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 提問的設計

 《提問的設計》

你都如何看待事件並描述成一個問題呢?


「事件」本身不會形成問題,而是我們的「經驗認知」形塑這件事對我們會是個怎樣的問題。這個「經驗認知」常常伴隨著每個人各自支持的價值觀、各自解讀的目標和現狀,在三種複雜且交錯的因素下,形成了每個人不在同一條線上的問題。


別擔心,即使問題這麼複雜,還是有模式可以輔助釐清問題根源,把「問題」校正轉為「課題」清晰輪廓,再透過「提問」探究出可嘗試行動的方案。


如《提問的設計》書封標題:找出對的課題,開啟有意義的對話。首先,我們要先做的是,找出對的問題、正確的課題,而不是急著找答案。

書中對於「提問」的本質描述:

-隨提問設定而答案變動

-內省個人認知

-刺激思考及情感

-創造式對話的觸發點

-產生其他新提問

-觸發群體溝通

-重新建構群體關係


透過問題變化的過程感受一下提問的本質:

-在人工智慧普及的時代,汽車導航如何存活?應用人工智慧的新導航是什麼?

-汽車導航是駕駛專用的嗎?

-所謂的汽車導航,對於使用者而言是怎樣的存在?

-我們想提供生活者「舒適的乘車(移動時間)」?

-在自動駕駛社會中,想設計出怎樣的乘車時間?這樣的乘車時間,可以透過運用公司技術做出何種協助?


最一開始的問句,仔細觀察的話,其實隱藏著提問者想要的解法,不難猜測答案會是在已知不遠的範圍內,沒有太多的驚奇和創意,更慘一點的話還會浪費許多人物力金錢。我們大多數都很習慣這樣的提問方式,問句中不小心就帶著我們想要的解法。

如果對比第一句和最後的問句,不難發現,解法不再局限於導航,而是轉為使用者體驗的乘車時間:如何提供更舒適的技術產品。或許因此能激發出更多元創意的產品。


那要如何把問題做成這樣的轉變呢?


在開始前先來了解書中對於關鍵字「問題」、「課題」、「提問」、「工作坊」的定義,有助於理解為何要做這樣的轉變。


「問題」:具有某種目標,並且被賦予動機,卻不知如何抵達或找不到路徑,即使再怎麼嘗試也都不順遂的狀況。


「課題」:相關人士間積極達成共識"該解決"的問題。


「提問」:是一個讓人們透過創造式對話重塑認知與關係的媒介。


「工作坊」:善用跳脫與平時不同的觀點提出創意,並藉由對話學習與創造的方法。


沒有目標和動機的問題不是問題,只是個假議題,即使答案很容易做到,你也不會想去做。除了有目標和動機之外,還要有相關人共識,這是個該解決的問題,沒人在意的問題只是個人的煩惱,即使不解決也不會有太大變化或損失。有了正確課題後,還要能清楚開放地提問,新認知和好關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答案。例如:什麼是危險但令人覺得舒適的咖啡店?


既然這是本設計書,此次書摘就換個方式呈現,以表格來操作運用書中精華。

1.一步一步掌握你的問題。先釐清目前現狀與目標,再透過五種思考方式來清晰原本模糊的問題。

2.定義正確課題。確認必要條件→分解目標到具體可行的程度→阻礙因素的研議→目標的重新設定→課題的定義。

3.確定提問前需要準備的知識或經驗,並預想經過提問後預計會創造出怎樣的意義經驗。

4.如果是一群人的話,工作坊流程會是:引導→理解→創造→總結,寫下你各階段的企劃。


※接下來你可以先做的是:

-利用表格重塑你的問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