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2的文章

《你是來帶人不是幫部屬做事》

圖片
 《你是來帶人不是幫部屬做事》 談論書本前,我們先來認識心理學中一個有趣的認知偏差—「知識的詛咒」:當與他人交流時,會下意識認為對方擁有跟自己一樣多的背景知識。 換句話說,你會很理所當然地假設對方已經知道你所知道的事情。常發生在以下情境: -別人學習我們已經掌握的東西時 -別人從事我們所熟悉的工作時 -我們教授別人時 有沒有感覺到很熟悉的場景? -父母教育小孩時 -資深員工指導新進員工時 -老師傳授學生之事時 -主管帶領團隊時 如果你不小心中了「知識的詛咒」,我想,你可能會在以上場景經常脫口而出: -都已經講過好幾次了,你怎麼還是一樣做錯! -你就這樣....然後那樣....,很簡單吧! -阿不就這樣...這樣....而已嗎? -劈哩啪啦一堆專業術語...,這樣你懂了嗎? -怎麼有辦法做錯呢!(不可思議) 結果帶來的惡性循環是: -對方過度依賴你 -工作排山倒海而來 -沒有專注在真正有價值的任務上 -總是在救火,過著別人的人生 一旦我們自己知道某樣東西,我們就會發現很難想象不知道它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 這本書用七個問句,打破你的詛咒,解決你的困境: ▌你在想(擔心/煩惱…)些什麼? 從對方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你觀察到的點切入。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是彼此自主和信任的起點。 ▌還有其他的嗎? 第一個聽到的問題,通常不是唯一的問題,也很少是根本的問題。一層一層撥開表面問題,裡面藏有著核心問題。 ▌對你來說,這裡真正的挑戰是什麼? 「對你來說」將問題鎖定在個人層次,讓對方思考釐清該解決什麼問題。「真正的挑戰」可以幫助對方放慢速度,做更深入的思考。 ▌你需要的是什麼? 試著去了解更多隱藏在"想要"背後的"需要"。我們往往擅自計畫、安排當事人錯誤的想要,結果你的善意變成他人的壓力。有一種餓,叫做阿嬤覺得你很餓。 ▌我可以怎麼幫助你? 幫助對方釐清真正的需求,同時避免你落入卡普曼戲劇三角形的拯救者角色。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你的解藥很有可能是對方的毒藥。 ▌如果你對這件事情說"好",那麼你會對什麼事說"不"呢? 逆向思考「不」的反思,有助於進一步界定事情的範圍與形式。沒有把「失敗」放入計畫之中,你將害怕失敗;沒有把「不」放進考量裡,你將迷失方向。 ▌什麼對你最有幫助? 分析問題、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圖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這本書可以用三種角度去看閱讀,都會有不同層次的學習與收穫! ▌如果你是「助人者 - 蒼鷺) 透過心理學中的「人際溝通分析」法,藉由替當事人過去童年的行為、經驗與情緒做連結,客觀地使用問句反思,一步步抽絲剝繭釐清,當事人會在哪些情境下出現哪些自我狀態(父母、兒童、成人)。在引導過程中,還需要適時搭配開導、指導、教導、輔導穿插運用,讓當事人慢慢發覺自身能力,相信自己能改變。 這個角度可以學到的是: -如何使用反思問句 -感受場域的張力變化 -問句的回應掌握 -識別情緒與反應 -需要用到的技巧與知識 -有節奏、適量地替當事人調解壓力 ▌如果你是「當事人 - 蛤蟆」 我們常常感到恐懼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未知的想像。這就跟替自己安排一場壯遊一樣,如果你對接下來行程中的交通、時間、費用、文化、景物等,在腦中產生些概念的話,你會比較願意放開心胸勇敢去嘗試你不知道且需要的事情或幫助。了解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 這個角度可以學到的是: -可能發生的情境與流程 -情緒的轉折 -心境的變化 -行為的轉變 -一切都會變好的希望與期待 ▌如果你是「朋友 - 河鼠、鼴鼠、獾」 身為好朋友的我們,朋友落難時,心理總很想出手幫助,卻不知如何下手的愛莫能助。要是對方真出了什麼意外,往往也是我們心中最大的遺憾。書中描述朋友的情節雖不多,卻是起了重要的陪伴關係。有時,真的不必刻意實質做些什麼,適時靜靜地出現陪伴,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這個角度可以學到的是: -有時不打擾,是你的體貼溫柔 -默默地支持關注 -適時地出現陪伴 -哪些話你可以說,哪些事你可以做,那些忙你可以幫 -「我好,你也好」的相互正向影響 ※結論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覺過,別人明明就很關心你,也非常熱心提供建議給你,卻心生厭煩沒來由的排斥,甚至厭惡,想要逃跑或憤怒。這是正常狀態,大腦在感受壓力時,能進入到皮質層消化理解的資訊可能不到30%,資訊大多在腦幹、腦間的地方就做了制約反應。這也是為什麼「不請自來的建議,聽起來都像是批評」,只有當你開始願意接納、包容自我,我們的情緒才會真正獲得理解、緩解,才能有理性思考的成長機會。 ★接下來你可以先做的事 -如果你想助人,多多練習書中的問句與傾聽。 -如果你需要些幫忙,可以利用書中的問句,寫下你的回應,或者找人諮商。 -如果你是當事人的朋友,適時地短暫出現陪

《時間管理:先吃掉那隻青蛙》

圖片
 《時間管理:先吃掉那隻青蛙》 本書最有畫面感之處,不是「時間管理」主標,而是書封的副標「先吃掉那隻青蛙」。應該很多人好奇心噴發,衝著這隻蛙前來閱讀的吧!? 原來是作者以馬克.吐溫曾說過的一句話為出發點:「假如你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生吃一隻青蛙,接下來的一天就會過的比較順利,因為你很清楚這可能是一整天之中最糟糕的事情了。」 「青蛙」就是你最大、最重要的工作。 如果你正在面對的困擾,如同這隻青蛙一般,讓你感到不適、不安與焦慮,那麼不妨利用作者列出的21項時間管理技巧,可以烹飪出一道美味可口佳餚。 21項技巧可依目前自己的情況,組合或添加變化。大致步驟為: -你想要什麼?你的目標是什麼? -完成會有哪些正向影響? -不做會產生什麼不良後果? -關鍵限制是什麼?需要提升什麼關鍵技能? -以80/20區分任務重要性,再從20中挑質量最高的三項 -分割工作,大拆小 -設定完成期限 -安排時間區塊 -計畫當日的行動計畫 -適時激勵/鞭策自己 套用在工作情境上,會是這樣: -這需求來源背後的數據、目的是什麼? -會產生哪些效益? -延遲或不做會帶來哪些風險? -需要哪些資源?影響哪些利害關係人? -重新盤點任務代辦清單優先序 -預估工作內容與工時 -設定完成期限 -安排個人注意力黃金時間段 -預計當天完成項目 -階段檢視成果與回顧改善 ※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每天自主時間少於 2 小時的人,幸福感較低; 自主時間太多也會令人不知所措,每天有超過 5 小時自主時間,同樣會讓人不快樂 。 「時間管理」,管理的並不是「時間」,而是你的「快樂」。 「管理」的本質是「自主」,你正主動掌握、控制你想要發生的事情。 想想,我們似乎經常是被動接收任務,被動設定截止期限,過著被動的人生。更慘的是,工作沒有做完的那一天,目標也不會有停止追求的時刻。想擺脫這種無限循環的窘境,隨時都可以,只要你開始意識到「時間管理」,你就已經在自主的快樂路上。 ★接下來你先可以做的是: -你為什麼要完成這個目標?深入地問自己五次  -如果最後的答案沒有讓你心動的話,請放棄或調整它

《子彈溝通》

圖片
《子彈溝通》  你說話的習慣停頓語氣詞是"這樣你了解嗎?"或者是"懂嗎?" 你常常聽到別人對你說"可以再說一次嗎?" 我都已經說得這麼清楚了,你怎麼還是一直來問啊? ↑配方③ 加上問題,創造觀眾的「同理心」 如果你曾經有過類似煩惱經驗, 現在,你的困擾將獲得有效解決! ↑配方⑱用「現在」表現臨場感 作者身為日本收視保證的知名綜藝節目製作人,將濃縮20年電視「精準擊中注意力」的訣竅寫入書中,讓你從此告別無效溝通。 ↑配方⑲用「頭銜」鍍金 精準命中對方的訣竅,靠的就是書中27則搭配實境狀況的密技。 ↑配方⑩用「密技」包裝 可不要小看這27則密技威力,它可能決定了你人生85%的機運。 人際關係大師卡內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 15% 取決於他的智力和技巧,另外 85% 取決於溝通的能力──講話的技巧以及說服他人的能力。」 ↑配方㉓用「數據資料」具象化背景資訊 服用本書後,你會有三個改變: -內容立體 -表達層次 -溝通秒懂 ↑配方⑤ 開一扇「門」,幫對方畫重點 ※結論 假如硬要從27則密技中,只有一個能放進口袋名單的話,我會選擇  配方㉗徹底刪除贅詞 。 刪除,代表你正在訓練你的大腦,深入地思考、判斷如何有價值地呈現。 ↑配方㉑「只有一個」讓人捨不得錯過 ★接下來你可以先做的是: -刪掉口頭禪"這個"、"那個"、"應該"、"可能"、"然後”、"那...”

《你發生過什麼事》

圖片
 《你發生過什麼事》 每個不合理的行為背後,一定有個過往合理適應經驗的存在。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過去戰場上的軍人,為了求生存,不得不把所有感官放到最大,用以應付突如其來隨時會喪命的情境。而戰場上的閃光、氣味、聲音,被深深印記在大腦深層意識裡,並沒有隨著退役戰場而跟著消失不見。隨著時空轉換,原始適應與保護記憶,往往被日常環境喚起過度反應,腦幹將機車回火聲與槍響產生連結,腦幹無法分辨時間,錯誤以為還在戰場,啟動了壓力反應,用理智斷線來形容後續的行為再也貼切不過。你認為的奇怪,卻是他最自然應該的反應。 在家暴成長環境的孩子,習慣了提高警覺觀察家中每個角落,尋找威脅的跡象,這是非常好的適應行為。但到了課堂上,這樣的習慣卻可能導致無法專心聽講,以至於被貼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標籤,成了適應不良。甚至用更激烈不良的行為來平衡這段失衡感,像是拔頭髮、眉毛、劇烈搖晃、用頭撞牆、催吐、討好別人、用筆敲桌子、嚼口香糖、吼叫等,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安撫、調節方式。你反感的行為,可能是他展現存在的證明。 以下擷取書中摘要,依序理解「你發生什麼事」的脈絡: ▌理解你的大腦和經驗 -創傷就是情緒震撼之後所留下的影響(創傷三關鍵:事件、經驗、影響) -我們的感官輸入訊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會先進入大腦比較下層的部位,不會直接進入皮質,所有感官首先都會連結到大腦下層部位 -下層腦無法分辨時間。倘若新輸入的資料符合過去經驗儲存的記憶,那麼下層腦會將現在發生的事當作過去發生的事,而做出反射反應 -大腦過去適應了持續受威脅的狀態,身體與大腦變得太過敏感,任何與威脅有關的訊號都會引起現在的過度反應 -你的過去不是藉口,但是過去可以提供解釋:為什麼我會做出這種行為?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 ▌「調節」你的失衡 --壓力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某個需求或困難導致我們失去平衡──偏離調節的「設定值」 -經歷過"成長期負面經驗"的人往往都有長期的調節不良問題,他們通常會比較緊繃、焦慮。內在風暴。他們的核心調節網路過度敏感 -當對方調節不良,無論你說什麼都無法抵達他們的皮質 -人永遠都有衝動想要得到調節、尋求安適、填滿獎賞桶 -不健康獎賞與調節,包括濫用酒精、藥物、過量的甜與嫌食物、色情片、自殘、沉溺於打電動 -健康的獎賞與調節,人與人之間的正向交流、關心、陪伴、支持、閱讀、有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