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別再逼自己跳脫舒適圈了,你想不到的成長其實就在「舒適」裡 】

圖片
👉 「要進步要成功,你就要跳脫舒適圈!」 聽起來很激勵人心 ,但每次聽到這句話,心裡總會冒出一個小聲音:「為什麼一定要讓自己悲慘狼狽過才叫成功?」 成功= 辛苦、進步=痛苦,這是我們從小被教育灌輸的觀念。 但真的是這樣嗎? 👉 舒適圈被誤會了 大部分人罵的「舒適圈」,其實指的是「自滿圈」。 自滿圈:有點像「攤在沙發上滑手機、覺得人生就這樣吧」的狀態。明明心裡空空的,卻假裝滿足。久了會覺得自己卡住、停滯、甚至有點絕望,但自己絕對不會承認,反而以防衛的方式回應反擊。 舒適圈:完全不一樣!這裡是安全感的來源,是你可以自在做自己、百分百發揮創意、隨時充滿電力的地方。在這裡,你才會更敢往外邁出拓展。 硬生生將自己拉出舒適圈,很多時候只是在否定自己「現在的你不夠好」、暗示著你「 在舒適圈裡,就是懶惰、不上進、不求進步」 。 👉 不是「跳脫舒適圈」才會進步,而是要先「找到真正的舒適圈」 舉個例子, 如果你仔細觀察,小孩還小父母帶出門玩的時候, 小孩一定是在可以看到父母的安心距離下, 玩得興奮自在且創意滿滿,然後慢慢拉長距離向外擴展更多不熟悉的事物。 同樣的,我們大人也是在「心安」的狀態下,才有勇氣動力去嘗試新東西。 👉 舒服,不是偷懶,而是養分 想像一下: 你在家裡穿著鬆鬆的衣服,泡著熱茶,一切熟悉的事物讓你心裡很安定。這時候的你,有時反而更有勇氣去想:「好,下次要試試做點不一樣的事!!!」 這就是舒適圈的力量。 別人眼裡看起來很勇敢的舉動,其實常常發生在你最安定的時候。 像是: .鼓起勇氣跟家人、同事說:「這件事我不想再勉強自己了。」 .報名那堂想學很久的課,不再只是放在待辦清單裡 .提出一個自己長久以來想嘗試的新企劃,不再害怕被否定 因為你有底氣、有安全感,所以敢。 👉 舒適後向外擴展的動力張力來自「你的樣貌」 很多人一想要改變,就問:「我要怎麼做?方法是什麼?」 但這樣只會讓自己越想越焦慮。 不如換個問法: .那個能過上我理想生活的「我」,長什麼樣子? .那個能自在追夢的「我」,會怎麼過一天? .那個能享受關係的「我」,會用什麼態度去愛? 這個「擴展的自己」,也是你想要的成長方向。 當你愈清楚它的樣貌,你就會自然往那裡靠近擴展,而不是瞎忙著「衝出舒適圈」。 👉 給自己的小提醒 其實,我們要的並不是「辛苦模式」的人生,而是能安心自在呼吸、能充分展現自己...

假如團隊裡有一頭怪獸...

圖片
前幾天閒暇之外,到NPO社福組織做議題探索與共識! 其中一個引導對話是: 假如團隊裡有一頭怪獸,牠的樣貌如何? 最喜歡負責人的這隻怪獸,大概的意思是: 我這隻跟大家的不太一樣,負責消化處理其他怪獸產生的不滿或破壞, 如果會爆炸,就會在我這裡安全爆炸後,繼續解決問題前進... 原來, 怪獸可以是敵人,也可以是夥伴!!! 真心感受以及可預見到,這團隊未來強大的樣貌 ! 每場引導對話, 除了替團隊發現,也總能讓自己帶來更多發現! 

你正在團體還是團隊中?

圖片
 在一起工作但沒有共同願景畫面的一群人,只稱得上是「團體」,而不是「團隊」! 也因為這信念, 前陣子又假借專案&產品經理的名義做了新創團隊的kickoff😄 簡單分享流程設計的概念: ★[破冰三問題] 1.你吃過的最奇怪的食物是什麼? 2.你小時候最喜歡玩什麼? 3.你會如何向五歲的小孩描述你的工作? 意涵: 問題一,再怎麼奇怪的事  你都做過 問題二,玩樂的心能讓你投入與創造,即使別人覺得很無趣,你也能玩出屬於自己的世界 問題三,我們可以重新看待工作的定義:職業、事業、志業 ★[我的使用手冊] 1.我的工作原則和處事風格 2.怎樣和我溝通合作最有效率 3.我的地雷 意涵: 將每位的手冊轉換成團隊公約或規範 ★[打造團隊的願景樣貌] 從我到團隊,共同創造"最理想的團隊樣貌"! 意涵: 想像不如看見! 團隊可以期待我什麼?我可以期待團隊什麼? 期待,讓期待發生!!! ★[總結] 彼得杜拉克:預測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創造未來。 動力滿滿的kickoff之後,就是滿滿任務等著團隊🫰

《創業精神從10歲教起》

圖片
  「創業精神」聽起來好像是大人開公司的事,跟孩子的距離差了十萬八千里? 但可不是這樣,讓小孩提早擁有創業精神,並不是為了讓他長大後能賺大錢,而是為了培養一輩子都用得上的關鍵能力: ✅ 問題解決力:不怕錯,敢挑戰 創業精神最大的本質是「遇到問題不逃避,而是想辦法解決它」。 當考試考不好或者是、和好朋友吵架、或無法達成目標時,他不會只是沮喪或怪東怪西,反而會問自己:「我可以怎麼改變它?」 ✅ 主動思考:不是等安排,而是創造機會 現在的教育、生活太容易讓孩子「等指令」。 有創業精神的孩子,會主動思考:我想學什麼?這東西能怎麼改進?可以創造什麼價值? ✅ 同理與觀察力:了解人心是生存關鍵 創業不只是有點子,看懂「別人為什麼會買單」。 觀察生活、觀察他人情緒與行為,不只更懂別人、同時也認識自己。 ✅ 自信與抗壓:從錯誤中長出韌性 創業常常失敗,但創業精神教的是「一次錯誤,不代表整個人就失敗」。 孩子如果從小體驗「試了→錯了→再試→成功了」,那份從錯誤中長出的自信與堅韌,會成為一輩子的資產。 👨‍👩‍👧‍👦 父母可以怎麼做? ⭐️ 提供各式各樣的選項,讓孩子探索、找出自己能自然專注其中的興趣 ⭐️ 讓自己成功身影展現在孩子面前,用背影訴說什麼是正確又有價值的事 ⭐️ 先別急著教,做給孩子看才是教育的第一步:示範、指導、糾正 ⭐️ 只要孩子超過10歲,就該讓他們出席大人談話的場合,讓他們耳濡目染,認識到那也是他的生活場域之一 ⭐️ 習慣用"數字"做判斷、用"比較"做評估,以"為什麼"、"憑什麼"做為行動的依據 ⭐️ 商業的根本是找出"差異",讓孩子多玩"尋找相似事物"的遊戲 ⭐️ 讓孩子玩”為公司取名字”的遊戲,能以公司負責人的角度慢慢培養商務素養 ⭐️ 讓孩子實際製作商品,感受成果 ☀️ 總結: 讓孩子從小擁有創業精神,不是為了讓他開公司,而是教他如何擁有人生的主控權。 不是讓他「提早長大」,而是讓他「更完整地成長」。 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大人? 秘訣在於,先讓自己活成孩子願意追隨的背影——那個又帥又酷的模樣。

專案管理 | 讓夥伴感到安心,你必須做的兩件事!

圖片
引導團隊做第三次回顧會議:你觀察到哪些變化? 這大概是身為專案經理的職責中,最感到欣慰的回饋吧!😁 在需求模糊及不確定下, 其實團隊夥伴多半都能理解,也不會苛刻要求, 要的就是WHY和WHERE! WHY, 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即使是「假設」也是一種WHY WHERE, 現在在哪裡、下一步可能的方向在哪,以及「我們正在同一條路上」 譬如, 什麼樣的「好」醫生會讓你感到心安和值得託付呢? 醫生會盡可能告訴你, 接下來你會面對的治療方式和恢復情況,以及你會面對到可能的副作用, 讓你能模擬預演和心理準備面對未來的不確定! 這樣的醫生會讓你有好感覺! 同樣的,專案經理也可以這樣「好」! 😉  

《脆弱的力量》

圖片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還真以為「脆弱」就是「軟弱」的代名詞。 我以為它代表懦弱、不夠好、怕丟臉、情緒太多,還要時不時擔心別人怎麼看待自己。 但其實,「脆弱」的本質,是一種力量。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真正的狀態,不再逃避那份真實不完美的自己, 那一刻,就是我們強大的開始。 先意識到我們是怎麼逃避脆弱,才能好好擁抱脆弱: ❌ 打預防針 我們總習慣「預演最壞的劇本」,好像先想過一次,就能減少失望或難堪。 其實這種心理預防,只是把我們與真實情感隔離開來。 ❌ 完美主義 我們總是盯著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夠不夠好?會不會被批評?要拿出100分的表現才行。」 在迎合與自我壓抑中,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 ❌ 自我麻痺 「這不關我的事」、「我現在很忙」—— 我們用忙碌和疏離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和比較心態,但這樣子連帶也失去了喜悅、連結和同理心的能力。 ❌ 非你死、即我活 一旦把人際關係當成戰場,我們就會忘了怎麼溝通與理解。 ❌ 過度宣洩 不是所有分享都能帶來連結。有時,我們把痛苦毫無節制地傾倒出去,反而讓彼此之間產生距離、不信任,甚至疏離。 ❌ 強力放送 當我們對毫無連結的人過度展露自己的脆弱,那種情緒並不是微光,而是刺眼的強光。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對方常常不是同理,而是退縮,甚至抗拒。 ❌ 強迫注目 為了引起關注而刻意揭露脆弱,常讓人感到虛假與不適,反而失去了真誠。 ❌ 迂迴逃避 說謊、拖延、合理化、指責、演戲…… 這些行為不過是為了逃避不安、避免衝突,以及面對那潛藏的羞愧與自卑。 ❌ 憤世嫉俗、冷言冷語 有時,當我們看到別人勇敢示弱,反而覺得被威脅。因為那份「真」成了一面鏡子,映出我們自己不敢面對的恐懼。 於是,我們以攻擊為防衛,把自己包裹得更緊,也讓連結更遙遠。 那些我們用來逃避脆弱的方式,不論是完美主義、自我麻痺、強作堅強,或是用冷漠與批評來武裝自己,其實都只是內心渴望自己的脆弱能被對方理解與接納而已。 🍀 脆弱,不代表失敗軟弱,而是我們願意真實地面對自己,承認我們會害怕、會受傷,但依然選擇敞開心對面。 擁抱它, 你將會開始重新看待自己,開始獲得真誠、勇氣的力量,一種明知道會受傷,仍然選擇不退縮放膽而全心投入全力以赴的力量。

專案管理|除了確保專案完成,我們還可以關注什麼?

圖片
專案中,大家熟悉的 KPI 大多屬於 「落後指標」——像是專案是否如期完成、預算是否控制在範圍內、交付後的產品品質與營收成效。 這些「事後才知道」的指標,雖然重要,但當看到數據時,通常已經無法回頭修正。 那麼,除了 「落後指標」之外,專案經理還可以從哪些「領先指標」下手來影響改善「落後指標」呢? 📉 落後指標:反映過去,無法改變 像是考試成績,交卷之後才知道結果。專案上像是 -專案是否如期完成 -預算是否超支 -產品品質或 bug 數量 -最終營收是否達標 這些指標說明了「發生了什麼」,但無法「防止它發生」。 📈 領先指標:預測未來,提前應對 像是天氣預報,讓你帶傘出門避免被淋濕。專案上像是, -每週任務完成率 -團隊請假、缺席或專注程度 -客戶早期的反饋 -團隊互動品質(例如凝聚歸屬感、對話頻率、了解對方的程度「周哈理窗」) 當接手一個新團隊時,我不會急著設定、推動那些團隊目前無感的落後指標,而是先盤點並分析目前團隊「領先指標」的狀況,哪些尚未建立或正在下滑?然後針對這些去做補強提升。 既上次回顧會議引導,讓彼此互相知道對過去執行的專案有哪些想法後,這次做的回顧會議設計: 🟢 前半段:用來擴大彼此的「周哈理窗」——認識彼此的過去、思維與習慣 🟡 後半段:採用 KPT(Keep, Problem, Try)法,前半段的"開心"會帶來後半段的"真心"討論 💡 如果你發現,不管多努力、多拼命,某些落後指標始終無法改善—— 不妨停下來回頭看看,是不是有哪個領先指標被忽略了? 改善它,說不定就是解法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