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享閱讀筆記法

前陣子接觸到了 孫菊君老師的共鳴讀書法,受到了許多啟發。當然還有其他的讀書法,像是 94快讀書法Xdite讀書筆記康乃爾筆記麥肯錫筆記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心智圖拆書...等等。

各有各的優點和特色點,不管哪一個,都有助於你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更多。因為這些方法有一個共通點「輸出」,讓你的閱讀不是只有單方面吸收作者經驗而已,還需要紀錄、詮釋、轉譯寫下來,加深大腦印象與連結,否則,大概一天後內容就忘得差不多了。

當然,不是哪一個方法就特別好,這取決於每個人的思考習慣、空閒時間、目的性。
目的性較強烈的,像是閱讀完要做分享、讀書會領讀人、說書、Podcast...等等,有著強烈輸出目的,就不會只著重在紀錄而已,還要理解書中主軸脈絡,聽眾才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吸收消化。

這次來分享自己的讀書法,靈感來自於上面方法且工作場域常用到的設計思考。
我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要把每本書轉化成可互相交流、互動的工作坊型式。所以,找出書中脈絡是我非常需要的,這就需要把文字紀錄視覺化並且可方便移動位置。最好的文具就是小型便利貼。
以上是架構,
●先決定這本書的目的性
●閱讀過程中,讀到有共鳴的句字,紀錄摘要寫在黃色便利貼,貼在該頁
●閱讀完後,再把所有黃色便利貼歸納分類
●另外再使用藍色便利貼,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每個分類是什麼意思
●透過流程關係線,替每個藍色便利貼找出關係
●或者 用位置排列出關係
●替每一堆,寫下
#過去有過類似的經驗連結
#新的觀點/模式
#行動驗證

因為內容較多,建議使用8K的全白素描剪貼本。

表格如下,
後來受到啟發,有加入開書儀式,就是菊君老師的偶然法則,一方面讓自己有新發現,二來也可間接讓自己保持開放的心進行閱讀。

過去自己大多用電子的方式來找出書中的脈絡,因為方便把資訊移動。現在用成實體的感覺也不錯,以下為做書的歷程參考
(開書)
(漫讀紀錄)
(歸納分類)
(輸出)
(反思&連結:期待、經驗、新詮釋、驗證、第一步行動)

書本一樣、方法一樣,但每個閱讀人的人生背景不一樣,一定會產出不同的焦點、共鳴點。
像《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這本書,講的是非暴力溝通,核心為四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第一步的觀察要不帶評斷、批判、中立、客觀的描述現象就好,不能帶有情緒或主觀意識。但要怎麼做到這種境界呢?

除了不斷刻意練習之外,最簡單的就是保持自己對任何事物的新鮮感。雖然整本書是講溝通,但過往歷練我的焦點就會拉到"好奇心"。我的第一步寫「嘗試新鮮事21天,可以是食物、上班路徑、挑戰、工作...等」。因為我相信,有好奇心就會對所有事情保持開放、真誠,再來才是技巧面向。也許你讀了之後,整理出來的焦點是"需要",那也很OK,很有可能是心底感受較弱的部份,共鳴點會比較大些。

※結論
方法很多種,只要記得,任何輸入到大腦的資訊,不要忘記做輸出的動作。輸出可以是行動、重新詮釋,也可以僅僅是紀錄摘要。如果一直輸入沒輸入,過多的資訊反而會讓大腦焦慮、迷茫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