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練愛學 - 到底是為什麼屢勸不聽?

自從升小學三年級換班後,小子時不時忘記將聯絡簿和作業帶回家,前幾天已經誇張到連續三天沒帶到。由於事前已經再三提醒警告,第三天就要自己承擔懲罰的後果,但還是給忘了。

當然,該生的氣一樣不能少,畢竟這不滿的情緒,某個程度也代表著對小子的期待和關愛。換句話說,當對一個人不再有任何情緒甚至無感時,那才真是可怕的親子關係。


當下突然想到《媽媽的說話練習》這本書的觀點,幫助自己緩和了些情緒:

⭐️孩子通常不會馬上就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辯解,因為不想被罵,罵所以會找藉口。辯解或找藉口,這可能是從大人的角度出發的草率判斷,孩子其實只是比較積極的想解釋自己的委屈罷了。

⭐️嘮叨和追究、指責,雖然可以告訴孩子做錯了什麼,但不能告訴孩子如何解決。


沒錯,小子現在需要的是有人告訴他方法怎麼做,而不是讓他感覺到痛。這樣在心中自我提醒後,開始穩住了自己的情緒,有了以下的引導對話:

我:昨天有說過,連續三天沒帶,你會有很嚴重的後果要承擔,你說,你要什麼懲罰?你不決定就是我決定

來回幾次處罰討論,主要是想透過定義處罰的程度,讓小子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程度,這也算是間接把氣宣洩在小子會承擔"後果"上,能比較不那麼氣,然後開始更重要的:協助小子引導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把事情改善。

我:為什麼都沒辦法把聯絡簿和作業放到書包?

小子:因為有時候下課就會寫作業,寫完就會放在抽屜,然後就忘了放進書包。

我:那你在最後一節下課鐘聲響後,都在做些什麼事?

小子:聽到鐘聲後就馬上拿起書包,到外面排隊。

我:(內心OS....是有多想馬上回家啊...)班上其他沒忘記帶的同學,他們都做些什麼事?

小子:有些人會收書包,有些人也是就直接拿起書包往外排隊。

我:那你隔壁的同學都怎麼做?

小子:她也是一樣,有時也是這樣做,有時也會忘記

我:你真的最後一節鐘聲響後,就直接拿起書包?沒有做其他的事了?

小子:(想了一下...)有,拿起鉛筆盒,放進書包,然後走去排隊

我: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做提示,提醒你自己要記得放聯絡簿和作業?

小子:(想了一下...)寫張便利貼貼在鉛筆盒上面...但會掉.....把它放進鉛筆盒裡面好了

我:好,你說你會記得,那就先這樣,去做!(方法雖然不一定百分百有用,只要還容許試錯,就讓他放手去做!)

小子:(拿張便利貼,畫了個書包圖片,放進鉛筆盒)

我:很好,比起以前,這次至少你會開始想辦法了,我可以調降處罰,但要是明天你又忘記帶,你要給我加倍的處罰方式,可以嗎?

小子:好。(討價還價後,用四次跑步每次四公里替代)

我:最後問你,為什麼以前的老師那時候你都沒有忘記帶過?

小子:因為老師在下課鐘聲響後,都會在台上提醒所有人整理書包。

我:(恍然大悟...開始想念上屆的老師了)整理一下,剛剛說了什麼和要做哪些事?

小子:最後一節下課鐘聲響收鉛筆盒時,看到便利貼要記得帶作業和聯絡簿。

我:很好,我相信你可以做到。這次調降的處罰你想要怎樣調....



※將以上內容整理六個重點:

1.再三警告連續後果後,正向地相信,沒有人會故意想忘記。

2.處罰不是目的,讓他學會才是真正的目的。

3.慢慢將自己身體的權力姿勢換成坐在旁邊的陪伴姿勢,讓對方能比較自在思考,同時也將自己的情緒調整以便接下來的引導對話。

4.透過提問來引導,釐清事情發生的過程,也讓對方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忘記。

5.關於方法的提供,先讓自己想到方法,不行的話再提供自己的方法:

-別人是怎麼做對的

-以前自己是怎麼做對的

-父母的經驗

最關鍵的重點是:孩子的自我掌控「自主感」。不管是獎懲、選擇、決定還是方法,都先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後,再由大人輔助思考。

提問,是孩子自主的起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