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

★故事一:


伴隨著柔和的節慶音樂,一個家庭在凜冬之日擠進車裡,行駛來到一條積雪街道,下車走向爺爺奶奶家,受到最溫馨的歡迎。

有位頭髮蓬亂的少年,他在每個家庭聚會場景和活動都盯著手上的iPhone,似乎懶得參與家族活動。


爺爺擁抱他,他盯著iPhone;

大夥躺在雪地上擺動四肢畫出雪天使,他盯著iPhone;

大家忙著烤餅乾,他盯著iPhone。

這個少年似乎只在意手上的手機,對周圍一切漠不關心。


直到聖誕節早上。


祖孫三代聚在舒適的起居室,各個身穿睡衣,開心地拆禮物。聖誕樹的燈飾閃閃發光,現場笑聲不斷。

看似叛逆的蓬髮少年突然站起,面向電視機,大夥見狀納悶不語。

少年把iPhone對準電視機,滑一下手機螢幕,電視上突然出現幻燈片秀,照片和影片都是最近這幾天拍的。


這名少年成天捧著手機,其實不是玩遊戲或盯著社群媒體,而是記錄全家人這幾天的溫馨互動,製成影片,當作送給大家的禮物。

由愛與幸福組成的畫面閃過電視螢幕,每顆雪球、每道微笑、每個細節都被捕捉下來,讓全家人能永遠回味。


他的家人對此滿懷感激,看著影片時流下喜悅之淚。影片結束時,大夥給這名少年遲來的擁抱。


★故事二:


麥克在市場陷入蕭條的時機中升職了,他需要為銷售團隊振奮士氣,不是加油打氣那一套,而是辛酸但真實的故事,讓人聽完願意留在公司,繼續努力,拒絕放棄的使命故事。


時間回到高一那一年...


「你得加入水球隊。」教練說。那名教練為了說服他加入,還帶他去看了一場洛杉磯加大對抗史丹佛大學的水球冠軍賽。

麥克回想當時坐在冰涼的金屬看臺上,以欽佩目光看著池中的選手,當場就做出決定:他不只要打水球,而且遲早要打進冠軍賽。


從那天起,麥克總是第一個進泳池,最後一個出來。他熬過了「地獄週」,也訓練了自己的精神韌性;他自認是急性子,所以努力控制脾氣,把情緒引導成更犀利的表現。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努力,終究獲得成果。麥克在高二那年成了校隊隊長 …


但後來逐漸鬆懈。他不再是第一個進泳池、最後一個出來。他的注意力和責任感開始動搖。他早就知道大學球賽會很辛苦,他也不怕吃苦,但現在的辛苦程度有點超出預期。有一天,教練把他叫去訓話:「聽著,我有其他人選,他們比你年輕,動作比你快,而且比你更在乎輸贏。你要嘛更爭氣點,要嘛就退出校隊。」


麥克當時是大四生,他覺得受夠了,所以離開了校隊。


「現在回想起來,」麥克向全神貫注的聽眾說明,「我意識到大學那些日子有點像現在的經濟衰退,這是生命潮起潮落的一部分。但當時的我缺乏相關經驗、成熟度和觀察力,沒能意識到艱困期其實是能讓人超越現況、破浪而出的機會。」


「我在十四歲那年,初次目睹了那場冠軍賽和那些球員,我當時發誓我遲早也要踏進冠軍賽的水池裡。」


他吸口氣。


「之後的七年間,我天天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卻在七年後做了一個決定,我決定放棄。結果我發現我回到看臺上,坐在冰涼的金屬板凳上,看著我的校隊贏得了那年的全國冠軍賽。」


他微微搖頭。


「我在看臺上觀看那場比賽,那是我這輩子最遺憾的決定。我知道現在的日子不好過,我知道池水太冰冷,練習太辛苦,而且獎勵似乎太遙遠,但這就是我們的冠軍賽。我拒絕放棄,直到我們獲勝。」


★別再說你沒有影響力


當你閱讀到這裡,表示你已經輕鬆閱讀完1281個字。對比回想之前自己閱讀相同字數量的文章,是不是感覺特別輕鬆也特別有感呢?


說不定還覺得上面的故事,某些情節好像有些莫名"同感"在內心波動,甚至某些原本還在堅持不放的信念,開始動搖了?


其實這種事,經常在我們生活中發生。


聽了朋友或某個人說了某個故事後,感覺自己好像也成了故事中的主角,某個情緒久久揮之不去,覺得它成了你整個人生的一部分。


自己明明在遠遠的講台下,對於講者接下來要說的話都抱持著不以為然,卻在對方說了某個故事後,開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產生了共鳴不再抗拒。回過神來時,內心好像有一種奇妙的變化正在影響你改變?


如果你希望也能說出像這樣讓人感動共鳴又有影響力的故事,那你一定要試試這令人驚訝意外簡單的技巧:

敘事結構—常態、爆炸性發展、新常態。

敘事要素—鮮明角色、真實情感、特定時刻、具體細節。


然後,別再說教、說道理了,如果都沒有任何效果,那就改說說你的故事吧!故事力將會就是你的影響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