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敏捷 Part 2 - 型式

 【營運敏捷 Part 2 - 型式】

以營運為主的敏捷,會更著重在整個團隊要找出對的事情來做,每個人都相當清楚這個需求、活動怎麼來的,做了會產生怎樣的價值假設。

要這麼強調是因為大多數的組織分工都相當專業,也因為這個專業認知的框架,會不自覺的把非自己領域外的成員框在外面,貼上講太多也不懂的標籤,畫地自限了團隊的創意可能性。然後又不自覺的各自成了各自的穀倉,總是在應付資訊的同步和溝通,而不是討論產品該有的價值表現。

慢慢地變成了各自的事.....但有趣的是,到了最後面的產品上線後表現,竟然變成三不管地帶,沒有任何人的事,都是別人的事....

以上的困擾,營運敏捷把這些都拉成同一個團隊的事,自己親手催生出來的活動需求自己做。開始有了化學變化,當營運有了開發的全力支援,能更夠迅速、精確得到上線後數據,即時做調整,成了一個正向循環。開發也因為共同參與了探索階段,所以都能夠正確的埋點,讓數據呈現更全面。

說穿了,其實就是每個人也都擔負一點點PO的職責,開發不僅僅只接收US聽故事,更是一起創造故事的角色。

運作的流程大致如下:


前面探索階段,是數據驅動
中間設計階段,是設計思考
後面執行階段,是DevOps
最後持續改善階段,是數據+系統思考

看起來很威??

其實都是在每個階段有這些觀念、概念就好,至於需要多深入,端看產品和團隊的實際狀態。畢竟每深入一點,花的時間成本就會多一些,剛剛好就好,取適合要用的元素慢慢加入。最好的判斷加入點就是,當某個現象反應後,再去加入可以解決的元素就好。

舉例來說,我們第一次衝刺其實是著重在設計階段,加入些設計思考的元素。當團隊都很滿意自己發想的活動沒有如自己想像的熱烈,或者不知道為何好或不好,不知道有沒有打中要的TA。這時候,就會開始把數據驅動加入,也就是要驗證、衡量活動的價值。

※結論
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對於解決問題很厲害,但很少教我們怎麼定義問題。可能會變成我們總是不斷的在花時間證明它的對錯,而不是花時間思考它的價值。有很多做事的經驗,而不是很多創意的想法。如果團隊有一定成熟度的話,不要框住他們的潛力,只要告訴他們魚有多好吃,團隊自己會想出方式補魚的,連釣竿都不用給。只要有安全信任、允許失敗的環境,他們會自己長出價值的翅膀。


下一篇:營運敏捷 Part 3 - 營運地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