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問》


一本書讀起來最暢快的就是,書中裡有很多知識打破了我們原來的認知,且修正了我們錯誤的觀點並給予全新的視野。

很多時候,當我們遇到問題、瓶頸、困難時,最常做的就是逼自己想辦法改變規則、改變他人或者要求自己突破。
當然,這樣做的結果,常常是失敗、沮喪收場,最後放棄結束。

其實,我們還可以更容易克服,而成功方程式就是「理解、拆解它」,
理解現在問題的局勢、情境、原因,
拆解事件構成的小元素、小環節。
最後的行動應放在每個小環節上,該運用哪些「小學問」來個個擊破,而這樣一定比全面突破還要來得輕鬆容易成功。

《小學問》就是這麼一本書,讓你知道你現在深陷的困境,其中有哪些「小學問」的存在。
你知道你面對的是銅牆鐵壁,你自然就不會強硬突破,而是順勢而為借力使力地來解決問題。

●舉例1
「迷茫是一種「精神嘔吐」,幫我們質疑和排斥過去不假思索接受的價值觀,如此我們才有可能成為更靈活、開放的個體。」
「焦慮感是付出跟收穫間的因果關係變得越來越間接,而這種間接,增強了不確定性,讓我們失去了對時代的操控感。」

當你有這兩種狀態時,就會先接納接受了目前的自己,大腦也隨之恢復理智冷靜了下來,
原來,我的迷茫帶領著我,正在質疑目前的生活狀態....
原來,我的焦慮是我付出和收穫有了落差....
進一步的會去思考,到底哪個地方出了差錯,而不是停滯不前的「喪」狀態。

●舉例2
與其積極努力苦口婆心地勸對方改善改變,還不如套用廣告行銷的技巧「賣問題給他」,讓對方意識自己真的有問題,從而發自內心的主動去改。

●舉例3
我們常誤解了自律,「並不是先自律,才能做正確的事,而是先做正確的事,才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套用公式:Be-Do-Have
1.我要做一個有自信,有魅力的人。(Be)  
2.這樣一種人,會做些什麼事呢?(Do)
3.做了這些事之後,我會擁有什麼呢?(Have)


※結論
試著把我們所閱讀到的知識、資訊拆解成「小學問」,把大學問做小(有應用場景、有解釋力、可遷移、足夠小)
讓這些「小學問」如同一塊一塊積木般,拚出你想要的美好生活樣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