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F - 從「提問x指令」到「對話x思考」

 【從「提問x指令」到「對話x思考」】

宋豪軒老師,從一開場呈現的自在肢體語言,另外再加上每人一顆可口的蛋黃酥,就已經開始在引導場域裡創造很重要的元素,安全、安心、信任的交流參與環境。身體感覺是如此,視覺也同樣地暗示著你,牆上貼著海報標語(指令)再次強化你的感覺:
●運用雙腳
●面向目標
●允許冒險
●歡迎驚喜
引導過程中,老師不疾不徐的語調節奏,另外加上適時Q&A的停頓點,聽覺上沒有任何壓力產生,這也是讓大腦思考重要的開始。像是,有位學員問了一個問題,老師很自在地做了很大的肢體語言,把頭和身體彎了近90度來思考,並停頓了大概有十秒再進行回答。
由於前面場域已經先準備好,所以這樣的動作和停頓時間,讓發問者覺得被重視,不是為了回應而回應而是為了理解而回應,沒有急著塞入答案,留著時間空白讓大家一起思考。這不經意地舉動也促成反思,如老師提到的「引導不是誘導,沒有預設答案,接收所有答案」,我們在引導過程中,是不是早已心中有答案急著給予而非共創呢?
接下來的活動,在老師一步步流程設計裡,帶入提問X指令、停頓與訊息整理、開啟對話X思考的順序裡,流暢地體驗整個引導工作坊。
●Check in + 提問X指令,是破冰也是破題
跟著老師的提問X指令來做答,
-從小組內自我介紹、天氣心情如何
-找出3~5個小組成員的相同相異點
原本以為就只是單純破冰活動,沒想到一個關鍵提問轉折,讓對話開始從描述到反思狀態,
-這些不同點,期望帶來哪些學習價值?
-此時想到的提醒/建議/鼓勵?
就這樣輕鬆地把今天要講的所有內容,快速地體驗了一遍。好的引導就是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拉高對話品質與促進思考發生,然後產生了自己也認可、認同的成果。
●對話X思考
好的對話會引發不同層次的思考,好的對話也需要自己先"願意"對話,才能"開放對話"。除了願意之外,還需要有明確的主題,才能讓團體對話有意義。老師運用了卡牌遊戲化手法,讓大家不僅願意還有滿滿興趣投入。遊戲讓小組回到「部落狀態」,開啟對話並思考找出解答。
這點讓我反思到,雖然我們已經進入文明,但我們的對話方式似乎還停留在遠古部落模式。聽只想聽的,說只想說的,你要先懂我,我才想理你。於是「防禦導向對話」就在情緒助長下,不歡而散,只留下更多問題。好一點的話,會進入「理智導向對話」,但可能只是解決了理性的問題,忽略了感性的情緒,沒有留下合作的機會。
最好的方式就如老師提到的「反思導向對話」,綜合所有看法,情緒裡面也許有對方在意的觀點,也許暗藏著我們不知道的資訊價值。蒐集好所有的資訊和觀點,進行資訊的歸類、詮釋與定義,再關聯訊息彼此間關係,最後衡量排序後進行決策行動。最好的武器就是把「矛」與「盾」換成「提問」。
●Check out
教室牆上貼著張海報描繪整個過程,
「對話→思考→洞見→創新→決策→行動→調適→成果」。
對於參與者而言,對話帶來的要是思考,而非一下進入答案,反思有沒有什麼忽略掉,重新發現,再進行行動、回饋、調整,才會帶來好的成果。只要這選項的風險還承擔得起,就該勇敢行動。
對於引導者來說,對話接下來的流程是要促進大家思考,而不是讓大家急著找答案。好的對話品質會促進更多元的思考,而「提問」,抱持著開放、好奇的心進行提問,是對話的重要開始。
如老師最後的其中之一反思問句,
-你要如何向別人分享引導的價值?
我想這樣回應,
從出社會後,除了考試卷上有正確答案外,人生已經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存在。我們的思考、決策、行動,也沒有正確答案,只有風險較低的選項,且試著才知道。讓引導師「引」出你的潛能/計畫,使你自己「導」向你的目標/勇氣。你會毫不遲疑地踏出遲遲不肯行動的第一步。
於 2021/5/8 - IAF國際引導者協會工作坊 心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