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心理學》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本能地設定「規則」來限定孩子的活動範圍,這為我們帶來了安心感,卻也不自覺地限縮了孩子探索世界的空間。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們更傾向於用「規則」要求孩子,而非用「原則」改變自己,這種方式不僅輕鬆容易,但也常成為雙方衝突的根源。


若作為父母,你的目標是:

.養育出會聽爸媽話的孩子

.放手讓孩子盡可能的去做

.指出孩子的錯誤、教導正確做法


「規則」可以讓你達成。不過可惜的是,這往往只是滿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樣貌,而非孩子自己真正想要活出、滿足自我的樣貌。


身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使命與關鍵任務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所謂的自我肯定感,是指孩子內心堅定的信念:

「我可以的,因為是我,所以沒問題的。」

「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愛著的。」

「我喜歡自己,我愛自己的樣子。」


具備了自我肯定感的孩子,將擁有以下能力,從而活出心中理想的自我:

.勇於挑戰並從中學習

.可以跨越障礙

.能理解及從對方的立場來思考


那麼,如何培養出具有自我肯定感的孩子呢?


作者給出了父母的互動指導「原則」,幫助父母改變自身,與孩子輕鬆相處。書中用這些原則解答了常見的親子問題:


Q: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怎麼制止?

原則:以自己作為主詞

「◯◯,你太吵了!」,改為:「大聲說話沒關係,可是現在你不能安靜下來的話,媽媽會不太開心喔~」


Q:孩子使用3C時間怎麼控管?

原則:不做指示,也不禁止

請別說:「不寫功課就不准玩!」而是問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想怎麼安排?」讓他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Q:怎麼讓孩子說出煩惱?

原則:別一副要追問到底的樣子

平常就要維持好信賴關係,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常嘆氣、沒精神、無法冷靜,找出適合對話的時機。


※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

「你怎麼這麼遲鈍啊!」

「笨手笨腳的!」

「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

「你真是個好孩子!」

「你那樣不對,這樣才對。」

「這樣做才好。」

「不聽我說的話,會失敗喔。」

「你做得比◯◯還好呢!」

「◯◯可以做到,為什麼你做不到呢?」


以上是一些父母經常不自覺使用的話語,它們反映出父母內心的期望,並將孩子視為物品或所有物進行管控,以符合期待。這些話語都蘊含著「你應該怎樣」的意味。為了這個"應該",父母不知不覺開始用了許多「規則」來防止失控。


如果你希望通過「原則」來改變自己,透過語言溝通轉化親子間的衝突,這本書或許能為你帶來啟發和實際應用的方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