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方法導入 PART 13 - 第n次回顧會議(期望)

【看板方法導入 PART 13 - 第n次回顧會議(期望)】
敏捷的精神是"持續改善",這代表著流程中,一定有一個步驟是要"檢視歷史",而且最好是即時且有效果的。如果要有效果產生效益,通常也是要設計一些方法或有技巧的引導,才能獲得最大群體智慧的回饋。

因此,就有人將回顧會議分為五個階段去進行,分別是:

  1. 設定會議基調(Set the stage)
  2. 蒐集資料(Gather data)
  3. 激發見解(Generate insight)
  4. 做出決策(Decide what to do)
  5. 結束會議(Close the retrospective)

可以參考這裡說明,另外也有國外網站好心的整理好許多技巧參考使用Retromat

不過,要是每次都這麼"精實"的跑回顧會議,SM和團隊應該都會瘋掉吧!!

假如以Scrum指南建議的回顧會議時間,「對於為期一個 月的 Sprint 來説,這是一個最多三個小時的會議。 在長度更短的 Sprint,通常所需的時間 更短。 」,這樣算一算二個星期的Sprint最多也是1.5小時內要結束,一個需要燒腦的會議也差不多在1.5小時就會疲勞了,所以要真的跑完還真不容易,有時還會有些倉促感。

所以,建議遇到重大事件時,可以好好的來從頭到尾來思考一下,該如何用系統思考的方式來找出最佳解,這時就很推薦這五個步驟的落實。

回到一般狀況來說,提供我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參考囉!

設定會議基調(Set the stage)
這個步驟我會放入平常對團隊的觀察,關注每個事件的發生是否需要深入探討,或者只是稍微引導提醒即可,然後在回顧會議時,刻意的往該事件聚焦討論。也可以用來當作是事前的準備或情境與心情轉折應用。

蒐集資料(Gather data)
可以多多善用這步驟的方法,雖然是蒐集但成員在思考過程中,其實也是讓大家進入反思過程。定義好問題比找出解決方案更重要,這步驟通常也需要花較多時間,也應該要多花點時間。

激發見解(Generate insight)、做出決策(Decide what to do)
這步驟的結果來自於引導的好壞,如果人多且也引導技巧也不熟悉,建議以工具來進行團隊發想,網站有提供許多思考框架的工具或技巧輔助運用。

結束會議(Close the retrospective)
前面步驟都很理性,試試用感性來收尾,不僅可以強化改善的意願,也會增進團隊彼此的信任感。

實際情境:
以非專屬團隊SM為例,團隊回顧會議前,
●先與部門主管了解一下目前運作的狀態和重要事件,
●並觀察幾天的Daily狀況,當做資料搜集,
●然後針對這些資訊進行分析。有可能需要哪些工具或方法來引導回顧會議,
●先把幾個備案準備好,
●視回顧會議狀況決定使用哪一個方案進行。

例如,
這次是準備"房間裡的大象" 與"期望"二個方案,但還不確哪到時會用到哪一個,後來發現團隊在回顧會議的表現,沒有看到大象的影子,經過閉眼投票後,決定用"期望"來做回顧,「團隊成員可以期望我什麼事?我可以期望團隊成員什麼事?

當然,進行這之前,已經先用ORID的方式把Sprint檢視完才進行。

試著蒐集從沒被提過,也沒機會有時間靜下來想的事情,這對工程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思考議題,同時也創造了一個舞台,讓彼此有機會表達。也把自己和團隊做了一次深層連結,想想可以多做些什麼會對團隊更好,也可了解別人對自己是否有更多的期待。

除了"技術"、"流程"的持續改善,也別忘了"關係"、"人員"的持續改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