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閱讀法》

「閱讀的幸福,不是快、不是多,而是把原來不懂的事理解搞懂。」

「書的價值在於,能不能讓大腦興奮、提出很多問題、產生關聯。」

「閱讀」,在可以利用的時間裡,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學習。

原來閱讀模式有四種,不是只有拿起書來K這一種
以上是書中個人還蠻喜歡的三句話,拆解字句的話,不難看出其中包含三個元素存在,讀物、自己、輸出。三者間的關聯性如下圖,
這本內容不是特別在介紹單一種洋蔥閱讀法,而是作者透過多年的閱讀經驗,把閱讀模式結構化出四種: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深度閱讀。

這就像洋蔥一樣,閱讀也是有層次的,不單只是唯一一種拿起書來啃的方式。而這四種模式其實在我們平常閱讀中,多多少少都有模糊接觸過,但沒有這樣清楚、結構性的描述出來。

有沒有清楚定義四種閱讀模式,有什麼差別呢?

假如我們只知道一種閱讀方式,那麼我們會把整理資訊的模式、思考的方式、時間的運用、筆記的方法混在一起使用,降低了閱讀效率,甚至沒有從閱讀中得到任何的學習成長。

舉個例子,碎片閱讀模式就不太適合用手寫的筆記,反而需要靠科技APP應用來輔助碎片紀錄,等到收集一定量資訊後,再花個完整時間動手整理碎片資訊,從碎片中梳理出自己的概念。

自己屬於或習慣哪一種閱讀模式,每個人可能不太一樣,因此這取決於你的時間、習慣、思維、讀物,組合不一樣閱讀模式也不會一樣。所以要先從認識你自己的大腦開始,順著你的大腦養成閱讀的習慣與效率。

本書的目錄:
●認識你的大腦
●碎片閱讀
●快速閱讀
●主題閱讀
●深度閱讀
●卡片筆記法
●閱讀與變現
●個人品牌。

認識你的大腦 - 時間、為什麼
在了解閱讀模式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己的大腦和時間運用。
先自我檢視你一天當中的時間運用、頭腦狀態,從中選出合適的閱讀模式。

例如,你的生活時間如果大多是零散的,但又很想閱讀學習,這樣就可以用碎片閱讀的模式加上APP筆記,慢慢累積形成你的概念。只要能讓你有新觀點產生因此而成長,不一定只有完整閱讀書本才行。

生活習慣還算好發現,只要花些時間就可以重新整理馬上開始。閱讀內心的WHY就不容易發現,透過問句回想一下,
●你閱讀的初衷是什麼呢?
●是什麼一直支持著你的閱讀?

不同的內在動機會影響不同的閱讀輸出結果
例如,自我成長和分享經驗兩種不同目的,你在閱讀過程中採取的作法就不會一樣。
一個是提煉出自己較缺乏的項目,焦點會在自己身上。
另一個則會在你要分享對象上,會先猜想與假設對方欠缺的,進行目的性閱讀。

其實上面說的就是賽門.西奈克的黃金圈理論,做任何事前不要忘記先從WHY出發。除了解自己的特質、興趣、能力外,也要回想起當初閱讀的初衷。

(檢視、思考一下自己目前適合哪一個閱讀模式和筆記)

以下摘要表示四種閱讀:
「碎片閱讀」:帶著目的和興趣,從一堆東西(網路、雜誌、資訊...)裡找到想要的。

「快速閱讀」:以主人的心態迅速地讓僕人-書本告訴我們,它是幹嘛的,有什麼價值,值不值得投入心力。多用於陌生領域。

「主題閱讀」:圍繞著某個主題,在一定的時間內快速讀多本書。

「深度閱讀」:升級我們的視角。不是從頭到尾,而是針對某個概念深入。


除了動腦也不要忘記動手
四種閱讀模式都在於,在你可以利用的時間內,用你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大量資訊輸入大腦。如果單單只有閱讀行為的話,大腦1小時後只剩下44%記憶,1天後只剩下34%,等於你一天前浪費了近7成時間在做無效閱讀行為。

如果想要強化你的記憶力,就需要靠閱讀過程中的筆記行為。筆記不光只是輔助記憶而已,它的本質在於:獨立思考、好奇心、檢索。

如何做筆記呢?

首先,保持好奇心,這將會使你看到過去看不見的盲點。假如你是抱持著所有事情都理所當然的心態,那很容易以單點的視野看文字,看不見內容上下文的脈絡,也就無法感受到作者想表達的深層意義,只能見樹不見林。

好奇心有了後,其次是閱讀感受。有三種感受很重要,也是你應該要做筆記的地方:
咦?。大多發生在跟你原本的認知有落差後產生的疑問。
AHA阿哈。有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過去從來沒有這樣想過,讓你有些驚訝!
嗯....。過去的經驗較少碰到,大腦進入深思中,需要點時間消化與理解。

閱讀的心態與大腦狀態調整好後,就可以開始筆記。不同的閱讀模式和習慣,可能會需要不同的筆記方法,可參考前篇的筆記法。每一種筆記模式都會輔助你的大腦能更順利的獨立思考與產出,挑選適合你的筆記法。

所以,你的閱讀動機是什麼?
閱讀模式、筆記都具備後,經過幾本書的閱讀,你就會發現你已經開始累積了一堆知識筆記。這還沒達到最有效的學習,這只是另外一種書的概念堆在那邊而已。
而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分享」,透過分享的行為,會強迫大腦二次精煉並融合經驗,創造屬於你自己知識體系。這也是大家常提到的「輸出」。

洋蔥這本書最後用「個人品牌」說明輸出。假如你想要更進一步的有效輸出,那就不能光只有自己的筆記而已,因為那是你自己的東西。如果輸出的對象是別人,就需要有「用戶思維」,必須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價值主張圖),
●有哪些管道可以接觸到用戶
●目前他的困境裡需要哪些知識輔助他克服
●解決的話會因此獲得哪些效益

假如用「閱讀」代表你自己"付出"的時間、成本的話,那你就需要讓自己有"收獲",不管是金錢的收入來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學習成長感、助人的成就感...等等,都會是支持你能長期閱讀的動力。需要的話,可以用商業模式圖輔助你思考你的個人品牌和行動方案。

※結論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開始進行閱讀,那麼建議你先從碎片閱讀開始,即使一天只有閱讀到一篇文章也沒關係。但要記得做一件事,如果這碎片資訊對你有「咦?」、「AHA阿哈!」、「嗯...」的感覺時,記得先收集紀錄起來。等到時間到了、收集的量也到了,回頭看看你的紀錄,整理、分類、歸納一下你的資訊,你會有新的發現。

閱讀,不是要你尋找唯一的答案,而是讓你知道還有很多選擇方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