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2的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

圖片
 《被討厭的勇氣》 你的煩惱都來自於哪裡?工作?家庭?交友?生活?財富?還是人際關係? 阿德勒肯定地告訴你 「 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 本書以柏拉圖式的對話呈現,藉由常見人生問題,以一問一答對話方式,闡述阿德勒核心思想的同時,也引導著對方自己走出思維的泥濘。 書的標題令人吸睛,內容也容易吸收有共鳴,書中有以下特色: -日常生活的痛點 -與常理背道而馳的反命題 -有系統地描述阿德勒的使用心理學 -有結構和邏輯地鋪陳敘事帶來了一致性 這本經典書已經出版一陣子,許多人的心得、摘要都非常精采豐富,就不再次贅述。這次換另一種方式來呈現,用"脈絡"來告訴你這本書帶來的啟示。 書之所以精彩的關鍵因素是,阿德勒的主張與我們長期接受的教育和接收到的資訊,有著認知衝突感。如果從書名《被討厭的勇氣》和內容對起來看,可能有些人讀完長篇精彩故事後,還是會有些困惑 "為什麼被討厭?"、"為什麼需要勇氣?" 接下來就節錄書中脈絡,理解阿德勒的使用勇氣心理學。 ▌"我"是不可分割的個體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應被當成完整的個體,其精神和肉體、理性與情感是不可分割的。舉個例子,當你正在生氣對別人大聲怒吼時,這時如果來通電話,通常你是可以瞬間恢復到冷靜狀態跟別人講電話。而刻意地把"情緒"切割,是想要讓自己"被綁架"變成受害者,一切都是"情緒"的驅使、情緒的錯,拿來當作跟我沒關係的藉口,也是合理化你情緒的出口。 ▌個體裡的目的論(由你開始) 當你認知到你的個體完整性後,就可以理解到你每個行為的背後,不管是在潛意識還是你想要,都藏著你的目的。你是為了要大聲斥責別人的目的,才捏造憤怒的情緒,合理化你的不合理行為。當然,阿德勒的主張重點不是在"憤怒的情緒",而是在"捏造"。捏造是主動詞,表示這是你主動選擇後控制後的結果。你其實有能力,也有百分之百的主導權,主動掌握與控制個體的你。行為的情緒或過去的經歷,都只是你達到目的的手段。 ▌個體裡的人際關係(所有煩惱) 你的情緒來源無非就人生三任務:交友、工作、愛,同時是你煩惱的來源。你剛剛為什麼要憤怒生氣?因為這件事情不符合你的或他人的預期、想像、期待,也就是跟現實的狀況有了落差。我們

好好玩書

圖片
【好好玩書】 近期多了個興趣,也是個有意思的自我挑戰,就是把「書」加上「桌遊」,嘗試打破用「讀或說」的方式,以「玩」的方式來體驗書中的核心內容。當然,這模式的最主要目的,不是要讓參與者在短時間內就把書本學會搞懂,而是「引書」,讓沒有習慣閱讀、不知閱讀有什樂趣好處,或者沒有動力養成閱讀習慣的參與者,藉由團體桌遊的互動和桌友的經驗故事加成,讓這本書變有趣豐富,吸引他們的目光進而願意去深入閱讀內容。 說來這樣的模式,一路演進下來還真是歪打正著慢慢成形。從一開始就熱衷於設計工作坊流程和引導,再加上自己習慣閱讀一本好書後,就替這本書畫個知識脈絡圖,因緣際會下也開始慢慢接觸桌遊,就這樣不小心多了一個有趣、燒腦且挑戰的興趣。 經過幾場經驗後,終於是理出了桌遊讀書會的結構,以下為每場工作坊的結構分享: 1.測驗、表單:認識自己或理解經驗 2.破冰並舖陳主題:透過書本議題來互相認識 3.遊戲前,規則介紹 4.遊戲中,設計書本議題搭配自己的故事,互相分享經驗 5.遊戲後,設計    遊戲ORID題目/書本摘要內容閱讀    讓小組反思討論 6.探索與引導,導讀者的主題書內容短講 7.書本摘要內容快速閱讀 8.測驗、表單的重新理解/評估並分享 步驟1的重點是讓參與者在活動前就融入與投入,藉由設計呼應書本的核心主題小測驗、心理測驗或表單,讓玩家先知道"自己原來的狀態"樣貌。 步驟2則是著重在藉由書本的議題,讓大家彼此認識,同時建立安全信任開放場域。 步驟4大概是整個工作坊最挑戰的地方,要思考如何「把書玩出來」,可以是設計呼應書本內容的提問,也可以拋出議題後,把書中的技法、心法或想法變成可操作或給予對方回應的建議清單,玩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沉浸在書中。 步驟4桌遊玩完後,讓大家有個小喘息和反思遊戲過程的空間和時間,為了讓彼此討論更貼近書本內容,可以設計與提供呼應主題的ORID問句,讓大家的反思更聚焦,也就是步驟5的動作。 因為大家都是在沒有看過這本書的前提下而來,所以即使有步驟5的反思和討論,也都是基個人於過往的經驗故事。所以,步驟6的專家經驗和技巧就需要巧妙的搭配遊戲歷程來呼應、傳授。當然,這部分可以講的很深很久,不過受限於注意力和時間關係,通常短講意思點到為止。內容最好是讓人有驚訝、原來如此的感覺。 步驟7則是為了再次強化書籍內容,讓參與者能深度理解到書中精華,列印些

休息/減壓/放鬆清單

【休息/減壓/放鬆清單】 閱讀完《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之後,總覺得書中提到的休息方式還可以更多樣多元。畢竟我們最擅長的就是面對壓力、處理事情、解決問題,最生疏的就是休息、放鬆方式,如何讓身心靈得以復元變得更堅韌,在最好的狀態下繼續面對挑戰。 過去我們的休息方式,大概都是以參考別人或接觸過的經驗而去做休息活動。這樣隱藏著風險,假如目前面對的壓力總是大於現有知識的休息活動,很可能都是在消耗狀態來不及補回元氣,一直到被消耗殆盡。到那樣的身心狀態,更需要花費數倍的心力才有可能回到正常狀態,更可能人生因此不敢繼續任何挑戰,從此停滯甚至倒退。 休息很重要,應該不只有書上列的或我們目前常用的幾種方式而已。因此開始好奇有哪些休息、減壓、放鬆的選擇,剛好趁機整理了自己過去的閱讀知識庫,也為之後替這本書做工作坊準備,列出了以下的清單。 在整理資訊清單中發現,休息方式和時機其實也有分: 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 再來是面對挑戰前後, 然後是結果出現後,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敗, 最後是生涯階段或轉折處。 當然,休息不會就只是睡睡或玩玩而已。身體的疲勞很容易恢復但會受限於大腦疲勞的影響,而大腦的疲勞恢復卻需要有點技巧甚至逆向操作,才有可能消除大腦的疲勞。 「消除大腦疲勞的重點:做不同的事轉換腦區。」 意思是,假如你平日經常使用思考、邏輯、判斷、做決策這些腦區,出去玩的時候,建議多用五感,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去感受,達到轉換腦區的目的,大腦才能真正放鬆。 提供以下休息/減壓/放鬆清單,當你覺得身心有點疲勞、大腦不靈光時,嘗試看看以下哪一個對你的生理和大腦效果最好囉! -看場表演/電影/球賽/演唱會/展覽/戲劇/音樂會/脫口秀 -參加講座/跨域學習/學習手工藝/學習新技能/考證照/一日體驗 -漫無目的開車兜風/閒逛/看著來往的人群/找個地方放空發呆 -換一條路上下班/去看看附近沒去過的地方/隨興小旅行/用非慣用手做事 -嘗試新事物/嘗試新方法/做些新改變/交個新朋友/培養新興趣/開發副業 -試著理解一些與你想法相迥異的觀點/觀看留言評論 -讓別人來設計自己的任務/訪談別人會怎樣做這任務 -安排一件下班後會期待的事情/安排一件明天期待想做的任務 -設定一個日期,用來確定從什麼時間開始改變行為或習慣 -打造一個自己喜歡的舒適環境/營造環境(明亮/空氣流通/綠色植栽/香薰.

閱讀效益之流程設計發想

圖片
【閱讀效益之流程設計發想】 最近聽到一個有趣的題目:要怎麼對國中生介紹閱讀的效益。 主題太有趣了,平常設計會議的對象都是成人同事,這次換成國中生後,不曉得我能不能也設計得出像樣的引導流程? 就這樣自己給自己一個思維上的刺激和挑戰,也順便把過程草稿大概記錄下來分享。雖然只是個沒有實際操作的流程結構,不過要是有需求的老師看到,或許可以參考省下5分鐘也說不定。 當然,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趁機回頭複習和整合了過去的閱讀知識,應用在設計流程中。寫完大概流程後,才發現,我似乎沒有太把內容硬是用"國中生"這個框架來思考。但想想,如果真的是拿自己想像的國中生程度來設計,或許才是真的小看和設限了他們的思考潛力。畢竟要是他們真的進入到閱讀世界,絕大多數的書也不會去區分限制讀者的程度要到哪裡才能讀。只有讀不下去的心,沒有讀不下去的書。 以下設計步驟草稿分享囉!!! 大原則是:授之以魚(概念),不如授之以漁(實用),不如授之以娛(回饋),不如授之以愉(心境)。 ▌步驟零:需求訪談,活動目標為閱讀效益,對象:國中生 ▌步驟一:從訪談的過程記錄轉譯成問句,問題反思。 ●為什麼要閱讀? ●閱讀能對我的成績、課業產生什麼影響? ●反正讀過就忘,幫助也不大? ●沒有閱讀也不會怎樣? ●閱讀真的是需要在意、必要的事? ●能靠閱讀來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有些成功人士也沒什麼閱讀或學歷,還是做得到? ●現在網路隨時查的到想要的資料,為什麼還要閱讀? ●閱讀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 ●沒時間閱讀怎麼辦? ●讀的過程好無聊,沒多久就放棄了? ●閱讀的本質是什麼? ●怎樣才叫做閱讀? ●其他人都如何做好/發揮閱讀這件事? ●怎樣能發揮或感受到閱讀的好處? ●什麼是雖然抗拒但令人驚訝的閱讀? ●假如持續閱讀了五年,你覺得自己會有什麼變化? ●用哪些方式/工具/時間/地點/主題進行閱讀? ●閱讀能對未來薪水/工作/家庭/生活產生什麼好處? ●除了閱讀,還可以做什麼活動達到相同效果? ●除了用眼睛看書,還有哪些方式可以獲得書籍內容? ●如果說閱讀是input,那什麼是output? ●假如說閱讀多本相似的書叫做主題閱讀,那麼碎片閱讀、快速閱讀、深入閱讀會是怎樣的方式? 參考 《提問的設計》 https://www.facebook.com/105867844797852/posts/pfbid0XXB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

圖片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 工作不會有做完的一天,目標沒有停止追求的時刻,所以你該在哪時候休息? 然而,在你想要停下來休息時,卻有一種焦慮的罪惡感,感嘆著休息也需要勇氣? 如果你曾經有過這種感覺,別太擔心你並不孤單,連在奧運的運動員過去也深受這種煩惱。畢竟從小的教育和社會文化,時不時讚頌與暗示著,那些成功人士是如何沒日沒夜的拚搏而能有如此成就。內心埋下了努力就是真理的種子,以至於在奮鬥路上,如稍稍產生想要休息的念頭,一來要承受旁人異樣眼光和強迫接受加油聲,二來腦中對於休息的壞印象,不斷上演著抗拒小劇場,結果不僅身體累壞了,心裡也疲乏了,目標也放棄了。 1950年代,人們把跑一英里低於4分鐘視為人類極限挑戰。英國運動員班尼斯在宣布挑戰極限前兩星期,做的不是超額訓練,而是做出充分休息的勇氣,大膽放下所有訓練,在山林間與好友好好相聚,讓身心靈完全脫離跑步這件事。僅靠賽前三天做些輕量訓練,反而讓他在1954.5.6跑出超越人類極限的3分59秒紀錄。 本書作者史托伯格和麥格尼斯,一位曾是麥肯錫企業顧問,擅長解析健康與體能表現,一位是奧林匹克選手金牌教練,兩位都長年與頂尖人士共事。他們聯手訪問頂尖的運動員、科學研究者、藝術家與各行業傑出代表,並從運動生理學、心理學、神經學、生物學、哲學等領域,梳理出最新的科學見解: 壓力 + 休息 = 成長 簡單卻不易實踐,因為我們很少被教導要如何好好休息這件事,誤以為放假不做任何事情就是休息、以旅遊作為藉口來逃離工作環境就是休息、盡情放縱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休息、好好犒賞自己吃喝玩樂買東西就是休息。你的這些自以為休息,很可能只是疲勞的利息,只會越休越累。如果你有這些症狀,或許這本書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壓力 壓力來自於「你身上現有的能力和手上擁有的資源」與「想要的目標」兩者間的差距。大多時候不是目標太困難,而是我們拿了「未來的我」來評估「現在的目標」,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挑戰,兩者間的落差產生了巨大壓力。這就像要一個勉強跑完3公里的跑者,突然去跑一場馬拉松,光是想像那壓力就足以讓你放棄。但善用適當壓力反而讓你有成長動力。來看看一流的人如何面對挑戰: -把目標拆小拆階段,並設定成勉強可完成的挑戰 -找到最適合自己生理時鐘的工作模式(例如判斷自己的大腦習慣,在早上或晚上哪個時段比較容易思考)和工作區段(工作和休息的比例時間) -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慣例暖

Book - 《逆思維》

圖片
 《逆思維》 你真的以為溫水煮的了青蛙?在逃不了迎面而來的森林大火前,以火攻火反而死裡逃生? 青蛙屬於兩棲類冷血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的溫度進行調整,實驗的原意是要測試兩棲類動物可以耐受的最高溫度式多少;當超過青蛙耐受溫度65度時,青蛙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跳離。大火前的直覺,就是要盡全力逃離現場,但往往忘記卸下身上以為能保命的裝備;火少了助燃物就無法繼續燃燒的常識大家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在生命面臨危險的重大壓力下,逆向思考提前燒出安全的逃生火(escape fire)範圍,在此區域濕毛巾掩鼻趴下,靜靜等待森林野火的離開。 大腦運作的最高原則,就是盡可能讓我們減少熱量損失維持生命現象,儘管大腦只占體重的2%,卻可以消耗掉身體20%的氧氣與熱量;這樣的運作方式經常讓我們的大腦在系統一(預設的直覺模式)狀態下,以最不耗能、最直覺、最省力的方式思考,這就是所謂的認知惰性/慣性:我們經常輕鬆維持舊觀點,而非辛苦掌握新觀點。不過別太擔心,只要知道這是大腦的自然現象,保持開放心態地接受它,焦慮刻意地抗拒反而會消耗更大能量,無法進一步做出任何逆思考改變。 養成逆思維的好處是,有助於當遭遇到跟自己熟悉的認知落差極大時,大腦不至於當機崩潰停止思考,反而較能思考出順勢而為的行動,創造出反敗為勝的結果。 那要如何知道何時是該喚起大腦啟動逆思維呢? 作者給了三個提示點:檢察官、政治人物、傳教士。當你意識或被提醒,你的行為開始像某一位人物的行動時,就應該喚醒內心的科學家來重新評估、重新思考: ●檢察官 你開始關心的是該如何贏過對方,而非了解事情本身;你開始列出一大堆的證據,用來證明對方是錯,而非釐清事件的脈絡;你的眼裡容不下任何小瑕疵,事情的面向最後總是被歸納成只剩兩面(二元偏誤),你企圖找對你有利的觀點/邏輯來說服對方,以結束這場自以為公平正義的談判而非對話。 ●政治人物 你的身邊只有朋友或敵人這兩種人,不認同你的叫做敵人,總是在積極爭取所有人的認同;你的理念和信念永遠是對的,不支持的控訴他們為敵人,經常以政治行動爭取任何支持;你一直在宣揚自己的理念道路上,排除也聽不到任何反對的聲音,以至於認為根本不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到底是否合適。 ●傳教士 你的眼中有著未來的完美理想樣貌,無法理解為何有人會不想去,深信未來的美好;對於這樣的神聖之地,也不容許他人任何的質疑侵犯,鼓吹宣揚著一起追隨入境;你周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