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F - 2021引導週
【2021 IAF Taiwan引導週】
如果參加的是單場工作坊,我們可以看見的是分享者的經驗故事。但,
如果參加的是系列工作坊,我們要去發現的則是,分享者們故事背後的脈絡趨勢。
就如同二個點可接成一條線,三個點可形成一個面。我們可以試著從三場工作坊,從不同面向切入,去發現有趣的共同點。例如,分享者/引導師們的特質與風格、面對問題/挑戰的應對方式、議題設計的價值觀與態度。
尤其是面對非營利主題-永續發展目標 SDGs,大多數人是無感無關我事的起點。初期,引導師通常扮演著關鍵角色,幫助群體對話與規劃,讓參與者開始意識到「原來,我也可以」。漸漸從「我I」發展到「我們WE」最後到「每個人EVERYONE」的信念形成。
三場工作坊內容,可以描繪出場域輪廓,
●參與者/夥伴
正向看待每一位參與者,相信他們有無限可能與潛力。
參與者不管是被迫還是自願參加,都是彼此的最佳夥伴。答案永遠不在引導者身上,而是在參與者身上,我們要做的就是,促進對話、開始共享、形成共識、共創未來,屬於我們的未來。
●引導者/推廣者
用好奇心保持中立角色、客觀視野,設計規劃出共感的互動場域。
一場讓大家有感的工作坊,可能來自於多場的失敗結果。引導者從經驗中累積出對於議題和參與者的敏銳度。而這幾場的分享者,不難看出共同特質:熱愛學習、好奇心、擁抱失敗、適應性、喜歡挑戰。
●流程結構
我把三場聽到與感受到的關鍵字繪成如下的概念圖。
把SDGs永續延伸成無限,而引導師設計的工作坊同樣的,也不會止於結束,反而是行動的開始。
左區塊是參與者/夥伴當責的區域,右區塊則是引導師/推廣者當責的區域。兩邊都不能缺少,否則為零ZERO。
心得:
系列一:「引導」跨專業照護團隊,推動長照2.0
系列二:讓「引導」成為企業推動SDGs的發酵劑與黏著劑
系列三:用「引導」協助系統內的利害關係人一起對話,打開合作的可能性
取其動詞關鍵字
「引導」:跨、推動、成為、發酵、黏著、協助、對話、打開、合作。
當你要做「引導」時,最重要的不是先去設計流程,而是先去真心「相信」。同Simon Sinek黃金圈,別人買你的WHY不是WHAT。
相同地,在引導時,引導者身上散發的「相信/信念」,也是場域中不可或缺的無形催化劑。
於 2021/10 - IAF國際引導者協會引導週 心得
FFB:https://www.facebook.com/Mr.Black.AgileLife
留言
張貼留言