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4的文章

《越工作越自由》

圖片
  你一定是在開玩笑?怎麼可能越工作會越自由? 如果你是這樣想,說不定職涯路上的你,已經踏入作者所說的錯誤路標上:完美、興趣、金錢。 ⛔️完美: 你可能正走在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地圖上,一切都按照地圖上已知的指引路線進行,沒有任何驚奇驚喜,有的只是處處設限的標準規則。完美,是無聊的人生劇本,那些曲曲折折的故事轉折,才是人生精彩的之處。 ⛔️興趣: 你誤以為成功摸索到自己心目中的興趣後,你就會開始投入變得熱情,人生開始一切變得很美好。可惜的是,當興趣變成工作後,就得考慮市場利益、考慮他人的需求期待,興趣成了兌換報酬的工具。不妨把「興趣」當成動詞而非名詞,以好奇心不斷地突破,為自己帶來探索快樂的化學變化。 ⛔️金錢: 你或許身陷在以薪水高低作為工作成功與否的衡量指標之中,金錢、房子、車子、名牌包等追求,挾持了你的感官,漸漸失去了自主性。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往往無法量化,像愛、自由、善良、品味、快樂,才是真正構築你人生意義的所在。 ▍ 除了以上錯誤路標,還有一種偽自由 .為了追求「將來的自由」,所以拿「現在的自由」去交換。 .如果自由是你的目標,你應該努力的是,現在如何得到自由,而不是說服自己現在犧牲和放棄自由。 .你想要成為什麼狀態,不是等到那一天才做,而是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做,才會真的成為那樣的狀態,你累積什麼就會得什麼。 .如果為了提早退休的財富自由,讓你年輕大部分的時間都背離內心的自由,那你最會的事是「等待」自由,而不是「得到」自由。 .你想要自由,你現在就要在那樣的狀態,不然當自由來臨時,你往往只會做你以前最常做的事。 ▍ 自由方程式: .自己的角色設定,比職稱還重要 如果要將潛力發揮到極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設定為公司的擁有者,無論你目前的位階是什麼。把自己當成老闆,練習自主思考,將來你才有承擔自由的能力。 .你必須對每一件事感到好奇 所謂好奇是指對任何事情都保持求知的態度,這會讓你謙卑受教,也會喜歡學習。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串聯所有你懂的道理、你走過的路。 ‧「問題」是激發你未知潛力的寶藏 四種等級的寶箱:淺而易見的問題、容易被跳過的問題、沒有問題的問題、滿足未曾想過的需求,以好奇心態去探索還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將會為你完整獲得自由的能力。 ▍ 自由,從來就不是別人給的 作者Emily的跨域職涯歷練,示範了什麼叫做《越工作越自由》。從開設美語學校

《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

圖片
想像一下,如果你有機會回到25歲,對當時的自己說些什麼,你會分享哪些智慧和經驗呢? 我想我會取書中的12項作為叮嚀,如果當時的自己能聽到,或許今天的我會有所不同。 但當然,畢竟過去已成為記憶,如果只是當作沒這麼做的遺憾,或者重複做著同樣的事,對於接下來的人生也不會有任何變化。 最好的改變時刻,就是現在。 我最喜歡其中一章,不管任何年紀都適用「厚臉皮也是一種積極的表現」。 試試這心態,也許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第一步。

《我可能錯了》

圖片
原來,當下「頓悟」的時刻就是察覺到:「我可能錯了」。 因為大腦本能作用就是在保護自己,盡可能免於認知衝突,讓自己好好活著生存。然而,承認自己的錯誤,恰恰違反也挑戰了大腦的本能行為。 簡單的一句話,卻隱藏的不簡單的修煉。作者森林僧人比約恩,以一生自述的轉折修煉,替短短一句話註解了深深的寓意。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在讀完本書後才發現,書中所有故事都是作者真實真誠的念頭抗拒掙扎描述。經過一番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雜念來回後,大腦突然覺醒介入,最終以「當下的智慧(直覺)」做出決策和行動。 這就好像自己原本是局外人,站在旁邊觀看兩位陌生人的爭吵,突然間被其中一方點名要求,以仲裁者身分做出公平的裁決。假如是這樣的狀況倒也還好,可惜的是,大多數的我們是爭吵中的一方,有著自己堅信、堅持的對錯,勝利的欲望。就這樣,自己被自己的念頭緊箍著,隨之而來的輸贏壓力也讓人更難放下控制的欲望。 僧人也是人,即使修煉多年也是會有這麼多莫名的念頭。 「奇怪……我覺得自己比外表看起來的更動人呀。」 「嗯,佛祖啊!我現在很崩潰。但是這整個週末,我打算要全心在當下。我知道所有的話不是出自我,而是透過我傳達。我們一言為定囉?」 「現在如此,以後也永遠如此。情況永遠不會好轉了。」 「我永遠交不到女朋友、永遠不會有家庭、我永遠找不到工作,也永遠買不起房子或車子。不會有人想跟我在一起。十七年來,我一直在精神成長上努力,而這就是我的下場。」 「不不不,不要,不要!你們以為請到一個坐在現場散發永恆智慧的人,但我現在仍然這麼不快樂與迷惘。」 「我不該感覺這麼糟。我對這件事的反應不該這麼強烈。我不該這麼容易被激怒、這麼容易受傷害、這麼善妒、這麼怨恨。」 「嘿,瞧,那個奇怪的念頭又來了。那好吧,我就放掉它了。」 這些念頭的描述,不僅替我們帶來了「覺察」的親近感,同時加深了對於「覺察」能力的理解。 ⭐️書中共鳴摘要: -開始意識到:我有著念頭,可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如果一直執著地認定自己「早就知道了」,你就會變得很難接近,也錯過很多。 -如果想要汲取更高的智慧,就必須放下一些信念,對「不知道」感得更自在。 -當我陷入某種頑固的信念時,正是這種感覺。我會不想放下這個念頭,因為它是對的。 -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 -念頭就是痛苦生存和

《BIG》Being is Gift。你的存在是我最棒的禮物。

圖片
  《BIG》 Being is Gift。你的存在是我最棒的禮物。 在進場前,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大多數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前來欣賞這部電影。當然,我也不例外是這類型父母。 這麼艱深的生死課題,身為大人和父母角色的我們,都不見得能好好理解其中的意義,那麼,我們又為何要帶(拖)著孩子陪著我們一起觀看呢? ⭐️ 你的存在給了我力量 其實啊,我們大人們還真的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堅強。面對生死的話題,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反而是身為大人的我們。大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雖然學會了堅強剛強,卻在某種程度上也失去了韌性,變得脆弱。因此,我們需要孩子們純真的力量來支持我們面對生命的課題。 我們大人並不期待孩子能看得懂、能理解連自己都還不懂的生死議題,反而比較想要的是身旁孩子陪伴的力量。孩子坐在身旁的存在,就會給我們大人們莫名的力量去看待、適應生死挑戰。 ⭐️ 生命,從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 生命的議題,本來就不需要他人的專業評判對錯。電影情境中,或許病房畫面有些不合理,但每個衝突場景的背後,其實都是在展現希望的可能性。 生死,永遠不會只是你的事,也不是你說了就算,而是我們大家的事。生命的不簡單,就該以複雜且多元的視角來詮釋,雖然帶來了理解的複雜度,卻也豐富完整了生命連結的精彩度。 人生,沒有簡單到只剩對錯與好壞。儘管好好享受箇中滋味、好好體會每個畫面意境,詮釋成你生命中的獨特意義。 ⭐️ 讓我們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關於父母的視角: -即使我們不完美,我們還是會給你完整的愛。 -你不需要一個人勇敢,因為我會陪著你一起勇敢。 -你的存在,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意義。 -我們大人也需要一場勝仗來慶祝、堅持我們希望的信仰,乾杯。 關於孩子的視角: -愛,就要即時且毫無保留的告白。 -我們擅長的是歡樂而不是悲傷。 -我的小小身軀有著大大靈魂。 -我會努力的活著回應你的擁抱,然後,我們一起大力笑著。 關於醫護的視角: -你是我最甜蜜的負荷。 -把握珍惜每次的再見。 -我沒有放棄你,請你也別放棄你自己。 -你是堅韌的戰士,我是你堅強的後盾。 關於希望的視角: -承載滿車努力活下去的希望,去感受原始誕生的希望。 -值得的事,就該來場生命的衝撞冒險。 -即使現在不好,也不要遺忘了當初誕生的美好。 -朋友、繪畫、音樂、歡笑、陽光、誕生、愛。 ⭐️ 每一種感受都值得感受 如果孩子看完後,沒有什麼想法。恭喜你,讓孩子

《孩子說話心理學》

圖片
  作為父母,我們經常本能地設定「規則」來限定孩子的活動範圍,這為我們帶來了安心感,卻也不自覺地限縮了孩子探索世界的空間。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們更傾向於用「規則」要求孩子,而非用「原則」改變自己,這種方式不僅輕鬆容易,但也常成為雙方衝突的根源。 若作為父母,你的目標是: .養育出會聽爸媽話的孩子 .放手讓孩子盡可能的去做 .指出孩子的錯誤、教導正確做法 「規則」可以讓你達成。不過可惜的是,這往往只是滿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樣貌,而非孩子自己真正想要活出、滿足自我的樣貌。 身為父母,我們最重要的使命與關鍵任務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所謂的自我肯定感,是指孩子內心堅定的信念: 「我可以的,因為是我,所以沒問題的。」 「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愛著的。」 「我喜歡自己,我愛自己的樣子。」 具備了自我肯定感的孩子,將擁有以下能力,從而活出心中理想的自我: .勇於挑戰並從中學習 .可以跨越障礙 .能理解及從對方的立場來思考 那麼,如何培養出具有自我肯定感的孩子呢? 作者給出了父母的互動指導「原則」,幫助父母改變自身,與孩子輕鬆相處。書中用這些原則解答了常見的親子問題: Q: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怎麼制止? 原則:以自己作為主詞 「◯◯,你太吵了!」,改為:「大聲說話沒關係,可是現在你不能安靜下來的話,媽媽會不太開心喔~」 Q:孩子使用3C時間怎麼控管? 原則:不做指示,也不禁止 請別說:「不寫功課就不准玩!」而是問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想怎麼安排?」讓他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Q:怎麼讓孩子說出煩惱? 原則:別一副要追問到底的樣子 平常就要維持好信賴關係,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常嘆氣、沒精神、無法冷靜,找出適合對話的時機。 ※孩子不是父母的所有”物” 「你怎麼這麼遲鈍啊!」 「笨手笨腳的!」 「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 「你真是個好孩子!」 「你那樣不對,這樣才對。」 「這樣做才好。」 「不聽我說的話,會失敗喔。」 「你做得比◯◯還好呢!」 「◯◯可以做到,為什麼你做不到呢?」 以上是一些父母經常不自覺使用的話語,它們反映出父母內心的期望,並將孩子視為物品或所有物進行管控,以符合期待。這些話語都蘊含著「你應該怎樣」的意味。為了這個"應該",父母不知不覺開始用了許多「規則」來防止失控。 如果你希望通過「原則」來改變自己,透過語言溝通轉化親子間的衝突,這本書或許能為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