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體驗

前陣子重新整理了《非暴力溝通》心得,突然發現它的封面有兩個很有意思的點,一個是書名,另一個是互相互補的綠色植物大腦。

於是就嘗試用我有限的理解去詮釋封面想傳達的意思,以下為個人想法:


⭐️關於書名

我們的大腦其實不太容易解讀反向表述,例如,請你千萬"不要"去想粉紅色大象,但你的大腦瞬間就是會有畫面後才去否定它的存在。

反向表述聽起來不僅費力也不太舒服,更會讓人不知所措。例如,父母叫小孩"不要"在走廊奔跑、"不要"大聲吵鬧、"不要"這樣那樣做,有時小孩就越故意繼續做,因為小孩的大腦還沒發育成熟到可以馬上理解這樣的負向表述。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明確的"要"做什麼取代"不要"做什麼,可以讓人馬上容易聽懂理解。

大多數的書名都喜歡用正向表述來描述,例如,正向教養、精準表達、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安定教養...等等,馬上可以知道這本書會帶來的效益。

那為什麼還要特別用反向表述來強調"非暴力"呢?

我的想法是,它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意識當下面臨的"非"的"暴力"情境,然後去覺察"非"和"暴力"背後的"需要"是什麼。例如,當有人說出以下言語時,自然觸發提醒使用非暴力溝通的適當場合。

意識到"非"否定背後的需要:

.你不要在走廊奔跑    ㊣你要遵守禮儀  →  (需要)保護

.你不要緊張、不要擔心、不要傷心    ㊣你要樂觀  →  (需要)陪伴

.這裡沒有一個人不愛你    ㊣你要愛自己  →  (需要)連結

.你不要什麼都不說    ㊣你要相信我們  →  (需要)信任

.我沒有不尊重你的想法    ㊣我的想法是...  →  (需要)被傾聽

.我沒有不喜歡這樣    ㊣我更喜歡...  →  (需要)自主

.我沒有不高興    ㊣我覺得...  →  (需要)被理解

.我沒有不同意你的看法    ㊣我想說的是...  →  (需要)被聽到

意識到"暴力"的呈現和感受到場域的張力:

肢體、冷漠、語言、歧視、經濟、文化、霸凌、心理、網路、精神。


⭐️關於互相互補的植物大腦

在《你發生過什麼事》提到,大腦相互連結由外而內的四個區域:

.皮質(理性腦:各式各樣的認知功能),創造、思考、語言、價值觀、時間、希望...

.邊緣系統,獎賞、回憶、情感連結、情緒...

.間腦,亢奮、睡眠、食慾、動作...

.腦幹(最原始的爬蟲腦:戰或逃的本能),心跳、呼吸、新陳代謝

《你發生過什麼事》第二章提到,壓力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某個需求或困難導致我們失去平衡──偏離調節的「設定值」。也就是說,這種失衡狀態下的大腦,通常是依靠著腦幹本能在運作,傳遞到其他腦區域的神經質訊號會變得困難。

你可以想像,當你感到失調、焦慮、沮喪或憤怒時,通常是無法正確理解外界訊息。而最好的改善就是做些有節奏性活動:散步、游泳、音樂、舞蹈、波浪在沙灘上散開的聲音、騎腳踏車、刺繡、獲得同理..等等,能夠幫助失衡的大腦進行調節,恢復到正常狀態。

所以,兩個互相互補的大腦代表什麼意思呢?

我的想像是,

一位正在面臨"非"和"暴力"情境且即將失衡的大腦(腦幹、邊緣系統),和另一位使用著"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的大腦(皮質理性腦),正在相互調節彼此大腦。


⭐️關於應用情境

這些場合都有機會看到"非"和"暴力"的影子:溝通、事業、靈性、化解衝突、心理治療、親子與家庭溝通、健康/療癒/自我照顧、個人成長、親密關係、教育。

如果仔細觀察、感受,你會發現,大多是因為其"背後的需要未被滿足"。

那又要如何確定藏在背後的"需要"是什麼?以及如何做出有益的"請求"來滿足這份需要呢?

《非暴力溝通》書,值得細細品嘗學習;《非暴力溝通》遊戲,值得好好體驗學習。


2024 第一期非暴力溝通遊戲公益營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5240738391081604281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ENg7ysy5xyJ877eJ/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