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敏捷當「精神」而非流程來運用
【把敏捷當「精神」而非流程來運用】
自從帶了好幾個團隊能自行運作後,從無到有,從混亂到穩定的團隊狀態,分享些心得。
想要改變團隊,先要改變你自己!!
每個團隊組成,依據職能和成員個性,還有公司的營運項目和文化,交錯出複雜且獨特的團體。如果硬要用一套框架來打遍天下所有的團隊,自己受的傷可能會比團隊受的傷還來得多。這就跟自己帶小孩一樣,總是期望著小孩照著自己過去成長框架去長大,卻忘記彼此的時空背景已經差異很大,硬用,只是兩敗俱傷。
框架與型式只是讓初期沒有經驗的你,可以理解、想像運用後的情境應該是如此,提供給你參考與修正的依據,但不是絕對,更沒有保證。每個團隊的成熟度和體質不一,也許只要套用某一個流程即可,也許需要轉換變形的方式。
概述一下過去帶過的營運團隊過程:
●kick off工作坊,團隊建立&看見自己的痛點&理解為何改變&授能
●看板出發,視覺化混亂且複雜的資訊
●看板進化,找出適當的任務便利貼的內容與形式
●整理紊亂的節奏與流程
●看板進化,優化後的價值流與看板樣貌
●漸入佳境、習慣養成
●看板進化,因為過去的情況已經改善不存在,看板依賴性可能會降低。這時就可以順著進電子化或者改變看板的焦點,放在指標、專案的對應呈現而非放在任務、工時。
●持續進化,持續改善
你的壞事也許是別人的好事
團隊不再用看板不見得是件壞事,除了眼前的反應,不要忘了去看團隊的背景情境,檢視一下目前團隊運作是否順暢。如果是順暢狀態,不見得硬要用過時的看板。
敏捷教練只需要在團隊身旁適時維持動力和輔助,路歪過頭了才介入,否則就是陪伴與適時授能的角色。團隊自己決定做出的改變,一定是最符合團隊當下的成熟度、經驗和狀態,撐得起得改變。教練只要確定有在對的路上即可。
例如,過去團隊經驗裡,往往只需要把Daily型式建立起來,每個人都願意且開放心態,願意在Daily當下把話講開,問題大概就解決99%,剩下1%就是待做的持續追蹤改善。至於要不要review或者要不要retro,則順應著團隊開發的流程與節奏,大多會自然的發生。
用「適合」取代「正確」來應對
過去,我們都很習慣要找到正確的答案來做,更要求自己要做到完美,做之前也沒準備好失敗的心態,以至於挫折後就馬上放棄不再繼續。
現在,我們面對的世界與市場變化,不會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只有風險較低的可能性,試了才知道。如果心中還存在著有正確答案的選項,就算更好的機會已經在你身旁,你也是看不到忽略的。
同樣的,敏捷框架也不是答案,非得要一模一樣的照著做100分才行。畢竟敏捷是拿來面對、解決VUCA,而不是製造更多的不確定性。敏捷的循環箭頭圖形都已經畫給你看了,接下來你要做的事,就是一試再試。
我們都知道揠苗助長的故事,卻不知不覺犯了同樣的錯。唯一可以直接拿來應用的,就是框架的核心精神而非流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