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F - 你知道你現在在演哪一齣嗎?

 【IAF - 你知道你現在在演哪一齣嗎?】
意識進化初體驗 - 做你自己生命中的主角,編劇,導演。

Philip Chan老師這場線上引導工作坊理論基礎:哈佛教授Robert Kegan「意識進化理論-主客體覺察」、心理學家Stephen Karpman卡普曼「戲劇三角」。

教授+心理學家的組合,大概就知這是場很硬的分享會。實際進來體驗後才發現,內容不只硬還很艱深難懂。更可怕的是,環境設備也來湊一腳添亂,無形中增加了資訊的厚度,也拉長了消化理解的時間。

當然,喜歡IAF分享場域的原因,
之一,這些意外對講者來說,都是小菜一碟,讓我從老師身上學習到如何隨機應變。
之二,參與者不乏終身學習者和引導師,讓我見識到支援戰場前線的後勤,如何讓危機變轉機。

那麼要如何讓艱深難懂的理論在2.5小時,且意外無法分組討論的狀況下,還能讓大家有概念理解?

我想,大概只有今天的組合才有辦法做到吧!
我超喜歡這個意外,因為其他引導師的案例、深入提問和詮釋,突然間讓原本難以下嚥的菜,變得可口了起來。很享受這場域的互動和對話。

以上秘訣就是:問句情境 + 有感案例 + 深度討論

老師一開始就破題提問,讓參與者帶著目標和問句切入整場分享,抓取自身能理解的關鍵訊息和摘要。

Q1:我想成為怎樣的領導者/引導者?
Q2:自己在此系統(與他人的關係)中扮演的角色,遇到的不開心、挑戰、困難是什麼事件?

從負面情境與感受帶出卡普曼「戲劇三角」線下角色:指責者、受害者、拯救者
我們遇到負面情境時,我們大多是在說事件的「內容」,而非事件情境的「框架/模式」。
當我們在爭內容時,就容易出現判斷、輸贏、強弱,不自覺地扮演起線下三種角色。

案例:
當自己被邀請當活動引導者時,向主辦方提出環境或設備需求時被拒。這時候當下的角色,
指責者:「都是你的錯」。對方就是這樣不靈活、你邀請我的還沒法協助我是怎樣
受害者:「我好可憐,誰來幫我」。沒這環境是要我怎樣辦好活動、簡直是限制我無法發揮
拯救者:「讓我幫你,你好可憐」。還好你們主辦方選我來是找對人了、真可憐連這小小的請求都沒能力滿足我、我來教你們這種簡單的事

在線下狀態的自己,內心當下會有很多小劇場和角色切換,不斷替自己尋找藉口、理由、出口、宣洩,穩定失衡的內在和不安全感。

當然,你的平衡也許會是他人的失衡。

而角色的特質描述與呈現,是為了讓你能容易識別、意識、看見,你正在扮演哪個角色。
這時,你就有機會轉變成導演、編劇,喊卡,換個劇本換個角色,重新站上舞台。

卡普曼「戲劇三角」線上角色:挑戰者、創造者、教練

回到事件起點想想,當時自己說話/行為的出發點是什麼?利用這問句來反問自己,切換角色。指責者→挑戰者:支持他人學習、成長、負責
受害者→創造者:關鍵角色,從被動到主動、沒選擇到有選擇
拯救者→教練:相信對方可以、同理、詢問與鼓勵

在線上狀態的自己,眼前當下會看見與發現機會,不斷替彼此創造共同的需要、目標和願景。自己與夥伴們開始即興,把無聊枯燥乏味的單人死劇演活,精彩謝幕。
就如同這次線上分享發生意外,參與者們很自然地當起了創造者,讓此分享場域更精采豐富。

好了,重點來了,現在我們知道有這些角色存在,但我們要怎麼知道我現在是在演哪個角色?

老師帶出了Robert Kegan「意識進化理論-主客體覺察」,以自己身處在透明罐子譬喻,
主體:看不見罐子外的標籤、看不見也不知道、演員、拘限在框架內、別無選擇
客體:因為在外面所以看得見瓶身標籤、看的見自己、導演編劇觀眾、有多選擇

要怎麼把自己從主體拉出抽離成客體狀態,以發現自己現在是在扮演哪個角色呢?

秘訣是:不停地追問自己,對我來說最好/最壞/最重要/最棒的是什麼?
從模糊不清的影像,釐清明確自己的「邊界」,你就會知道你現在在哪裡。

譬如說:
我喜歡不斷的學習成長,而對我來說最好的是什麼?
學習到一定經驗後,分享給他人,而對我來說最好的是什麼?
他人學習到有能力後,能解決困難面對挑戰,而對我來說最好的是什麼?
他人再次分享與傳承經驗,而對我來說最好的是什麼?
感受到原來自己也是個有影響力的創造者。

最後,用幾個關鍵字來摘要今天深度的知識和對談,
事件 → 框架/模式 → 邊界 → 形象 → 角色 → 定位 → 看見自己 → 創造選擇 → 做出行動

當你有意識到自己正在演一齣爛劇本,做著與自己格格不入的演員。這時不妨轉換成編劇,重構屬於自己的劇本,融入與享受自己的新角色盡情演出。每個段子適時暫停一下,由導演的角度來檢視與修正,做好你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於 2021/7/31 - IAF國際引導者協會線上工作坊 心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