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你的煩惱都來自於哪裡?工作?家庭?交友?生活?財富?還是人際關係? 阿德勒肯定地告訴你 「 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 本書以柏拉圖式的對話呈現,藉由常見人生問題,以一問一答對話方式,闡述阿德勒核心思想的同時,也引導著對方自己走出思維的泥濘。 書的標題令人吸睛,內容也容易吸收有共鳴,書中有以下特色: -日常生活的痛點 -與常理背道而馳的反命題 -有系統地描述阿德勒的使用心理學 -有結構和邏輯地鋪陳敘事帶來了一致性 這本經典書已經出版一陣子,許多人的心得、摘要都非常精采豐富,就不再次贅述。這次換另一種方式來呈現,用"脈絡"來告訴你這本書帶來的啟示。 書之所以精彩的關鍵因素是,阿德勒的主張與我們長期接受的教育和接收到的資訊,有著認知衝突感。如果從書名《被討厭的勇氣》和內容對起來看,可能有些人讀完長篇精彩故事後,還是會有些困惑 "為什麼被討厭?"、"為什麼需要勇氣?" 接下來就節錄書中脈絡,理解阿德勒的使用勇氣心理學。 ▌"我"是不可分割的個體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應被當成完整的個體,其精神和肉體、理性與情感是不可分割的。舉個例子,當你正在生氣對別人大聲怒吼時,這時如果來通電話,通常你是可以瞬間恢復到冷靜狀態跟別人講電話。而刻意地把"情緒"切割,是想要讓自己"被綁架"變成受害者,一切都是"情緒"的驅使、情緒的錯,拿來當作跟我沒關係的藉口,也是合理化你情緒的出口。 ▌個體裡的目的論(由你開始) 當你認知到你的個體完整性後,就可以理解到你每個行為的背後,不管是在潛意識還是你想要,都藏著你的目的。你是為了要大聲斥責別人的目的,才捏造憤怒的情緒,合理化你的不合理行為。當然,阿德勒的主張重點不是在"憤怒的情緒",而是在"捏造"。捏造是主動詞,表示這是你主動選擇後控制後的結果。你其實有能力,也有百分之百的主導權,主動掌握與控制個體的你。行為的情緒或過去的經歷,都只是你達到目的的手段。 ▌個體裡的人際關係(所有煩惱) 你的情緒來源無非就人生三任務:交友、工作、愛,同時是你煩惱的來源。你剛剛為什麼要憤怒生氣?因為這件事情不符合你的或他人的預期、想像、期待,也就是跟現實的狀況有了落差。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