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漸進式轉型敏捷團隊
【部門漸進式轉型敏捷團隊】
大家都有觀念也知道要漸進式變革,提高轉型成功的機會,尤其轉型面對的人數越多時,越是要一步一步踏穩前進,否則容易滑倒受傷。當然,如果已經到了生存關鍵時刻,那就需要大破大立進行變革。當然,這樣做的副作用也相對大。
雖然都知道要漸進,但要如何做呢?先簡單點,從同一個部門的層級開始思考就好。
假如,同一個部門近30人要轉型敏捷,你會怎麼漸進變革呢?或者是痛一次大轉型?
如果要一次大轉型,可能要先評估一下,部門會經歷的效能降低、幅度和成本,能不能承受的起?失敗的風險和轉型過渡期能不能接受?
以團隊發展模型來看,可能會有一段期間,團隊的效能降低50%,轉換成產出的話,價值可能會降低一半。
真的需要的話,可以參考規模化敏捷SAFe、NEXUS、LeSS...等等。這算是有系統、模式的變革,重要的是已經有前人的經驗為基礎,相對的也提高成功率。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有經驗的顧問或教練帶著轉。因為就算是這些已經有一定方法、流程的大規模敏捷,還是有一定的前置準備要先進行。
像是,可能還要多個幾位敏捷教練或SM的輔助,角色、編制、組織多少都會影響,準備好後才能順利轉型。相對的,所付出的成本也會多些。
如果不要規模化,又該如何漸進變革呢?有哪些關鍵歷程必需經過呢?
如果沒有急迫性,又不必一次到位轉型的話,我們可以先從"需求源頭"轉型敏捷。再來進行執行開發層面的敏捷轉型,提供幾個其他想法參考。
情境說明:一個部門可能有30人左右(開發和營運),想要進行敏捷嘗試。
步驟一:看板導入
先讓團隊習慣敏捷的一些文化和習慣,像是站立會議和回顧會議。不一定要一口氣全部導入,視團隊狀況選擇性加入,通常先針對團隊目前現有問題點去加強改善。
譬如說,團隊的開發狀態總是很混亂,在看板就可以引入回顧會議,持續追蹤改善項目。同時間,優化目前現有開發流程和工具。先把體質調整好,才能靈敏的動。
工作模式的轉變,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改變是,
過去大多是單人作業,敏捷元素加入後,多人合作的模式開始曾加,溝通的機會也變多。最常遇到的是大家不知怎有效的表達、理解。例如,Daily講不到點、Retro.痛點模糊說明,更不用說Planning一開始就要用Story來講需求了。
互動與溝通,也是需要點時間來練習、磨合,團隊在一致的頻道上,才能理解雙方的語言表達。
這階段可能會花個6個月左右,只要團隊都有持續進步改善,也不是絕對要用到SCRUM才叫敏捷。
導入敏捷不是價值,真正的價值是,團隊有好的產出才是價值。
步驟二:需求探索
通常有這步,大多是在產值上遇到瓶頸,已經不能再依靠幾個專業的營運或PO,就期望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部門開始想要突破、創新,創造更高的價值。
這時可以導入設計思考、設計衝刺....等,必須靠團隊智慧來一起面對VUCA市場。
在這階段的第一個大挑戰是,
過往,團隊成員總是依靠企畫或營運寫好規格書,照著開發執行就好。
現在,一群人需要一起開會探索、討論需求,最大的困境就是不太會群體溝通。大多習慣於過去開會的方式,以檢討為主,而非創意。
這時的思考工具輔助就很重要,能有效的讓團隊一起發掘問題、共識方案,再進入開發階段。如果套用到SCRUM的話,這階段就是Planning meeting,但會更深入、更有目的、目標的定義需求。
團隊編制要如何調整呢?
以下提供幾個方式參考
方式1
從現有團隊成員中,挑選幾個人成立以創新為主的敏捷團隊。業務較獨立,但還是在同一個產品線內。利用短週期的迭代嘗試,找到產品可以更好的功能產出更多的價值。
團隊成員是多元且不需要依賴別人就能自己開發產品,更重要的是,團隊除了自身的專業技能有餘力外,對於需求有想法的會更好。Do the right things是這個團隊更重要的事。
方式2
專門成立虛擬的設計小組,負責找出更有價值的需求。
以往,可能都是由營運為主,但這個小組是跨職能,包含RD、QA、企甚至美術。集合大家對產品的想法,設計需求,再把需求任務給開發人員執行。
設計小組不負責開發,只要把需求探索出來發案執行,上線後持續追蹤成效,進行優化改善。
※結論
漸進變革的流程概念就是:體質→身體、四肢→心→大腦。
轉型前,要記得先評估團隊目前的成熟度(技術、工具、流程、心態)。如果基礎都還沒到位,或許要先花點時間把基礎做好(養好體質),再來進行轉型。這裡的基礎指的是"做事的方法"。
當然,轉型不只是轉做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心態、觀念的轉變,也是最容易失敗的地方。
心態、觀念都到位後,才有開始動腦發揮創意。因為這時候的你,已經全身投入,願意更投入心力在產品,讓團隊越來越好,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自我組織。
8/2法則很好用,不管是用在組織還是個人,概念都雷同。在你還有餘力的情況下,拿出20%的時間去累積未來更好的成果。嘗試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讓自己更有價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