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le Summit 2019 消化整理 - 敏捷




●如期如質如預算,套用到現在的軟體開發真的是合理嗎?
●成功 = 創造價值 = 東西有人用、流程划得來
●敏捷不是用來導入的,是用來轉換觀念,增加勝率
●如期如質如預算 => 轉成 創造價值
2015 - Copyright © 2015 The Standish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需求" 應該要被理解後轉換成 "需要"
●敏捷轉型五階段(逐步堆疊缺一不可):
理解敏捷、搞懂概念 > 建立團隊、協同合作 > 提升效能、持續精進 > 跨隊合作、互賴降低 > 全面啟動
●敏捷四個重點:上充(授權)、下喜(改變)、理應(實踐)、外合(無間)
●組隊策略、配套措施(考核、教育、競賽、認證)、裡外實踐(教練團、部門、研討會、道具)、合作無間(老師、教練、引導者、師父)

●講者經歷:觀察 -> 引導 -> Scrum 指引 -> 協助團隊自組織 -> 新挑戰
●想帶給團隊什麼?目標是什麼?
●客製團隊成長計劃而非通用
●發言頻率、知識傳播 - > 引導
●想帶來的影響?
●讓團隊思考六個月後,團隊理想的樣子?別人會怎麼看我們?
●怎樣算好的ScrumMaster?找厲害關係人聊聊、期待的改變、改變後的具體效果?
●不斷進修與交流,才能把經驗和知識帶回給團隊
●如何衡量SM的績效?團隊成員的主觀評量,前後差異
●SM的專長可以配合團隊需求來招募,如需技術型、引導型、教練型

●計劃幫助自己思考、幫助別人理解自己(溝通)、面對變化
●敏捷透過迭代來面對變化、潛在可交付增量、專注
●目標越多,完成率越低
●領導人要能抗拒目標的誘惑,減少目標
●找出指標(領先、落後),有機會努力改變的
●找到領先指標(視覺化)是通往成功的路徑;迫使我們看清不想面對的事情,進一步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
●如何建立習慣:暗示、慣性行為、獎勵


●第一個Sprint信任建立(一對一前置聊天、訪談敏捷) => 願意改變
●前2.3個Sprint少說多做,不用在意失敗或沒做完
●人力不一定代表資源
●I-SHAPED、T-SHAPED、E-SHAPED型人才
●賦能團隊、自主做決定
●只有等到拉力發生時,教導才會成功。先讓他們體驗困難點在哪裡,再把教練拉進來
●設計很棒的人行道因為比較路程比較遠沒人走,但反而是爛爛的泥巴路因為很短大家都在走


心得結論:
刻意把敏捷相關演講內容放在同一篇,這樣比較能看出敏捷整體樣貌,把每位講者的內容形成概念,再加以驗證自己過去做的到底對不對,哪裡還可以更好。
還好聽完敏捷相關分享後,驗證了自己經驗寫的【Scrum過程總結】都有擊中講者的精神。如如果說Scrum給了框架讓我們容易套用,那這些分享就是"心法",讓SM在執行過程中,都有所依據應付不同狀況情境。
如同好幾位講者提到,敏捷是態度不是導入,先信任再協作,一開始如果沒把持這信念,很容易在帶入團隊過程中,出現反抗不願改變。

愛因斯坦說:「用製造問題的腦筋去解決問題是行不通的。」

相信會想引入敏捷應該都是發生了某些問題才做,如果沒有先把自己和產生問題的團隊,思維先做轉換,是無法解決自己產生的問題的。

其它篇
Agile Summit 2019 消化整理 - 教練、引導
Agile Summit 2019 消化整理 - More Fearless Chang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