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um第十五步:第二次Review meeting
【Scrum第二次Review meeting】
先來回憶一下大部份會執行的流程
先來回憶一下大部份會執行的流程
- 與PO先規劃討論Review內容與方式
- 初期可由SM來主導會議流程甚至於內容
- 透過Story、Task的AC描述,找出適合的展示方式與內容
- 熟悉後,可由PO或Teams輪流主導
- 會議中利用簡報或操作Demo來開啟"對話"、"討論"
- 會議後再透過"對話"整理收斂,供下次衝刺參考
Review是團隊唯一有對外"正式會議",但還是有些時候Sprint很技術面,對於利害關係人來說,會不小心變成"聽不懂的進度報告"。可以回頭先檢視,是否在Planning時就無法MVP讓關係的人了解目前產品狀態。
如果無法避免會有此Sprint,內容也真的不好轉換成高層較關心的資訊,此時利害關係人也可以去擴大思考,未來可能會承接維護單位或有技術價值資訊邀請參加,
一來,藉由此溝通管道讓資訊透明
二來,轉換成"技術舞台"增加互動與成就感
其中的成就感來自於自我承諾達成與展示,當然相反的意思也就代表,如團隊內有不精實的成員,當下就會被血淋淋的反應出來,並在之後回顧會議馬上檢討。
有了上一次的Review經驗後,身為SM要自省還需要哪些動作才能達成指南意涵,「利用已知來漸漸掌握未知」,主要原則
對外 - 產品狀態是否透明
對內 - 對於下一次的衝次價值是否有疑慮
衝刺期間團隊專注在完成任務上,對於不同專業、職能的溝通,大多停留於功能上的交握足夠就好,很少有進一步的機會去深層認識。有個隱形的價值要注意,那就是"團隊認知與共識",在與產品價值不衝突情況下,適當安排屬於內部Review,會讓團隊對於產品的認同感與參與度大大提升。
以「周哈理窗」套用解釋的話也通用,別人對於你講解的技術深度越夠的話,會越信任你做的東西越穩定,也會樂於互動、溝通,進而間接提高工作效率。
結論:
SM可以拿捏一下分寸,目前團隊還缺哪些層面,進行不同層次的安排,讓內與外都愉快。同時也要避免「穀倉效應」。
圖源:Hiking Artist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