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2的文章

你放心說,我仔細聽,我們共同做

圖片
 【你放心說,我仔細聽,我們共同做】 總覺得團隊的產能不只這樣,卻又說不出哪裡有問題,提不出數據佐證目前專案量已經超過團隊效能負荷?只能靠加班來直接消化解決? 這反應出至少兩個團隊課題,錯誤的努力、沒有結果的努力,在主管眼中只是瞎忙,如何透明呈現團隊的工作進度和現況是一個課題。另一個課題是時間,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叫做「帕金森定律」:工作總會填滿它可用的完成時間。意思是,就算給人再多的時間完成一件事,人總會在最後一分鐘才做完。人有多少時間,就找得出多少事做,直到可用的時間都被填滿。加班可能是最有效的立即解法,但卻不是最長久的根治解法。 人害怕的不是「改變」而是「被改變」。 團隊的問題相對個人問題來說,複雜模糊不容易明確說出誰該做出什麼改變,也不太曉得每個改善是否有效果。嚴重的話,甚至於每個人都會需要「被改變」一下,試試看到底能不能改善團隊問題,這樣的改變通常稱做「改革」了。但不管是改變還是改革,如果當事人是沒有意願的話,即使你的方案再完美,也註定落敗。因此,喚起自己想要改變的意願和團隊想要變好的共識,往往是主持或引導一場會議的關鍵。千萬不要急著給方法技巧,不被接受的建議聽起來就像是批評、命令。 以過往經驗來看,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意識到團隊問題是什麼,每個人心中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合適解法,偏偏每個人的工作習慣讓團隊合作模式處於完美的動態平衡,每個人都不想破壞這平衡下的和平。基於這樣的關係,這場引導流程主軸設計是:在安全信任的關係下,由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問題點,並把問題和關係視覺化形成共識,針對問題的源頭,分享自己的根本解形成共創,最後交由相關利害關係人追蹤落實。 大致引導流程 ●建立關係+鋪陳關聯 兩兩一組替合作夥伴自我介紹,取用《換言一新FLIP》卡片 + 對方的一個合作經驗。 喻意,認識與善用彼此的優勢提升團隊效能、事情如同卡片需要翻轉注意另一面、看看事件的另一個面向、團隊關係建立。 ●蒐集資訊與情境 使用圖卡選擇一張為代表圖(例如《說書人》),輔助成員以說故事的方式分享目前自己的工作況狀和團隊的想法。 工作場域大多會直覺思考事件的對錯和改善方式,圖卡能讓大腦有時間停下來,以較客觀的方式,整理發生事件的前後情境 ●釐清問題脈絡+共同參與 分享者說說圖片代表的工作情境故事,其他同事則傾聽寫下關鍵字,貼在圖卡附近。 雖然圖卡能輔助自己開放心態描述情境,但敘述過程中,還

Book -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

圖片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代表你的20-30歲,你會選擇哪一個字呢? 作者在史丹佛教導大學生課程,雖然講的是創新、創意和創業,但其實跟人生20歲的旅程目標不謀而合。創業過程如同20歲旅程,同樣都是在面對未知,需要不斷探索、打造自己的利基點,好讓你穩穩站好30歲。本書舉了許多教學實驗、真人小故事、作者親身故事,呼應20歲旅程,你絕對不是只有一條路、一個方法面對問題和困境。 例如其中一堂作業, 如果你手上只有五塊錢美金和兩小時的時間,你要如何賺到錢? 賺到最多錢的小組根本連這五塊錢都沒有花掉。他們領悟到,一直把焦點放在錢上面,反而侷限了對問題的思考。他們明白,五塊錢根本沒什麼用,所以決定以更廣闊的角度重新詮釋問題。這組學生認為,他們最寶貴的資產既非五美元的鈔票,也不是用來完成作業的兩小時,而是星期一在課堂上發表口頭報告的三分鐘時間。他們決定把這三分鐘賣給一家想到班上招募人才的公司。 在想法上,我們通常把問題僅僅侷限在既定框架中,大多數人都立刻以標準模式因應,而不會退後一步,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問題。其實只要拿掉眼罩,就能看到眼前的世界充滿各種機會; 在角色上,我們總是用自己建立的規則,為自己打造牢籠,把自己鎖定在特定角色上,把其他無數的可能性阻絕在外; 在行動上,我們在自認可以做的事情周圍畫了一條假想線,並因此畫地自限。我們藉由自己的職業、收入、居住地區、開的車子、教育程度、甚至星座來自我定義,每一種定義背後都隱含了關於我們是誰、我們能做什麼的種種假設,而自我定義就將我們鎖定在這些假設上。 20歲大多剛脫離校園沒多久,有時還會習慣於任何事情都有著標準答案,期待有某個人會告訴你正確答案,錯誤地以為,你要做的只是寫下答案就好。這恰巧跟真實社會是相反環境,你必須自己學會究竟需要知道什麼、到哪裡找知識、如何吸收這些資訊、怎麼應用這些資源。現實人生是可以翻書的考試。 本書核心摘要,雖然是在講20歲為主,但更希望不管任何年紀都懂的事: ●自己決定看待世界的方式 ●開放式的創造性思考 ●「不確定」激發出各種機會 ●失敗是學習的必經過程 ※後記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經歷都不一樣,作者20歲該懂的事也不見得就是你該懂的事,但參考了其他本書,背後有著共同的課題,以下列出20歲的課題和反思問句參考,未來有機會再來寫具體方法: -你的市場、能力、興趣的交集是? (專業與自信)

改變的提問,提問的改變

圖片
 【改變的提問,提問的改變】 最近在設計《零阻力改變》的桌遊讀書會,其中有一個環節是"反思改變"的互動。剛好最近正在找機會把《提問的設計》做個輸出應用,以「改變」為課題 ,參考書中 思考方式:簡單/批判/工具/結構/哲學思考 重塑框架:利他型思考 / 莫忘初衷 / 正面思考 / 跳脫框架 / 分解成小目標 / 用動詞換句話說 / 定義詞彙 / 改變主體 / 改變時間測量工具 / 尋求第三條路 強迫自己列出了99條提問,最後的第100條就留給大家填空囉!!! 要怎麼運用這些提問呢? 列出幾個方法給大家參考: 首先,在腦中先想過一遍你想改變的課題情境 方法一、讓直覺告訴你 直覺快速掃過一遍問句,有感覺的就先圈起來,回頭在寫下自己的想法(記得是寫下,不是在腦中回答)。 方法二、讓情境告訴你 盡可能寫下對自己的提問,求量不求質,把問句用情境分類,從你目前的困境挑選情境問句。 方法三、讓老天告訴你 隨機選個編號,可以隨機翻書的頁碼、自己的幸運號碼、抽籤、做成卡片抽排等,選出問句後,寫下你的回應。 方法四、讓她/她告訴你 挑一位非事件利害相關者,總是能客觀告訴你沒看到的事實,請對方挑選問句或自己提問。 方法五、讓我們告訴你 邀請三五好友,分享自己的改變情境,視情況請好友們選擇問句來回答。 為什麼要借助問句來反思呢? 用兩個心理學效應來說明, 「白熊效應」:在60秒內,請你不要想到"白熊",大腦反而越會出現出白熊的畫面。 「注意力錯覺」:專注在計算穿白色T恤的人傳了幾次球,卻沒注意到有大猩猩的出現。 當你身陷事件當中時,尤其是不順利的狀況下,你的焦點、想法都被侷限在不利於你的框架中。如果沒有先破框,自己想出來的行動方案都隱含著自我設限的阻礙。 這也就是諺語常說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請旁人來點出盲點。但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時,「問句」會是另一個有效方法;當然,好問句也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話,更簡單的替代方案是,問自己五次「為什麼」,探究事件的本質。 千萬不要輕易完全遵照他人建議來行動,那樣只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給他人過而已。大多數最佳解法都在自己內心深處,試試用問句探詢你的盲點,找到你的新希望。 如果說,「改變」是一條轉折線,那麼「提問」就是角度,告訴你該往哪邊折。 假如你正在改變的路上,試看看下面100條問句,有沒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