使用了超量的化學反應劑,結果驚訝創造出一種薄薄、鬆散的物質,可以輕鬆黏附和移除到物體表面。但這種奇怪的物質強度不足以把破損的玩具黏合起來,更不用說承受飛機飛行中的極端條件,他顯然沒有完成被指派的研究任務。這實驗室的「失敗」後來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商業成功故事開端,也就是便利貼的故事。 📰1888年,李錦裳是中國廣東一家供應熟牡蠣的小餐館的廚師,無意中改變了烹調的準備過程。他誤將一鍋牡蠣煮得太久,結果變成了黏稠的棕色蠔汁。品嚐過後,他發現味道很美味!沒過多久,他就決定特意製作「蠔油」,並以李錦記品牌罐裝出售。最終,這個「聰明的錯誤」將使他的後代家族身價超過170億美元。巧的是,許多當今最受歡迎的食物,包括洋芋片和巧克力餅乾,都是偶然發現。 📰愛迪生在開發新型蓄電池的過程中,經歷了似乎無休無止的失敗,一位前實驗室助理因此表示同情和沮喪。在某個版本的故事中,愛迪生面帶笑容,轉向他的前助手解釋說,不,事實上他有數千個「結果」,每一個結果都是對行不通的方法的寶貴發現。 以上故事有個共通點,犯錯的當下,如果就此停住沒有繼續,它就真的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一個壞的失敗結果。反之,如果將錯誤經驗延伸加以應用,遲早變成好的失敗成果。 但不管是失敗還是錯誤,都會帶來人類本能的抗拒或恐懼,結果就是停止。想要克服,你得先讓你自己感受到"心理安全感"。 這本書從書名《正確犯錯》就開始給予了我們心理安全感,因為一旦你認定它就是個錯,大多數的人都會本能反應戰(抗拒、反駁)或逃(恐懼),小則失去學習成長機會,大則可能將原本基本型的小失敗累加演進成複雜型的大災難。 除了心理安全感之外,"正確"兩個字還暗中引導著我們,把注意力拉回到如何變成"正",而不是被認知負面偏誤鎖定在"負",因為錯誤已造成,再怎麼挫折怨念也無法改變錯誤的事實。 📰你的想法影響你的感受決定你的失敗 六十多年前,年輕保險業務員威爾遜感到非常痛苦。每當他被潛在客戶拒絕時,他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失敗者,也是一個不願再打下一通電話的焦慮輸家。你可以說他有固定的心態:如果他只會再次失敗,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