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4的文章

《教練敏捷團隊》

圖片
  教練:以各種引導技巧,激發對方的潛力,使對方能到達自己想要的下一個目標。 敏捷教練則是運用敏捷結構和精神,引領團隊獲得出色的表現與成果。 ⭐️ 如果你正在敏捷教練的角色上,不妨先看看這些可能導致你失敗的模式: ❎ 間諜 — 只花剛剛好足夠的時間觀察團隊,快速挑選下次會議的議題後,馬上又消失在黑暗中 [上次我才待一下就看到...,誰要來負責] ❎ 海鷗 — 冷不防出現在會議中,隨口說出立意良善的觀察或建議,然後就飛速離開 [上次我看到...你們要記得處理一下] ❎ 武斷者 — 經常發表各種意見且固執己見,最後團隊經常附議你的決議 [我覺得...] ❎ 行政人員 — 充當可有可無的會議後勤或事務的中間人 [嗯嗯嗯....] ❎ 輪軸 — 扮演團隊成員間溝通與任務層級協調的宇宙中心 [那個誰說,不是這樣,要我來轉告你...] ❎ 蝴蝶 — 周旋於各個團隊之間,停留的時間只夠傳授簡短的至理名言或哲學問題 [可不要忘記敏捷宣言和十二項原則] ❎ 專家 — 深陷於團隊工作的細節之中,沒有時間掌握大局情況 [我正在趕產品上線,沒空處理團隊的事...] ❎ 嘮叨者 — 提醒,成了你的主要工作 [各位,快來開會~] ⭐️ 如果你覺得教練團隊得心應手,卻不太曉得做對了哪些,或許這些成功模式你曾扮演過: ✅ 魔術師 — 經常點出那些存在但沒有被看見的情況 [我們如果用另一種角度看待呢?這裡的機會是什麼?] ✅ 孩童 — 對於所有事物有著無盡好奇,真誠地想要探究其原因 [很好奇...;我們如果還有一種可能的選擇,那會是什麼?] ✅ 耳朵 — 願意傾聽四面八方而來的事物,但保留回應,以留給團隊成長空間 [原來是這樣啊;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件事,我們一起思考可以怎麼做] ✅ 起鬨者 — 以輕鬆有趣、稍微打破平衡的方式,讓團隊不至於自滿 [嘿!快告訴他們你真正的想法;我們現在是要坐在這裡?還是能做些什麼呢?] ✅ 大智若愚者 — 提出具啟發性的簡單問題 [實際情況是怎麼回事?這是真的嗎?如果我們從另一角度看會有什麼不一樣?] ✅ 爬藤植物 — 以團隊難以察覺的速度慢慢移動,不屈不撓地將團隊一點一滴拉回敏捷核心 [我們又前進了一小步] ✅ 夢想家 — 勇於表達為未來的期許 [若是完全如我們想像的樣子,那會是怎麼樣?是不是有什麼東西正在浮現呢?] ✅ 大聲公 — 確保所有的聲音都被聽見,特別是被壓

《企業創生‧台灣走新路》

圖片
 「創生(Renaissance)」有「重生復興」的意思,不僅僅是翻轉困境,更是重新思考、定位並創造新的機會。 這本書透過20家台灣企業的轉型歷程,描繪了如何在變動市場中「再創生機」。 雖然每家企業面臨的困境大不相同,但背後的「創生」思維卻有著相似的脈絡。 以下為大家梳理其中的關鍵脈絡: 1. 推動變革與重新定位 - 在好日子推動變革 - 認清產業發展侷限,盤點技術、資金、管理 - "減法"經營驅動成長, 不再發展缺乏長期優勢的項目,試著重新聚焦,強化與同業不同的能力,讓資源集中在核心項目上 - 從核心競爭力出發,重新想像企業定位,布局跨域新事業 - 前瞻未來10年,以營運目標作為經營發展的指導原則,從目標回溯設定策略和每年任務 - 領先半步就好。領先太多,消費者學習成本太高 - 選擇"人少的路"提高競爭門檻 2. 流程與系統優化 - 從"組織"開始改變,接著調整"流程"、最後才是導入"系統" - 先標準化再優化 - 數位轉型 - 在地化 - 數據中心 - 設立物流中心 - 分析消費者的軌跡 - 知識系統 - 售後服務管理系統 - B2B電商平台 - 直營、加盟 3. 創投與併購策略 - 企業創投CVC - 特助群,不隸屬於特定部門,負責跨部門協調與資源總調度,並參考產品事業群、人資、法務、投資、資訊、稽核和風控等部門的專業意見,決定是否成案 - 併購:JAMAL原則,合資、收購、合併、聯盟、授權 - 策略投資、策略併購、投後管理、綜效評估 - 跨產業聯合艦隊、擴大艦隊的規模與競爭力 - 攜手強者並互補合作、跨界結盟  - 高度授權在地團隊,跨越排外的文化隔閡 - 子集團各自經營前端業務,後端進行整合 4. 供應鏈與生態圈建設 - 建立基層供應鏈 - 垂直整合產業生態鏈 - 打造跨情境服務,水平整合多元價值鏈 - 產業生態圈,將B2B與B2C的商業模式串成一個生態系 - 與新創公司業務合作 - 延伸到居家/社區生活服務 - 產品多樣化 5. 創新與組織管理 - 創新育成基地,給創新團隊做各項概念與產品驗證,再進行投資或併購 - 固定提撥20%利潤作為發展基金 - 建實驗室加速檢測 - 透過外部創新來刺創新轉型 - 重整組織,讓新舊人才合作並進 - 打破各事業部門的資訊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圖片
 ⭐️不要把生活過得習以為常 心理學家實驗, 第一組學生將在30天內搬到很遠的地方,要他們計劃接下來30天要做什麼:這將是他們最後一次機會,跟自己特別喜歡的人、在特別喜歡的地點,快樂地相處在一起。這些學生被敦促要好好享受自己在校園裡的剩餘時光,並且每個星期寫下紀錄他們做了什麼。 而第二組則沒有被告知要做什麼或特別去感受剩下的日子,他們只需要記錄日常生活就好。 你可以想像到, 在30天結束時,第一組比第二組的學生快樂許多。不管他們多做了什麼,或者只是設法從自己日常生活中找出更多樂趣。 刻意覺察自己的時間有限,意識到即將到來的失落,顯然可以激勵充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時間,主動創造出你想獲得的體驗,反而使你比較快樂。 再舉個例子, 當你到一個新的地點旅遊渡假時,都會有類似的感受。身為遊客,很清楚知道自己在當地只有一個星期或更長的有限時間,所以我們會提前計畫,確保能盡量去很多的景點遊覽、參加活動和其他在地獨特體驗。錢,不會是你的主要考量,你更在意的是,有沒有好好用錢得到更好的人生體驗。 反之, 當我們覺得某個東西多到不行、無止無盡時,我們就不會那麼重視。在家裡沒什麼時間急迫性,所以晚上大部分時間都在看電視,或者浪費掉週末;總以為自己未來有的是時間,所以現在就好好存錢,未來再好好享受使用,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無限期延後享受,甚至可能用不到。 ⭐️你的人生就是你體驗的加總 ✅一個人從金錢中獲得樂趣的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開始下降。 (在20幾歲獨自去歐洲旅遊,絕對跟40幾歲時的體驗值大不相同) ✅體驗,會隨著時間顯現出其真正價值。 (當年老再也無法做什麼時,快樂都會來自於自己的記憶。) ✅你的目標不是賺到最多的財富,而是獲得最多的人生體驗。 (以死前財產歸零為目標,你會改變自己追求財富的慣性,變成活出你能做到的最棒人生) ✅重新思考關於人生那些很制式、傳統的看法。 (找個好工作,無止境地努力工作,然後在六七十歲退休,在所謂的"黃金時期"度過自己的人生,真的是你要的?) 🕐你最大的恐懼應該是浪費自己的生命和時間,而不是"當我80歲的時候,我還剩多少錢?"。

生活與工作平衡

圖片
 所謂的「生活與工作平衡」,在你的認知中是如何呢? 我們可能以為要像上面那樣清楚分界,心理才會平衡快活 但如果能像下面這樣, 有時大有時小的「生活」與「工作」,平均分佈在我們的生涯之中 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