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會議Startup

 【回顧會議Startup】

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體質和特質,如果沒有特別去做一些引導流程的客製和調整,對於目的性很強的變化,團隊成員有可能會過度反應產生排斥感,進而抗拒接受。這與團隊期望能被授權與自主的不一致感,讓夥伴明顯感受到,這其實是主管或講師想要看到的結果和流程,並不是團隊自己希望發生的改變,屬於命令和強迫吸收。如同不被需要的建議,總是被當成批評;任何能起作用的改變,絕大多數是當事者本身就非常願意買單buy-in的事。


這次替工程團隊導入回顧會議有三大課題:

-如何讓團隊成員理解與買單回顧會議

-引導流程的鋪陳與設計

-建置即使團隊教練不在也能持續運作的模式


▌團隊成員理解與買單回顧會議

一個新的變革或流程的導入,一定有其要改善的痛點、問題或危機,大多來自於「期待」和「現況」之間的「落差」。蒐集資訊和了解團隊是第一步,除了跟團隊主管或負責人訪談之外,也不要忘記要去觀察或探訪成員的真實現況,再將兩者的資訊整理分析,重新詮釋成比較客觀的反問問句。問句能夠避免讓自己陷入設計盲點,也能更進一步釐清團隊的真實況狀。


理解了團隊組成9成以上是工程師,也觀察了團隊現況,從中發現溝通和互動模式屬於比較陽剛,邏輯超強、思考有序有條有理有效率、快速直指事件症狀解,是個敏銳觀察者,有時卻是個糟糕的解讀者。為了避免成員錯誤解讀回顧會議是為了檢討對錯,也刻意讓回顧會議以"緩緩"的節奏進行,讓高速邏輯能變成深入思考每件事的為什麼和意義,這次刻意添加了軟性的「感受」來反思事件的意義。


▌引導流程的鋪陳與設計

隨著團隊屬性和特性,還有時間的演進,回顧會議的框架模式也不盡相同。綜觀前面獲得的資訊,這次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溝通框架,用來當作引導的思維導圖和事件持續追蹤、改善紀錄的討論框架。全開海報劃分成四個欄位:觀察、感受、需要、行動(請求),有別於《非暴力溝通》的「請求」更換為「行動」,字面上的意思會相對好理解說明,也較適用在群體討論和聚焦擬定行動。


有了引導主軸,接下來要思考的是,要如何鋪陳與事前體驗《非暴力溝通》的四個精隨,然猴銜接到專案事件的回顧,自然而然地使用思維導圖來做回顧會議呢?


基本開場加上一定要的專案的成果或數據展示做完後,接著就要開始進入團隊較不熟悉的回顧環節。第一次的回顧會議也代表著,團隊彼此間的信任可能不是那麼足夠,以信任為基礎的破冰互動,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肯定+回饋。我們其實很少有機會在相對正式且有儀式感的場合,聽到同事間給予彼此的合作回饋,大多都是來自主管的工作評價。因此,綜合「肯定」加上《非暴力溝通》的「觀察」「感受」元素,鋪陳與設計團隊的回饋互動:360度夥伴欣賞。


活動大致流程,

-團隊圍成圈,接收回饋者在圓心

-從互動經驗中,在對方身上觀察與感受到,值得肯定的地方、還有機會更好之處

-用便利貼寫下來貼在對方身上

-注意,至少要三好才能寫一更好的比例

其實在你寫下來的當下,就是在反思、觀察對方過去的互動合作的情況,從經驗中感受到對方的特質,最後經過大腦詮釋寫下回饋。


▌建置即使團隊教練不在也能持續運作的模式

活動當中的隱喻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看不到自己的背後,需要鏡子/他人 來發現盲點;相同地,每個事件/專案也有不同角度的切入點、盲點,如果只是斷章取義或急就章法,解的只是症狀而不是根因,很有可能會一直重複復發。接下來以同樣的方法,檢視回顧專案發生了哪些事:360度專案回顧。


大致流程,

-聚焦檢視專案範圍或團隊相關狀況

-寫下問題

-採用《提問的設計》中的封閉與開放問題的轉換,把剛剛寫的問題重寫成另一張

-檢視、排列問題的因果關係

-選擇根本解的問題和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

-再把問題重新詮釋和拆解成:觀察、感受、需要、行動(請求)

-行動方案最好寫上預計日期和追蹤者


思維導圖中的「感受」,會讓較常使用的邏輯思緒慢下來,除了同理之外,也能從中判斷事情的優先序;「需要」則是思考觀察到的事件或衝突,背後的需要是什麼?可能是簡單的資源、支援就解決了,也可能是複雜的人際關係,需要雙方在軟性特質上的妥協或換個方式來合作。「行動」為滿足這個「需要」的行為,有機會解決此問題的具體且小步的行動方案。


這張思維導圖的海報,就是未來團隊每次回顧會議的基礎。當然,隨著團隊的熟悉與演進,在日常工作中就已經持續做到了「觀察」、「感受」、「需要」、「行動(請求)」四個動作,也達到即時的良好溝通、互動與合作,或許到時可以換個輔助框架或不需要思維導圖的協助,只需著重在專案的成果和數據展示即可。


※結論

從痛點出發去設計引導流程通常是最有效益,如果沒有或不覺得是痛點、不買單buy-in的話,那就要嘗試喚起危機,或者刻意戳戳看痛不痛,進一步確認是不是真的,還是其實是房間裡的大象。如果只是確立且引出了「問題」,就讓團隊自行摸索解決的話,雖然符合自主但有時解決的成本、時間太高。適時給予輔助技巧並做後續的陪伴教練,直到真的可以自主運作後才鬆手,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去做的。


最後,為什麼要有回顧會議呢?

引用《為自己出征》書中的梅林法師說的話:「人不能邊跑邊學,一定要在一個地方停留一會兒。」

回想一下,我們過去似乎都在偶然的停頓中,有著突然頓悟、恍然大悟的時刻。


回顧會議不僅可以用在工作、專案和團隊,也可以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例如寫日誌、刻意旅行、正念、閱讀、長跑、工作坊、登山、寫心得文...等等。在停頓中整理思緒,思考如何遇見更好的自己。


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


(設計草稿之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