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1的文章

《安定教養學》

圖片
相信會接觸這本書的父母,大多會有以下的情境,也可能是因為這些痛點,不得不開始找方法來教養自己的小孩。 你種什麼花就會得什麼果實,換句話說,父母的樣貌大多也就是小孩的樣貌縮小版。加上從來沒有人教我們要怎當父母,大多是遇到事件了,才來開始學習、應對。而學習前的處理方式來自於自己過去的經驗、大腦的印象和想像。 經驗,來自於職場上的應對,但這是大人世界,我們卻慣性思考拿來面對小孩。 印象,來自於小時候的家庭教養,"爸媽好像是這樣對待我的,把我養得也不錯。" 想像,綜合以上套用在小孩身上,有時成功,大多失敗。可別忘了,小孩子面對的是你,不是不是你的父母,過去對你有效,那一套拿來對你小孩可不一定。 過去的我也曾經對自己的小孩束手無策崩潰過,這時才突然意識到,我們都是在用大人的思維和視野在教養小孩。我們大人們已經很習慣"掌握感"的穩定,突然面對到一個不可控事物,因為不習慣也不熟悉,所以開始 情緒焦慮, 接著大腦較沒辦法思考,大多是靠直覺, 急著對不可控的事物找回掌握感, 然後發揮生物的本能,試圖盡最大的力氣去快速壓制。 結果大多數當然是獲勝囉!但親子關係並不是競爭關係,有贏的一方就會有輸的一方,還記得自己上次輸的感覺嗎?想必在小孩心理也不好受。 我們面對小孩,通常過不去的關卡,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情緒。 好在這本教養書可以給你的是 ●重新認識小孩。讓你意識、瞭解你的對手樣貌,已經跟大人非常不一樣了。 ●重新認識你自己。先有穩定的大人,才會有穩定的小孩。如果你都沒法控制自己了,怎會有能力控制小孩呢? ●重新詮釋問題。釐清事件背後的需求,而不是事件行為。 本書三個面向都有顧到,也都有著理論和科學依據,搭配著故事情境,很好吸收理解和應用。以下是我對書本的摘要。 先從蒙特梭利角度理解人類傾向,描述小孩發展中的不同階段、需求與樣貌。 每個階段的特徵都有不同的對應方式,雖然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清楚表達行為,但行為的背後多半有著本能上的需要,也可能他們自己本身也不清楚。如何面對呢? 以下是一些大原則: 隨著自理能力與思想的發展,當然也有可能出現特例,也就是出現了看似超出人類傾向的行為,過度尋求關注、爭奪權力、報復、自暴自棄。這時就要從內在和規範著手。 嘗試放下自己主觀的評斷與判斷,以更客觀的態度來觀看孩子,我們就能慢慢看清楚孩當下在做什麼,以及了

好享閱讀筆記法

圖片
前陣子接觸到了 孫菊君老師的共鳴讀書法 ,受到了許多啟發。當然還有其他的讀書法,像是 94快讀書法 、 Xdite讀書筆記 、 康乃爾筆記 、 麥肯錫筆記 、 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 、 心智圖 、 拆書 ...等等。 各有各的優點和特色點,不管哪一個,都有助於你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更多。因為這些方法有一個共通點「輸出」,讓你的閱讀不是只有單方面吸收作者經驗而已,還需要紀錄、詮釋、轉譯寫下來,加深大腦印象與連結,否則,大概一天後內容就忘得差不多了。 當然,不是哪一個方法就特別好,這取決於每個人的思考習慣、空閒時間、目的性。 目的性較強烈的,像是閱讀完要做分享、讀書會領讀人、說書、Podcast...等等,有著強烈輸出目的,就不會只著重在紀錄而已,還要理解書中主軸脈絡,聽眾才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吸收消化。 這次來分享自己的讀書法,靈感來自於上面方法且工作場域常用到的設計思考。 我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要把每本書轉化成可互相交流、互動的工作坊型式。所以,找出書中脈絡是我非常需要的,這就需要把文字紀錄視覺化並且可方便移動位置。最好的文具就是小型便利貼。 以上是架構, ●先決定這本書的目的性 ●閱讀過程中,讀到有共鳴的句字,紀錄摘要寫在黃色便利貼,貼在該頁 ●閱讀完後,再把所有黃色便利貼歸納分類 ●另外再使用藍色便利貼,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每個分類是什麼意思 ●透過流程關係線,替每個藍色便利貼找出關係 ●或者 用位置排列出關係 ●替每一堆,寫下 #過去有過類似的經驗連結 #新的觀點/模式 #行動驗證 因為內容較多,建議使用8K的全白素描剪貼本。 表格如下, 後來受到啟發,有加入開書儀式,就是 菊君老師的偶然法則 ,一方面讓自己有新發現,二來也可間接讓自己保持開放的心進行閱讀。 過去自己大多用電子的方式來找出書中的脈絡,因為方便把資訊移動。現在用成實體的感覺也不錯,以下為做書的歷程參考 (開書) (漫讀紀錄) (歸納分類) (輸出) (反思&連結:期待、經驗、新詮釋、驗證、第一步行動) 書本一樣、方法一樣,但每個閱讀人的人生背景不一樣,一定會產出不同的焦點、共鳴點。 像《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這本書,講的是非暴力溝通,核心為四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第一步的觀察要不帶評斷、批判、中立、客觀的描述現象就好,不能帶有情緒或主觀意識。但要怎麼做到這種境界呢? 除了不斷刻意練習之外,最簡單的

敏捷生活化 - 先看見再實踐

圖片
 【敏捷生活化 - 先看見再實踐】 「敏捷」這兩個字大家可能太常聽到以至於有點刺耳,甚至是聽來的片段資訊自行腦補,替它貼上了負面標籤。更慘的,腦中太過於簡化的資訊、太過於理所當然,變成了一般口號或語助詞,幾乎忘了它的存在。有趣的是,當「敏捷」真實出現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又突然莫名的討厭、排斥它。 其實,「敏捷」一直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如果不信,仔細回憶一下幾個情境, ●當遇到困難時,你都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想辦法克服它? ●還記得怎麼追到男/女朋友的嗎? ●面對一件挑戰,像是馬拉松、登山或是考試,想想過程是如何的應對? ●當你實踐你的夢想/目標時,還記得你做了哪些事嗎? ●換新工作面試好幾家公司時,你最後如何取得你想要的工作? ●人生換了一個新角色,像是新手爸媽、職業轉型、意外轉變..等等,你是怎麼適應過來的? 列了幾個情境後,有沒有發現似乎有些相似處.... 沒錯, 人在面對自己沒有經驗,內在動機又很強烈想要達成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是「敏捷心流」, 完全沒有發現自己正在敏捷狀態。 過程不外乎就是, 小計劃面對變化,然後不斷的嘗試與調整,再繼續試試反應,直到成功 。這不就是敏捷流程嘛.... 人生就是不同大大小小專案的組成,這次我們就用敏捷專案管理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目標和執行計劃。 大概的操作如下: ●A4紙畫出上面的欄位,或者在你的牆壁貼出欄位,最好是每天可以直接看到的位置 ●Planning - 便利貼列出你今年預計要達成的目標,一張一項目標,貼在PB欄位 ●調整PB欄位中的目標優先序,越上面越優先,也可以加入時間管理(緊急/重要) ●挑選PB中最近打算做的目標便利貼,移動到TO DO欄位 ●已經進行中的移動到Doing,完成的移動到Done ●為了讓畫面活起來,可以拆解成小步驟,藉由移動便利貼的動作,增加反饋感,保持動力 ●Daily - 每天早上看著表單,目標狀態如何,有需要做哪些調整或行動 ●Review - 固定每個月或幾週檢視一下目標成果,評估看看是否已經達到自己預期設定 ●Retro. - 接著進行反思,行動過程中哪裡可以做的更好。如果達成,不要忘記慶祝犒賞自己。 善用視覺來刺激你的行動,用便利貼紀錄、呈現你達成目標的歷程。人是健忘的,中間要是有變動或意外,都可以使用另一種顏色的便利貼紀錄。人也容易忘了當初設定這目標的渴望程度,可以做些視覺的強化,提

Daily站立會議 - 任務單時間一直不如預期怎辦?

圖片
 【Daily站立會議-- 任務單時間一直不如預期怎辦?】 整體的敏捷活動中,最難帶入也最有威力的應該是Daily站立會議,雖然只有短短的15分鐘,但彼此間心的距離可能有一個地球這麼遠,排斥感也是最大的。過去經驗裡,只要大家接受並且進行Daily,事情大概就已經解決一大半以上。最常見也最重大的問題就是,資訊落差造成的混亂,然後一直變動。 團隊會想要用敏捷來改善問題,不外乎就這幾個 ●彼此間的資訊落差、混亂 ●錯誤的通訊文字表解與錯誤的理解 ●目標焦點總是在各自的腦中飄來飄去,失焦 ●做到一半才發現做錯了或者只做了一點點,卻到最後才反應 ●接連不斷的插件、意外、變動,目標任務永遠變成第二順位 ●任務協作、銜接處總是慢一大拍的空等 ●大家總是在後知後覺得狀態,疲於奔命死而不冥 對症下藥,症狀解是大家喜愛的,因為容易看見不太思考,做就對了.....。但你有多少心力可以不斷的做做做...。所以,停下來先花個時間找出根本解,用最小的心力產出最大的成效。不過,根本解大家不愛,因為很不明確模糊,又很花時間分析思考,以至於不敢去做。 根本解最快最有效的找法,就是找個第三方的人,非當事團隊成員,進去觀摩一下,通常就給客觀的給出5分以上的參考資訊,這人也不一定得是教練,只有工作有些工作經驗就可以勝任。給出的資訊只是參考和幫助自己脫離框架思考的啟點,以此切入發想,會比較容易找出根本解。 回來說到Daily, 有位同事突然跑來問我,Daily的Task單上面的工時,要寫到多精確? 什麼叫症狀解? 就是當你回答要這樣做寫多細多精確,這就叫症狀解。 什麼叫根本解? 就是當你回答你又不是機器人,寫這麼精確是為了什麼?然後開始討論背後的原因。 原來是因為同事在Daily時總是報不準,一直被其它任務插件或者變動,然後原本寫的任務工時就越來越不準,同事開始在想, 是不是要把意外單每個小時發生的事也都貼上去,比較能清楚 "交待" 自己正在做的事或價值? 或者 是不是任務單要拆更小? 先來對齊一下Daily的樣貌: ●降低團隊內的資訊落差 ●Daily是拿來檢視、確認與目標的落差,反應需要支援或問題或障礙 ●我們要解決的現象,不是工時準確性,焦點應該放在為何常變動 ●工時只是預估、溝通,不是要精確。更重要的是,事後要回頭檢視一下,這項任務跟一開始設定的落差,去反思和獲得經驗 當你的Da

《靈魂急轉彎》用心把"生活過好",你才會"過好生活",千萬不要用夢想或目的來過生活~

圖片
 《靈魂急轉彎》 用心把"生活過好",你才會"過好生活",不要用夢想或目的來過生活~ 我們先來回想一下,在你過往人生經歷或者周遭朋友,快速搜索記憶,有沒有過一段索然無味的感受,僅管目標已清楚知道就在那,就是提不起勁來做。反而對於跟朋友或家人出遊共同創造的回憶特別清楚。 先不要說到電影想表達生命意義這種大命題,我們可能連做這件事的目的都不太了解,只顧著拚命的追求與完成。一開始可能還在沉浸在"忘我"的世界,一不注意閃神就變成迷失的"執我"。眼中只剩下這件事情與自己,完全容不下也感受不到其他人事物的存在。 再具體一點,回想一下整個求學過程,是否就是這個情境? 當我們的眼中只剩下知識與考試,腦中只剩下記憶而非思考,完全脫離也失去接觸生活環境時,我們的"火花"怎麼點都無法點燃。因為我們錯把考上學校當目的與夢想,也只當成唯一的學生意義。 你以為只有學生時期? 類似的情境延續到上班工作,同樣的我們沉浸在重覆性的工作、追求成就與報酬中,把"生活是為了要工作"視為理所當然,忘了其實" 工作是為了要生活 "。 忘了享受周遭微小事物的美好、忘了人生並非只有目標和目的、忘了過程中的曾經有過熱情點燃的火花,卻記得用失敗、挫折與否定來澆熄火花。似乎,我們都貪心的想用最終的夢想來點燃更大的火,但材呢?沒有足夠的材就像炫麗的煙火一現,接下來呢變成了問題... 現在來看看故事怎麼說,來看看電影中的幾個關鍵元素, #靈魂22號 為何是22號,取自於英文中的諺語 Catch-22 ,意思是"自相矛盾,不可逾越的困境"。 #爵士樂手.喬 代表著一路追逐著夢想實現,眼前只剩下目標忽略了周遭生活的美好。 #爵士樂 即興、自在、襯托 #貓 總是以客觀、冷靜、一針見血的個性,描述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訊息" #理髮師 夢想,只要願意移動一下自己的身體或轉個頭換個角度,發現夢想其他迷人的面向,同樣可以有火花。與主角的對照描述。也是成長與成熟的另一種表現。 #心靈導師 隱喻成份較多,迷失時的陪伴、教練與體驗,取代理論與偉人成就對比。不要企圖從別人那來找到或點起自己的火花。 #迷魂 過於追求目標的執我,等於把自己包覆起來只用眼,放棄用心對外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