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1的文章

《共讀的力量》

圖片
閱讀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自我閱讀的薰陶中,不僅思維、認知會慢慢受到作者觀點的影響,連自己的行為和氣質也會讓周遭朋友發覺有些不一樣。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開始會快思慢想的咀嚼接收的訊息,回應的速度和氣度,變得沉穩有力。 不過這樣的變化,需要長期閱讀慢慢累積內化,形成外顯變化。假如是一個人閱讀的話,老實說,需要很大的自律。如果沒這習慣,初期會相當痛苦,大腦常常呈現消化不良狀態,然後身體行動就很自然放棄。那有沒有辦法可以讓自己能輕鬆的渡過這段痛苦期呢?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同樣的也在閱讀上反應,一個人閱讀的快,一群人閱讀的久。但閱讀的快,會不會讓自己快到沒法消化變成資訊,而非知識了呢? 一群人不僅閱讀的久,還可以更有趣、更深層,更在不知不覺中就養成閱讀習慣,也就輕鬆渡過了閱讀的培養期囉。 不過,一群人閱讀時,如果沒有做有效的引導、流程和技法,很容易變成一群人在虛耗時間,產出的內容結果反而沒有自己閱讀來的有效、深入。而這本書從如何經營社群讀書會的角度切入,建立讀書會前的準備,先認清自己,選定內容,再組織社群開始「經營成果」。 這本書可以帶給你什麼? 如果你想要獲得寬廣的社交、持續不斷的學習、有如軍師般的智囊團、打造自媒體與品牌,為自己建立屬於自己的讀書社群,這本書絕對是個首選。這本書針對這些點,會告訴你從建立到經營所需要並注意的步驟、方法和流程。讓你輕鬆的營銷自己的社群讀書會。 最後一張是讀完後,自己重新詮釋的讀書會準備表格,方便自己做好前置準備再啟動讀書會。 黑先生的FB

《企業遊戲化:5年級、90後,一起玩出競爭新策略》

圖片
有個十字路口很繁忙,也很多駕駛人超速,即使架設了測速照相機來罰款,始終不見太大效果。假如想要降低速度達成安全駕駛的目標,以遊戲化會是怎樣的方式呢? 本書舉了很多遊戲化的故事來輔助說明,企業遊戲化到底是怎樣的樣貌。以上面的情境故事是這樣: 歐州某個最繁忙的十字路口,駕駛人的速度和車牌會由一部特別標記的車速照相機紀錄。超速的人會被罰款,罰金集中做為獎金,未超速者可以參加抽獎。每次遵守規定通過照相機便可獲得一張抽獎劵(一天通過次數有訂上限)。試驗期間,平均車速減慢22%。 測速照相樂透將重點從懲罰為主的誘因,轉變為獎勵為主。或者說,從法律規定轉變為遊戲規則。短短3天,達到了150年駕駛規範達不到的目標,而且讓人遵循得很開心。 還有其它有趣的例子,本書把這些遊戲化方式切成六種基本類型,用來促進參與和解決問題: 從以上的例子,作者也給了一些遊戲化的樣貌定義:遊戲化是什麼、不是什麼? 它是 「使用遊戲機制來鼓勵目標族群或者解決問題的流程」 「設計一個有意義的經驗」 它不是 「不是碰到問題就簡單的丟出機制,然後期待提升參與與熱忱」 「不是只想出新奇、吸引人的虛擬獎賞」 「不是把一切變成遊戲」 從作者多年研究有遊戲化的企業中,也發現這些企業有些共通點: (1)聘用參與長 (2)創造卓越與創新中心 (3)體認遊戲是重點 (4)以使用者為核心 (5)將參與視為第一要務 (6)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沒錯,就是有個當責的角色參與長,加上流程設計團隊,來為目標族群設計一個有意義經驗的遊戲化流程。而這有意義的定義,可能是解決目前企業的痛點,或者是提升整體競爭力的學習、轉換,或者是人資的招募流程、人才養成。更重要的是,在重新改照已經無法發揮效用的舊流程前,要先認識你的目標族群是誰? 以現在來說的話,可能大多是Z世代為主。 有了流程的使用者後,初期要注意、強化六個關鍵點,來吸引使用者的注意與初步參與: (1)融入驚喜與樂趣 (2)把你的品牌遊戲化 (3)創造樂趣 (4)吸引朋友的朋友認識你的品牌 (5)充分發揮社群力量 (6)創造動人的故事並與大家分享 成功吸引使用者進入流程後,必須先清楚一件事。在達成目標的過程,通常是一連串的關卡、挑戰,目的不是為了要打擊使用者,也非要考驗,而是讓使用者 「漸近精熟」 自己的技能。讓自己的能力在遊戲的過程中不斷的累積,從小關卡一步步增強難度,直到養成好能挑戰目標的心

方向錯了,再怎麼努力走也到不了目的地

圖片
某天快下班時,突然工程師O同事傳訊息給我,跟他合作的印象是,個性有點靦腆卻很有想法,有著滿滿向上進取的心,所以會主動把事承擔下來想要試圖用自己的方法解決。 O同事: 「我想跟你請教一個問題~」 「如果我想學習專案管理,那你會推薦哪個單位的課程,或者是書籍嗎?」 「這個比較偏向下班後的自我學習的部分啦!」 我: 「這樣有點大的議題!反過來問~ 你想學習專案管理,是想解決目前的哪個困境/痛點?還是就多多學習成長?」  O同事: 「主要算是多學習成長」 「還是你現在方便可以找你聊聊嗎?」 在還沒完全了解他的前後情境,實在沒法給他建議。議題也有點廣,還來不及主動邀請他當面談,O同事就主動的約我面對對聊,不難看出他積極的個性。就這樣我們從電子訊息到面對面,開啟了我們的對話。 化夢想為動力,而非壓力 進一步詢問後,才發現,O同事已經進公司一陣子,在目前的工作領域上,雖然喜歡,但似乎看不到能往上晉升的機會。所以想要額外加上專案管理的技能,讓自己更有實力、能力、機會往爬上。 而想要在短期能晉升的原因,來自於經濟上的自我期許壓力,想在三年內能買房子安定下來。 說也奇怪,這樣的例子遇到不少,都很輕易訂出遠超出目前自身能力的"明確"夢想,但卻沒辦法清楚展開"怎麼達成的階段小目標"。 結果,美好的「夢想」莫名變成「壓力」,一不小心又時不時的「焦慮」。夢想應該是動力而非壓力。 接下來我們就在一步步對談中輔助O同事,自己能訂出清楚明確的第一小步為目標,先讓他腦袋慢下來思考,視野拉近一點,眼前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還會是專案管理嗎? 如果方向錯了,再怎麼努力走也到不了目的地 O同事之所以會想朝專案管理方向轉職,是因為對專案經理有些錯誤的憧憬,好像專案管理比較高人一等,且容易晉升,容易當上主管。 再加上自己對於在小組中扮演的溝通、協調角色,認為還能勝任,感覺也不賴,所以就直覺的想往下繼續深入、讓專案能力替自己的專業加分,然後"期待"主管能因此看見後馬上提報晉升。 在O同事描述,為什麼選專案管理當作下班進修的原因,聽的出O同事內心沒說出嘴的滿滿期待。所以要讓他踩個煞車,先拉回到現實世界,看清楚自己的狀態樣貌後,再來看看我們能怎麼做。 我:「所以,你認為你在小組扮演的角色很到位,這樣的能力有被主管肯定?是他需要的嗎?還是你的想像?有在績效面談中

《洋蔥閱讀法》

圖片
「閱讀的幸福,不是快、不是多,而是把原來不懂的事理解搞懂。」 「書的價值在於,能不能讓大腦興奮、提出很多問題、產生關聯。」 「閱讀」,在可以利用的時間裡,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學習。 原來閱讀模式有四種,不是只有拿起書來K這一種 以上是書中個人還蠻喜歡的三句話,拆解字句的話,不難看出其中包含三個元素存在,讀物、自己、輸出。三者間的關聯性如下圖, 這本內容不是特別在介紹單一種洋蔥閱讀法,而是作者透過多年的閱讀經驗,把閱讀模式結構化出四種: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深度閱讀。 這就像洋蔥一樣,閱讀也是有層次的,不單只是唯一一種拿起書來啃的方式。而這四種模式其實在我們平常閱讀中,多多少少都有模糊接觸過,但沒有這樣清楚、結構性的描述出來。 有沒有清楚定義四種閱讀模式,有什麼差別呢? 假如我們只知道一種閱讀方式,那麼我們會把整理資訊的模式、思考的方式、時間的運用、筆記的方法混在一起使用,降低了閱讀效率,甚至沒有從閱讀中得到任何的學習成長。 舉個例子,碎片閱讀模式就不太適合用手寫的筆記,反而需要靠科技APP應用來輔助碎片紀錄,等到收集一定量資訊後,再花個完整時間動手整理碎片資訊,從碎片中梳理出自己的概念。 自己屬於或習慣哪一種閱讀模式,每個人可能不太一樣,因此這取決於你的時間、習慣、思維、讀物,組合不一樣閱讀模式也不會一樣。所以要先從認識你自己的大腦開始,順著你的大腦養成閱讀的習慣與效率。 本書的目錄: ●認識你的大腦 ●碎片閱讀 ●快速閱讀 ●主題閱讀 ●深度閱讀 ●卡片筆記法 ●閱讀與變現 ●個人品牌。 認識你的大腦 - 時間、為什麼 在了解閱讀模式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己的大腦和時間運用。 先自我檢視你一天當中的時間運用、頭腦狀態,從中選出合適的閱讀模式。 例如,你的生活時間如果大多是零散的,但又很想閱讀學習,這樣就可以用碎片閱讀的模式加上APP筆記,慢慢累積形成你的概念。只要能讓你有新觀點產生因此而成長,不一定只有完整閱讀書本才行。 生活習慣還算好發現,只要花些時間就可以重新整理馬上開始。閱讀內心的WHY就不容易發現,透過問句回想一下, ●你閱讀的初衷是什麼呢? ●是什麼一直支持著你的閱讀? 不同的內在動機會影響不同的閱讀輸出結果 例如,自我成長和分享經驗兩種不同目的,你在閱讀過程中採取的作法就不會一樣。 一個是提煉出自己較缺乏的項目,焦點會在自己身上。 另一個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