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數字腦.量化思考超入門》

 每個人在工作中大概都遇過這種情況吧:被分派了一個任務,卻因為資訊過於繁雜或模糊,讓雙方不得不一次次溝通校正,浪費了大量時間。如果這件事情是雙方都毫無經驗的問題,再多的追問通常也難以找到具體方向目標。


那麼,面對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甚至資訊殘缺的問題時,該怎麼做才能有效地拆解、釐清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呢?


答案是—數字思考!


⭐️數字思考 = 定義 X 計畫 X 邏輯思考


數字思考能讓你在不確定的情境下,利用具體的數字來釐清問題並找到可驗證的解決方法。以下透過一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思考的威力:


1.將問題數值化「定義」

想衡量工作氣氛的好壞,可以試著找出與「氣氛」相關的數據,例如同事笑容的次數,進一步延伸思考,更實際更好計算的是同事間「讚美」次數。


2.勇敢直覺地「假設」:

假設不同類型的人有不同的讚美頻率:擅長讚美的人一天可以稱讚五次、一般人三次、不擅長讚美的人一天一次。


3.在計畫與邏輯思考中「計算」:

總讚美次數 = (擅長人數 x 讚美次數) + (一般人數 x 讚美次數) + (不擅長人數 x 讚美次數)

最終的結果就能幫助你量化公司目前的工作氣氛,然後透過「數字」進一步擬定行動方案。



🍀更進階的數字思考方式

書中提供了四大類計算來應對更多複雜的場景問題:


1.百分比

.以「幾何平均數」對應「可以增加多少」的問題

從平均成長率預測接下來的數字,

平均犯罪成長率   =POWER(PRODUCT(N年間的犯罪成長率),1/N)

明年預測犯罪人數= 今年人數 x 平均犯罪成長率


.以「計算現在和未來價值」對應「有多少價值」的問題

現在的100萬跟一年後的100萬,價值同等嗎?

假設年利率為5%,

一年後會變成105萬,未來的價值 = 現在的價值 x 1.05

一年後的100萬折算成現在為95萬,現在的價值 = 未來的價值÷1.05


2.數學觀點

.以「AB測試」對應「可以增加多少」的問題

使用1%~2%資源進行AB測試,以測試後的結果作為演算依據

例如,各100次廣告曝光,點擊率A=8% , B=15%,

總曝光次數15000次為14.95%

運用少量(2%以下)的資源進行測試就好,當測試資源量越多,最後的總點擊率也會跟著下降


.以「敏感度分析」對應「有多少影響」的問題

公司業績漸漸下滑,是要砍人事費用?還是要調整成效不彰的廣告費用?

不要只用金額大小去砍費用,而是要同時思考刪減費用帶來的影響結果。

砍人事費用的影響,士氣低落、總工時變少、工作外包費增加

針對某個利益低的廣告產品,試算影響收益,並與人事費用的異動作為比較。


3.統計分析

.以「標準差」對應「有多少風險」的問題

將數據的分布狀況數值化,並算出偏離平均值的程度作為風險判斷。

標準差=STDEVP(各個數值)

標準差大 表示 風險高不穩定,反之表示穩定穩質好


.以「相關係數」對應「有多相關」的問題

先設定想要達成的目標,再思考哪兩個變數的相關性。

相關係數=CORREL(陣列一,陣列二),越接近1越正相關,越接近-1越負相關,越接近0表示不相關

例如,氣溫與來店人數、廣告費與營業額、年資與業績間的關係


4.建立模型

數學模型:用數學將事物和現象的結構具體化。

例如,已經有300元,每天存100元,X天後總存款為Y元:Y=100X + 300


.以「簡單線性迴歸分析」對應「有多必要」的問題

散佈圖加趨勢線得出數學模型方程式,

假設得出員工人數X和營業額Y方程式為 Y=1591.8X - 18209

當Y想要某個目標數時,可推算出需要多少員工X,用以判斷增加這些員工後是否符合期待的效益。


.以「損益平衡分析」對應「有多安全」的問題

定義,營收 - 變動成本 - 固定成本 = 營業利益

假設,公司的變動成本為20%,固定成本為700,a -0.2a-700=0,則 a=損益平衡點

危險度 = 損益平衡點 ÷ 營收目標


🍀

如果你想讓自己更有條理地解決模糊的問題,或者希望你的簡報能更具說服力和專業性,數字思考是一種非常值得掌握的思維工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