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圖片
本書讀核心精神:個人當責,改寫所有的問題成「我該如何行動....」 三個指導原則: 1.包含「我」字在內,而不是「他們」、「我們」、「你」或「你們」 2.以「什麼」或「該如何」形成問句,而不是「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 3.將焦點放在行動上 這套簡單的公式不難發現,卻常只出現在功成名就不平凡的人身上? 如果以80/20法則來解讀,大概就是10個人當中,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只有2個人能做到。 問題出在哪呢? 因為,責怪別人、指控推諉到自己無法掌控的人事物上,會讓我們很輕鬆且很有安全感。 而大腦運作的方式,本來就是要讓人類預警風險與逃離危險,第一時間反應就是保護自己。 這在現代人的外顯行為就是以直覺的語言來迴避責任,像是常常聽到的: -不關我的事,這件事是他負責的,我無法處理 -你為什麼不跟我說? -這件事是誰的錯? -為什麼每件事都落在我頭上? -他們什麼時候才要解決這個問題? 把事情、錯誤、責任放在別人身上,我自己就安全了。 這就像原始人獵捕野獸一樣,非到不得已,盡可能不會正面衝突或主動出擊。 除非,你有101%信心把握,能成功解決與克服掉問題與挑戰,否則,能不碰就不碰。 但當「問題」出現當下,也就通常意味著,這問題本來就是超乎你自身過往能力或經驗的,才會出現的矛盾點。 所以,這是人類的天性?無法改變囉? 從QBQ書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方法的,但需要刻意且重複的意識/行為修煉。 ●首先, 先分析與發現過去我們慣用的推拖言詞中,背後隱藏著哪些我們不經意/逃避的訊息。 像是,企圖改變別人、責怪他人、受害者心態、情緒勒索、別無選擇、做不到...等,其實都是造成我們不願意面對的原因。 ●其次, 正視且接納我們內心的感受與需求,降低你期待完美解決的標準。擴大或轉換視野,嘗試從更高的 「情境」 中,尋找 「我」 可以切入的 「位置」 。 ●最後, 從這個「位置」準備與出發,做出你能做的 「第一步小行動」 。 ※結論 以 「我該如何做些什麼來改變現狀...」 的語言輸出成行動方案。具體行動才會帶來改變,抽象的空想或語言而不行動,只會讓我們活在過去。千萬記得,重點不在改變他人,而是先改變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進而改變現況,影響他人一起參與改變 「從我開始」 。 FB: 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

IAF - 薩提爾理論運用:讀懂冰山下的真心話

圖片
 【IAF - 薩提爾理論運用:讀懂冰山下的真心話】 冰山,我們常來隱喻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地方,比例相差懸殊。藉此警惕並提醒自己,不要在未了解人事物全貌前,就急著下定論。 那要怎麼知道,怎麼樣的資訊與樣貌,才叫做全貌呢?畢竟我們可能連輪廓邊緣都不知在哪,又怎會知道完整的全貌呢? 這個全貌其實是由:你、我、情境 三個元素構成的立體空間,其實也是"事件"構成的要素。 X軸:你跟我的連結 Y軸:內心自我的連結 Z軸:情境,發生當下的活動、環境、互動、物件、背景經驗 如果缺少X軸,就只是自私顧著自己的慾望、需要,要求別人配合你。你只會看見你自己,目中無人。 如果缺少Y軸,很可能只是順著別人的意思走,久而久之,你很可能會忘了自我。你的眼中只有對方,忘了自己的存在。 如果缺少Z軸,解決的也許不是問題或事情,而是一時的心情。你看不見現實,逃避了事實。 李明融老師 以多年來的親身經驗與真實案例講述,讓薩提爾不易學習與理解應用的核心,跟著冰山一起浮現了出來。 你知道你現在的狀態嗎?你允許自己有感受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自以為清楚知道,但那不叫感受,叫情緒。很可能只是你對這件事,感受後的最後結果呈現而已。問題來了,那要怎知道感受呢? 「感受」需要「時間」的停頓來醞釀、回應。先從意識到它的存在開始,也就是「覺察」。 當你遇到事件時,不要急著馬上回應,試著讓自己停頓七秒,你會開始「看見」與「發現」自己。 人無法給出自己沒有的,安頓自己才能關照別人。 雖然冰山只露出了表面,底下暗藏巨大的未知。但也別忘了,這同時也表示著,一旦探索完冰山是個有著深厚的地基後,你就會成為讓人安心信任的依靠。 於 2021/11/18 - IAF國際引導者協會線上工作坊 心得 FB: 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

Regional Scrum Gathering℠ TAIPEI 2021

圖片
 【 Regional Scrum Gathering℠ TAIPEI 2021 】 RSG. TAIPEI 2021 第一次在台灣舉辦,雖然是以線上形式來分享,少了實體感受且學習吸收效率也降低,但多了許多大師的觀點和世界的趨勢。 對於剛入門敏捷的參與者來說,可能會看到許多資訊跳來跳去不連貫,如果沒有特別去為自己挑選特定主題或痛點來聽的話,會覺得很零散不知所措。 但對於敏捷教練或是正在帶領導入轉型的參與者,這可是大好提升自我的珍貴活動,特別是聽到來自不同國家的轉型經驗,還有國際大師的心法與理念。 有別以往大多主要講的是方法、流程和導入經驗過程血淚史, 2019Agile Summit年已經開始有教練的味道 ,然後敏捷社團開始著重敏捷心法。今年RSG兩天的議程主題中,偏「心」:初心、好奇心、同理心與價值觀等,以終為始甚至反思敏捷。這同時也是很常聽到的「守」、「破」、「離」的過程境界。 如果參加的活動是有許多主題演講的話,我習慣看整體資訊的脈絡和趨勢。所以,我把今年RSG議題和 共筆內容 做了個歸納整理, ●藍色字代表歸納分類 -可以看出著重在敏捷教練的身心靈比較多 -以往較少聽到的重塑組織 ●綠色字代表演講主題 ●灰色字代表該主題的摘要內容 ●粉色字代表個人對RSG的詮釋 ●個人對RSG全部內容的整體形象概念圖 -敏捷推動者的 初心 -在企業的對的策略、原則、模式中 -慢慢地建立起共同敏捷團隊 -一步一步邁向青色組織 內容很多,有興趣的可以到 HackMD 看看共筆資訊,裡面都是主講者的內容精華摘要,在此就不重述。 除了分享者講的內容外,其實還有一個隱藏彩蛋的主題,那就是主辦方的籌備。 這次RSG. Taipei的活動本身就是由許多敏捷教練推動舉辦,所以在半年籌備歷程中,其實可以看到很多敏捷精神和元素在其中。 從形象、報名、線上、即時翻譯、講師、Miro、GatherTown、學伴、Slido、敘畫、OST...等等,"一間營利公司"大概沒法辦成功,這需要由來自不同產業、公司、專業的組合,加上敏捷熱情推動者和創意者,才有辦法把活動辦得這麼多元與豐富。 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個人認為,這 RSG活動 本身就包含了所有主題要講的核心,尤其是「好奇心」、「初心」, 沒有強大好奇心,活動大概也不會如此驚艷。 沒有回歸初心,活動也不可能如此完整與令人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