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 《逆思維》
《逆思維》
你真的以為溫水煮的了青蛙?在逃不了迎面而來的森林大火前,以火攻火反而死裡逃生?
青蛙屬於兩棲類冷血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的溫度進行調整,實驗的原意是要測試兩棲類動物可以耐受的最高溫度式多少;當超過青蛙耐受溫度65度時,青蛙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跳離。大火前的直覺,就是要盡全力逃離現場,但往往忘記卸下身上以為能保命的裝備;火少了助燃物就無法繼續燃燒的常識大家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在生命面臨危險的重大壓力下,逆向思考提前燒出安全的逃生火(escape fire)範圍,在此區域濕毛巾掩鼻趴下,靜靜等待森林野火的離開。
大腦運作的最高原則,就是盡可能讓我們減少熱量損失維持生命現象,儘管大腦只占體重的2%,卻可以消耗掉身體20%的氧氣與熱量;這樣的運作方式經常讓我們的大腦在系統一(預設的直覺模式)狀態下,以最不耗能、最直覺、最省力的方式思考,這就是所謂的認知惰性/慣性:我們經常輕鬆維持舊觀點,而非辛苦掌握新觀點。不過別太擔心,只要知道這是大腦的自然現象,保持開放心態地接受它,焦慮刻意地抗拒反而會消耗更大能量,無法進一步做出任何逆思考改變。
養成逆思維的好處是,有助於當遭遇到跟自己熟悉的認知落差極大時,大腦不至於當機崩潰停止思考,反而較能思考出順勢而為的行動,創造出反敗為勝的結果。
那要如何知道何時是該喚起大腦啟動逆思維呢?
作者給了三個提示點:檢察官、政治人物、傳教士。當你意識或被提醒,你的行為開始像某一位人物的行動時,就應該喚醒內心的科學家來重新評估、重新思考:
●檢察官
你開始關心的是該如何贏過對方,而非了解事情本身;你開始列出一大堆的證據,用來證明對方是錯,而非釐清事件的脈絡;你的眼裡容不下任何小瑕疵,事情的面向最後總是被歸納成只剩兩面(二元偏誤),你企圖找對你有利的觀點/邏輯來說服對方,以結束這場自以為公平正義的談判而非對話。
●政治人物
你的身邊只有朋友或敵人這兩種人,不認同你的叫做敵人,總是在積極爭取所有人的認同;你的理念和信念永遠是對的,不支持的控訴他們為敵人,經常以政治行動爭取任何支持;你一直在宣揚自己的理念道路上,排除也聽不到任何反對的聲音,以至於認為根本不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到底是否合適。
●傳教士
你的眼中有著未來的完美理想樣貌,無法理解為何有人會不想去,深信未來的美好;對於這樣的神聖之地,也不容許他人任何的質疑侵犯,鼓吹宣揚著一起追隨入境;你周遭的盟友圈環境,讓你對信仰範圍深信不疑,只要有一絲毫的違背或牴觸,可能伴隨而來較多的是自以為是的情緒,失去了逆思考的機會。
這三種角色不是以一種身分出現在對話上,而是過程中會不斷切換和他人對談,最常見的場合可能是在自己有個想要推動的活動或創業提案,如果心態上還沒有準備好開放變化的可能性,我們就會經常扮演著這三種角色;首先是以傳教士的身分,宣揚著這個企劃提案會帶來的多好的效益,再來以政治人物的身分,爭取或索取需要的認同和資源,只要有人不支持或提出任何異議聲,檢察官身分會出來對抗任何不利於己的證據。結果變成在場的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對抗角色,大家演變成人際衝突而非建設性的任務衝突。
所以,我們該以何種角色來面對討論場合呢?
●科學家
重新思考是科學家的基本要件,你應該要懷疑你所知道的一切,對於你不知道的保持好奇,並且根據新數據來更新你的觀點,最後進行實驗以策是假設並發掘知識。我們的建設性任務衝突,爭論的是「該如何繼續下去」而非爭個「輸贏句點」。
回到剛剛的辯論場合,如果想要轉換成討論場合,除了角色上思維轉換之外,還需要先建立起「心理安全感」,彼此才會真心融入在科學家角色,共同討論出最小可行性解決方案。而有了適當角色和場域後,缺乏有系統的結構對話,最後產出的結果可能也會有限。作者提供了「動機式晤談」和「反事實思考」來重新開啟彼此的思維,另外也給出了一些原則來讓對話充滿創意,像是將主題複雜化、列出警告及可能性、接受與擴張情緒的範圍、放棄最佳典範以更好取代、重新思考計分卡判斷。
※結論
作者以四種角色的特色思維模式做譬喻,某個程度也是貼上標籤的認知惰性,不過這只是善用我們的大腦特性,讓我們能夠較「具體想像」進能快速理解寓意,並不非對角色職業的貶低。大腦除了系統一模式之外,藉由過去的重複行為與經驗,讓大腦轉化成直覺的潛意識反應,大腦還有系統二模式,就是那些需要大量心力分析,重新思考掌握的新觀點運作方式,等到熟悉了才會轉變成系統一。如果你發現你對於思考某件事又疲勞又討厭又抗拒,你可以開心提醒告訴自己,這或許是學到新知的徵兆,試試用動機是晤談或反事實思考反問自己「假如....」「如何能....」,或是詢問你的異議網路朋友,說不定會有意料之外的答案。
當你感覺事情發展得異常順或不順利、或者情緒有了轉折變化時,不妨停下來逆著思考「如果是那樣....的話會怎樣?」
接下來你可以先做的是:
-辨識過去的你在哪個角色上比較多
-建立你的異議網路
-自我解嘲一件糗事
-使用非慣用手來吃飯
-接著閱讀《提問的設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