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2的文章

IAF - 探索我們的未來和我的未來 – 說故事的方法

圖片
 【IAF - 探索我們的未來和我的未來 – 說故事的方法】 還沒有發生的抽象未來,到底要怎樣才能具體討論呢? 答案是:說故事。 當然,故事人人能說,但能不能說得共感共鳴到共識,還需要些引導輔助,才能順利讓群體共創出理想目標。這次由 Lawrence (Larry) Philbrook 老師帶領我們領略故事的奧秘之處,讓我們發覺,原來故事中才藏著許多未來期待和內心秘密。 故事描述的情境越清晰,脈絡就越清楚,尤其是對於還沒發生的未來,只能依靠過往的體驗經驗來想像描述。那 什麼樣的描述才叫做好故事,進而能促進群體進行優質討論呢? 老師給了一篇範例,我從中發現,故事大多數由 「動詞」 來支撐故事結構,再來是具體的「名詞」,最後才是相對較少「形容詞」。想想,我們好像比較常使用形容詞來描述一件事,也難怪彼此在雞同鴨講,各自有各自的想像和認知,不在同一頻道也就無法好好對話。 有了好故事後,接下來就是另一個課題, 要如何把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們故事,變成我們的故事呢? 只需要靠神奇的一句話: 共同點是什麼? 就會把你、我、他變成我們。 當我們在尋找我們之間的相似處時,其實就是在建立彼此的連結和信任,共同點越多越明確,也就越能感同身受,對彼此的未來有了具體想像,對我們的共同未來開始有了清晰模樣。 「我們」表示已經站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不再是平行宇宙,彼此對起話來會顯得自在又期待,似乎會有什麼驚奇出現。沒太大意外,站在同一個空間且不同視野與角度的參與者,支持了彼此的對話,激發了更深層的觀點。如果你想要獲得意想不到的驚訝觀點,或許你可以試試 「譬喻」 :現在我們的狀況雖如同《復仇者聯盟》各自英雄,但相信未來的我們會如《靈魂急轉彎》活在初心。 最後引用老師的六個關於未來的基本問題 -你認為未來會長什麼樣子? -你擔憂哪一種未來? -你預期的未來有哪些隱藏假設? -你預期或擔憂的未來有哪些可能的其他選項? -你偏愛的未來長什麼樣子? -為朝向更積極正向的未來前進,我們需要採取哪些行動? 再好的想法、再厲害的方法,夢想沒有「行動」來實踐,終究只是個幻想。試試用動詞充滿你的故事,讓你的未來生動起來。 於2022/6/29 - IAF國際引導者協會線上工作坊 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

設計你的熱情(Design Your Passion)_Part 2 - 熱情成分

圖片
 【設計你的熱情(Design Your Passion)_Part 2 - 熱情成分】 誰是你熱情的代表人物? 身懷熱情的人,我們總是能一眼清楚分辨與感受到,從他們身上散發的熱度和感染到的情緒,似乎弭補了自己人生中缺少的某個部分,甚至內心暗自期許想成為那樣的人。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也想跟隨著對方腳步,記得去拆解對方熱情的成分。因為,我們容易看見的是成果,容易忽略的是付出。 熱情並不是藏在你身上等著被發掘找到就有了,而是來自於你不斷的投入過程。 情緒就像藏寶圖,除了告訴你路線有多危險,也告訴你寶藏在哪裡 一般人在職場上常發生的三種情緒:空虛、焦慮、迷惘。「離職」是許多人會用的直覺快速方式,期待換個新環境後,現在的困惑就會迎刃而解,自己的熱情也會再次重燃。誤以為職場、組織、同事、環境、文化是限制自己的主因,但其實最大的障礙是自己。職場上把這現象稱為「撞牆期」,如果這個議題沒先釐清與解決的話,即使換新環境,還是有可能一段時間後就「復發」,一直陷入在短暫「新鮮感」的惡性循環中。 焦慮,發生在享受和渴望的事情中,由於沒有能力的支持,一直處於不可控狀態進而焦慮。 迷惘,發生在只喜歡處理能力所及的事物,卻找不到意義感,一直做的結果導致「膩」然後迷惘。 空虛,發生在十足拼命往前衝衝衝,忘記放慢享受過程帶來的成就,填滿你的只有事情而非好心情,久而久之感到空虛。 假如你身旁的人,不小心深陷在這三種情緒之中,或許可以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從過去自己的歷練、經驗、故事、情緒中,分析自己「享受的事情」、「擅長的事情」、「渴望的事情」,從中取出「價值觀」、「特質」、「能力」關鍵字,有著怎樣的重疊或相似處,釐清自己的熱情可能所在之處。 渴望 - 你對什麼事務顯得執著 沒有內心真實渴望的夢想,只是個腦中的想像罷了;我們都很容易理性思考而獲得夢想,卻無法偽造情緒而製造渴望。假如從薩提爾冰山解讀「渴望」位置,依序為水面上「行為」到水面下「情緒」、「觀點」、「期待」、「渴望」、「自我」。這同時表示,「渴望」往往需要積極地深入探索。探索熱情的過程,需要先相信你的直覺,順從你的渴望,因為這樣的你最有幹勁、執著。開始前,也記得把失敗納入在計畫之中,隨時調整你的方向、邁向你的夢想。 享受 - 你在哪個情境下最容易忘記時間 「心流狀態」是個當你極度專注且完全沈浸其中時,會讓你忘記時間、飢餓以及所有不相干的訊號。如

Book - 提問的設計

圖片
  《提問的設計》 你都如何看待事件並描述成一個問題呢? 「事件」本身不會形成問題,而是我們的「經驗認知」形塑這件事對我們會是個怎樣的問題。這個「經驗認知」常常伴隨著每個人各自支持的價值觀、各自解讀的目標和現狀,在三種複雜且交錯的因素下,形成了每個人不在同一條線上的問題。 別擔心,即使問題這麼複雜,還是有模式可以輔助釐清問題根源,把「問題」校正轉為「課題」清晰輪廓,再透過「提問」探究出可嘗試行動的方案。 如《提問的設計》書封標題:找出對的課題,開啟有意義的對話。首先,我們要先做的是,找出對的問題、正確的課題,而不是急著找答案。 書中對於「提問」的本質描述: -隨提問設定而答案變動 -內省個人認知 -刺激思考及情感 -創造式對話的觸發點 -產生其他新提問 -觸發群體溝通 -重新建構群體關係 透過問題變化的過程感受一下提問的本質: -在人工智慧普及的時代,汽車導航如何存活?應用人工智慧的新導航是什麼? -汽車導航是駕駛專用的嗎? -所謂的汽車導航,對於使用者而言是怎樣的存在? -我們想提供生活者「舒適的乘車(移動時間)」? -在自動駕駛社會中,想設計出怎樣的乘車時間?這樣的乘車時間,可以透過運用公司技術做出何種協助? 最一開始的問句,仔細觀察的話,其實隱藏著提問者想要的解法,不難猜測答案會是在已知不遠的範圍內,沒有太多的驚奇和創意,更慘一點的話還會浪費許多人物力金錢。我們大多數都很習慣這樣的提問方式,問句中不小心就帶著我們想要的解法。 如果對比第一句和最後的問句,不難發現,解法不再局限於導航,而是轉為使用者體驗的乘車時間:如何提供更舒適的技術產品。或許因此能激發出更多元創意的產品。 那要如何把問題做成這樣的轉變呢? 在開始前先來了解書中對於關鍵字「問題」、「課題」、「提問」、「工作坊」的定義,有助於理解為何要做這樣的轉變。 「問題」 :具有某種目標,並且被賦予動機,卻不知如何抵達或找不到路徑,即使再怎麼嘗試也都不順遂的狀況。 「課題」 :相關人士間積極達成共識"該解決"的問題。 「提問」 :是一個讓人們透過創造式對話重塑認知與關係的媒介。 「工作坊」 :善用跳脫與平時不同的觀點提出創意,並藉由對話學習與創造的方法。 沒有目標和動機的問題不是問題,只是個假議題,即使答案很容易做到,你也不會想去做。除了有目標和動機之外,還要有相關人共識,這是個該解決的問

最理想的答案和方法永遠在自己心中

圖片
【最理想的答案和方法永遠在自己心中】 最近剛好在閱讀《零阻力改變》,書中基於行為科學的依據,邊閱讀邊覺得有很多"教練過程"的共鳴點。剛好呼應與整理上次陪伴教練夥伴的過程。 《零阻力改變》我們對事情的期望,會在四個關鍵方向影響事情的實際發展: 第一,改變情緒。抱持正面期待,往往也會產生正面感受。 第二,轉移注意力。開始仔細留意與重新詮釋事情的不同面向。 第三,改變動力。視阻礙為機會,看到轉變的希望。 第四,影響生理反應。身體會做出對應的反應。 兩個星期前陪伴教練的夥伴,重新改變夥伴對事情的期望,重新開始重新出發(新起點效應)。有別於上次給人消極低沉的感受,這次精神奕奕的找我分享最近的轉變。 既上次陪伴著對方,同理自己也釐清接納了目前的現實後,自己也發現了其實也沒那麼糟,大多是自己的別無選擇的想像和情緒上頭的錯誤解讀,讓自己誤以為陷入了絕境,只有逃離一途才有辦法解決問題。 《零阻力改變》當我們給予建議的同時,可能也在無意間向對方傳達了認定他無法只憑自己成功的想法,暗示我們認為他實在不行;反之,請對方提出建議形同告訴對方,你相信對方有能力,你對他有更高的期待,因此提升了對方的信心。 上次的過程,大多提問是請夥伴思考並自我建議,找出了內心目標,給了一些輔助技巧,協助減少計畫時的挫敗感。有了踏實的目標後,夥伴利用兩個星期時間,從大目標開始拆解成行動小步驟,找出了符合自己的方法。 最讓人驚艷的是,由於夥伴對於專案無止盡的感受,沒有「結束感」、「目標感」讓自己非常難以適應。所以夥伴做了一個對應的方式,在下班前建立了一個小儀式感,整理目前的進度並列出明天要處理的三件事。藉由聚焦了這三件事,也建立起了目標和界線,知道哪些該立即處理哪些可以緩些;同時也因為一天就這三件主線的事,完成了就結束今日任務,替自己建立了結束感。 最理想的答案和方法永遠在自己心中,只要你開始相信自己,開始期待理想中的你。  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